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市史研究地理取向的形成,受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国外中国城市史研究和城市空间理论的影响。对于城市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源于城市及其历史发展的地理因素,也得益于地理位置理论、中心地理论、城市—地区理论、空间理论、人地关系理论、聚落类型理论等的作用。从聚落地理学来看,城市史学应该加强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历史聚落地理的专门与整体综合研究、城乡关系史的聚落地理学研究、聚落类型及规模与区域城市化研究、城市史的人地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2.
城市作为该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其无不反映出其城市文化发展的特征。随着各行各业高科技手段的不断介入,其城市也步上了高速发展的陕车道。然而,城市的发展,与高科技网络信息系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互联网”走进家庭,已显露出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目前的家庭经济因素和对其认识上的某些缺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古代中国交通与城市的发展问题,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一些断代、局部问题,对于长时段、全方位的宏观分析明显不够。本文即从较为宏观意义上的古代中国交通与城市的发展问题展开讨论,认为交通网络变迁是推动古代中国城市体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是特征鲜明的驿道交通网络构建对于古代中国行政中心城市体系的形成及运转至关重要。二是隋唐以来大运河交通兴起所带动的运河城市大发展,推动了行政中心城市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显示出古代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新趋向。三是明中叶以来远距离商道交通的兴起带动了沿江、沿海港口城市的显著发展,昭示着全国城市体系再次发生新变化。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四川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四川城市数量较隋唐五代时期有较大减少,更趋近于今日之城市数量,亦或可以从侧面反映其相对合理性。受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宋代四川城市的发展分布仍呈现出不均衡性。这也可从宋代四川城市等级规模体系以及重要商业经济中心城市的分布格局中得以反映。  相似文献   

5.
随着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对外开放、西方市政文明的输入和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市的规模、类型、结构、布局等方面都有所变化。特别是城市中以近代工商业为主体的近代经济职能的增长,使城市的经济内容、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体现了城市近代化的质的转换。为此,笔者认为,中国城市的近代转型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江户时代是日本庶民艺术在城市获得发展与成熟的阶段。当时日本绘画以江户城与京都为中心,至江户中期,从中国传入的写实风格在长崎逐步发展并形成“南苹派”,将一股写生新气息吹向日本画坛,影响了“圆山四条派”及伊藤若冲等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依据富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景观遗迹,分析富顺城古代规划发展的特征和脉络,揭示古城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城市复兴的途径。富顺城在历史上因盐业的开采而逐渐兴起,从村镇发展成为一方经济重镇。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逐渐重视文教事业,把城市的中心的标志从盐业开采转为文化教育,为城市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延续了千余年的繁盛。  相似文献   

8.
城市规模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清代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城市发展的巅峰期,在城市数量、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城池建设等方面均代表了农业时代城市发展的水平和特征,在清代诸省当中,四川以疆域广大、地形复杂而著称。城市绝大部分均是在清初社会经济恢复以后重建起来的,在城市形制方面全面继承了明代城市建设的成果并有所发展。本文廓清了城市规模相关概念和衡量标准,对清代四川各府州县城市规模的等级构成及其地域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了清代四川城市发展和空间规模的区域性特征,结合大量个案对城市规模的主导因素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以地方城市的实证研究对我国古代城市规模研究的资料与方法、城市规模与城市行政等级的相关性、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推动下,全世界城市人口超越农村人口正迅速上升。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高标志,伴随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进程正日益加快。在全球性的"城市时代"已经来临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也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1982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1994年又相继公布了第二、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共计叨座。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对于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等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城市是人口最为集中之地,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它聚集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财富。城市对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城市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  相似文献   

