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中国人历来有慎终追远的传统,丧葬仪礼集中体现了传统的民俗文化意识。由于历史的演进,各地区各民族的丧葬习俗都在发生着变化,从民俗学角度对丧葬习俗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探究其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受佛教影响,兰纳人的丧葬方式主要采用火葬。兰纳人根据死亡的原因把丧葬分为"正常死亡"(指因年老而死)的葬礼和"非正常死亡"(指因意外而死)的葬礼;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把丧葬分为王室的葬礼、僧人的葬礼、普通老百姓的葬礼。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过去"正常死亡"的兰纳普通老百姓的丧葬,以了解过去兰纳人不一样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3.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也与人们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深度交织。丧葬制度,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为人们提供了一面独特的镜子,映射出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丧葬习惯,但无疑也承载了其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哲学背景。在这方面,中国与波兰作为两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丧葬制度有异有同,两国都高度重视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继承。通过比较和探究中国与波兰的丧葬制度,更加深入地了解两国人民对生死的思考,以及文化、宗教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对比,不仅增进了对各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一种全球视角。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有很多优良传统,也有被历史证明属落后的习俗,丧葬埋棺人土就是一例。中国人死后追求隆重厚葬,历代皇帝带头.百姓们紧跟效仿。秦兵马俑、清东西陵摆在那儿,一些皇帝一生建造自己的坟墓不惜重金,下葬时还埋人生前的许多贵物珍宝.  相似文献   

5.
马惠娟 《文化学刊》2010,(5):131-135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一直以来关注的重要问题。丧葬仪式是人生重要的过渡仪式。本文以胶东S村的丧葬仪式为例,从仪式过程的细节着眼,分析其中的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从丧葬仪式传统的延续和变体中,也可以看到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痕迹以及当地人观念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甘肃省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丧葬仪式中隐含的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狂欢意识四种意识的分析,以探讨在丧葬活动中的仪式和意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清明节是新闻报道的“富矿”。围绕丧葬吊唁,每年都可以有写不完的新闻,但年年写,稿件内容相似度高,海外读者难免失去兴趣。今年清明节,新华社对外部和北京分社精心策划,尝试跳出中国人丧葬习俗以及殡葬业暴利这两大清明节报道“常热点”,挖掘其他一些有趣且有对外报道价值的新闻题材,开拓清明对外报道的路子。  相似文献   

8.
丧葬礼仪是人生中的重要礼仪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的经济状况、风俗习惯等。本文以甘肃陇中地区村落丧葬礼仪为例,详细阐述金峡村传统丧葬礼仪过程,同时分析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以及现代社会对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旨在促进丧葬礼仪的当代变迁,传承丧葬礼仪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9.
丧葬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四大仪礼中最重要的仪式。本文以鲁西南地区村落丧葬礼仪为例,重点分析大南湖村传统丧葬礼仪过程,并探讨现代社会对传统丧葬仪式的影响,以推动丧葬礼仪的当代变迁,科学传承与发展丧葬礼仪。  相似文献   

10.
关中地区的葬俗较多地继承了传统的丧葬文化,虽然随着时间的发展,葬俗的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在这种历史的变化中,人们形成了一整套严密而繁复的礼仪。看似简单的丧葬习俗,其实体现了生者对于死亡的认识和追求、串联了生者间的人际互动和社群关系的整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丧葬习俗遭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使关中地区的丧葬习俗呈现出明显的量变态势,这种文化因素的变与不变,正是生产方式多元化和定居式农业瓦解的最直观的体现,也让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态度由向往变为对现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山东章丘的丧葬风俗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并对其中与先秦三礼相关的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章丘丧葬风俗的主要特点。最后比较山东章丘、费县以及陕西岸底的丧葬风俗的异同,指出三地的相同之处一定程度上源于先秦丧礼对后世的影响,而不同之处则体现了各地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表现在社会习俗之丧葬方面,即新式丧礼、葬俗出现,丧葬中的传统色彩逐渐淡化。然而,在河南地区,传统丧葬仍据主位,陋俗颇多,以崇尚厚葬、迷信风水、延佛道等为甚。这些陋俗不仅耗财伤民,还加剧了当时河南社会的迷信之风,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究其原因,与该地区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浓厚的封建文化氛围、深处腹地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文化博览》2007,(12):65-67
岩葬在中国南方分布的地域十分广阔,延续的时间也很长。因而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这些岩葬的安葬场所、它们的形制、它们的丧葬礼仪习俗、以及使用这些葬俗的民族集团本身的文  相似文献   

14.
清朝前期各地大规模出现停柩不葬、丧葬奢靡等现象,"俗"与"礼"的矛盾开始突出。朱轼作为清前期重要的名儒、名臣,历仕康、雍、乾三朝,博学多才,将古代传统礼制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结合,提出了重视丧葬、反对停柩不葬、提倡俭葬的丧葬思想。其"俗"与"礼"相融的丧葬思想,对我们解决创建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边道场丧葬仪式主要流传于湖南岳阳湘阴地区,其法事活动用独特的丧葬仪式和音乐祭奠死者的亡魂,为死者举行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下受到了一定冲击,正逐渐衰退,我们应采取必要措施对其实施保护。本文对逐渐衰退的丧葬仪式及其音乐进行考察研究,以期能有助于传统民间音乐形式的保留和传承。  相似文献   

16.
二次葬作为一种独特的丧葬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生命力持久,至今在壮族地区仍然延续着。本文通过对广西中部壮族二次葬丧葬程序的研究,发现二次葬习俗至今仍在壮族地区留存,是受到儒家孝道、宗教信仰及近祖崇拜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高佳 《文化学刊》2010,(4):136-139
方言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方言的研究也应该与民俗、文化的研究相结合。基于此理念,本文对四川邛崃等地的特殊骂詈语"抱箢篼"、"坐土撮箕"进行了民俗、文化方面的考源,认为这一说法源于当地的丧葬民俗,并与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有直接的联系,也就是佛教的流传影响了当地的民俗、语言。  相似文献   

18.
礼制的发生与发展,完善与成熟,是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经历,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特色,也是中国文明的基本脉络。这些礼制在"三礼"中多有记载,笔者便主要从"三礼"对研究楚国礼俗制度的意义、"三礼"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丧葬形制的意义两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考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丧葬习俗是人生礼仪习俗的最终归结点。人生自出生始,终于死亡,这是人类生理生命历程的周期规律。壮族丧葬习俗内容有择算日子下葬、择选坟地、孝子女守棺、绕棺、请麽公念经超度或念诵《报恩经》等,并承载着标识、寄寓、分割、应对、标示、趋善、惩戒、引导、感恩、追忆、示范、奉劝与劝戒等诸多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外宣品制作是对外宣传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展示城市形象,增进中外交流的有效形式和载体。近年来,鞍山市的外宣品制作和发送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主题突出。截止2002年,全市共开发、制作外宣品20多种,向海内外发送30余万册(套)、并出现了以《中国鞍山》画册、《祖国的钢都——鞍山》DVD 为代表的一批外宣精品,为对外树立鞍山新形象,提高和扩大鞍山的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