11.
根据清代日记资料《闲窗录梦》记载的道光九年的活动内容,生成一份时间序列完整的活动日志,借助Arc GIS分析内城普通旗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探讨日常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清中期内城旗人居民不同类型日常活动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重心,可分为亲友交往、消费娱乐和经济事务三大片区。城市格局主要影响居民出行方向以及活动空间变化的总体趋势和活动轨迹的密度分布;行为主体自身的因素,诸如居住位置、社会关系网络、兴趣爱好等则决定着居民活动范围的中心、出行的具体方向、活动范围大小以及活动频数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构建自贡川南区域中心城市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川南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联接带尚无区域中心城市,自贡在川南城市群中具有区位优势。因而我们对构建自贡川南区域中心城市进行了初步研究,文中从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入手,在区位优势、环境打造、产业支撑、文化内涵等方面对自贡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可能性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设想。希望能对自贡的经济腾飞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田凯 《中华文化论坛》2007,284(1):28-32
通过成都城市景观的建设与发展的描述,对这一时期清代国家文化政策在城市景观建设这一地方语境下的影响做一初步探究,并进一步探讨传统中国城市景观发展中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4.
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公共生存状态、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文明的标志和城市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征。近代两湖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城市化移民促进城市人口聚集,一方面受荆楚文化传统和湖湘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多元性的精神影响,另一方面开埠通商后,受西方文化的撞击和浸润,近代两湖地区区域中心城市文化多元杂糅,具有聚集性和包容性、传统型和现代性、创新性与变异性、世俗功利性和实用性、多元性与分层性、国际性与时尚性互相交织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住宅的和住宅建筑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等多方面的特点。以成都为中心的西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住宅建筑文化具有明显的特点。清代是中国农业时代向工业转型的过渡时期,影响清代西蜀住宅建筑文化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历史因素。清代西蜀的居民住宅按空间地域可分为城市住宅和乡村住宅,城市住宅又分为官绅住宅、民居房和商住两用房三种,乡村住宅则分为地主住宅和农民住宅。清代西蜀的住宅建筑具有亲近自然,天人合一;布局自由,不拘一格;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多元文化融合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传统的产业正面临新的挑战,金融资本已不再是唯一战咯经济资源,知识和智慧则成为新时代经济资源的内容。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及应用,知识、信息作为经济的主导因素,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高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因特网的推广、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当然包括我们的文化领域及产业。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南地区地处内陆,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创意经济是非常具有优势。本文以西南地区城市为立足点,从其城市创意经济发展的现状入手,具体对西南地区主要代表性城市的创意经济进行了分析,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西南地区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光绪初年,新疆建省,东疆相继设有镇西直隶厅、哈密直隶厅和吐鲁番直隶厅,其后又在吐鲁番直隶厅下设鄯善县。民国时期,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东疆分别形成了以吐鲁番和哈密为中心的多层级城市行政体系。东疆城市行政体系的构建促进了东疆城市经济文化的交流;逐渐清除了城市发展中的旧制度残余,有利于早期现代化的推进;对城市空间分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疆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于清代,清早期城市空间以隔离为主,以满足因俗而治的需要,出现了双城或三城的结构。晚清民国以后,随着新疆建省,东疆各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内部结构开始发生一定的变化,城市空间由隔离向融合转型。  相似文献   

19.
清代成都的市政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成都城市是在经历了明、清之际的毁灭性破坏之后,从废墟上重建起来的.顺治、康熙年间是成都市政建设重新起步阶段.首先恢复的市政设施,主要限于具有政治军事意义的城垣、桥梁和部分为封建政治统治服务的文化设施.雍正、乾隆年间,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与城市经济和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市政设施逐渐恢复和发展,成为这个时期成都市政建设中非常突出的现象.清末实行新政,成都在市政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体现了成都由封建城市向近代城市过渡的最初迹象.清代成都市政建设的恢复和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兴起发展的共同规律.清代成都市政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市政管理,体现了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封建城市的若干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文化发展正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 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应遵循五项原则 ,实施六大战略 :两个效益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突出特色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系统开发原则以及优先发展战略、跃升发展战略、优势发展战略、精品带动战略、互渗互动战略、人才培养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