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作文》2007,(9)
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一定要把写挤进去——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写得少的问题,让写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拿出一定的  相似文献   

2.
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张田若先生听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lt;再见了,亲人&;gt;后,曾这样评价:“我曾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挤了进去,而且挤得很巧.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写得少的问题,让‘写‘占有一席之地.““挤了进去“说明于老师重视了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确实让“写“占有一席之地;“挤得很巧“则说明于老师能够选准读与写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新鲜的习作素材,指导具有艺术性.现撷取于老师读写结合的几个精彩镜头与青年教师们共赏之.……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7,(4)
著名小学语文专家张田若先生曾这样评价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学:"阅读教学一定要把写挤进去。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挤了进去,而且挤得很巧。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写得少的问题,让写占有一席之地。""挤了进去"说明于老师重视了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确实让"写"占有一席之地;"挤得很巧"则说明于老师能够选准读与写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新鲜的习作素材,指导具有艺术性。实施新课程以来,笔者听了许多名师的阅读观摩课,这些课十分重视学生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讲究"写"的艺术,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现撷取他们读写结合的几组精彩镜头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4.
一、课中的仿写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一定要把写挤进去。不但要挤进去,而且要挤得巧。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写得少的问题,让写占有一席之地。笔者以为,对于初学写作及写作困难的学生来说,仿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捷径。小学语文各版本教材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可资仿写的资源,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挖掘它仿写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杨伟丽 《教师》2011,(12):60-60
提起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时,我们总把"写"放在最后,可见学会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的。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本阶段要完成由"学写"到基本"入门"的任务,光靠《语文园地》安排的八次作文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相关的探索,力求寻找有效的途径。一、阅读教学中融入作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作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作文知识及方法可以传授,但作文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通过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课堂上口头训练多,笔头训练少,学生动口不动手,是目前小学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偏差.因为学生动笔少,所以不少学生有些字会读不会写,作文错别字多;有些意思让他们口头表达,别人还能听得懂,让他们书面表达别人就很难看得懂了.阅读教学读写分离,忽视了写的训练,造成了学生学了几百篇课文之后仍然不会写作文,语文能力仍然低下的不良后果.中央教育科研所研究员张田若先生最近针对阅读教学的弊端大声疾呼:“阅读课上读书要挤进去,思维要挤进去,大面积训练要挤进去,练笔要挤进去.”张先生的意见是很有道理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听、说、读、写相结合。其中阅读是核心,因为阅读教学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8.
岳学荣 《考试周刊》2012,(38):26-26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和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说到底,语文就是听、说、读、写,其中"读"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读写训练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发挥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把握阅读教学,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与探讨.在教学中,我们要寻找读与写的结合点,让读与写比翼齐飞,实现让学生善读、巧说、乐写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祖翠华 《考试周刊》2011,(16):52-5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的"热心"于课改的语文教师一味地模仿一些特级教师的风范,教学理念虽然发生了很大转变,但是因盲目地追"星"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文本和课堂生成进行有效处理。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要立足于语言学习,通过潜心解读文本,创设多种方式,优化训练手段,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大胆地诉说,在画中想象体验,在写中升华延伸,进行扎实有效的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展现语文魅力。  相似文献   

11.
《课标》指出:“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听、说、读、写。这是语文这辆大车的四个车轮,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语言能力。然而,当前的阅读课,教者普遍重视听、说、读的训练,学生几乎不动笔墨,偶尔动笔也仅仅局限在圈圈划划上,学生一个个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课堂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写”的缺失,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通过“写”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更要通过“写”来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正如张田若教授说的:“阅读课,要把‘写’挤进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写出精彩的对话呢?  相似文献   

12.
《课标》指出:“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听、说、读、写。这是语文这辆大车的四个车轮,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语言能力。然而,当前的阅读课,教者普遍重视听、说、读的训练,学生几乎不动笔墨,偶尔动笔也仅仅局限在圈圈划划上,学生一个个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课堂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写”的缺失,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通过“写”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更要通过“写”来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正如张田若教授说的:“阅读课,要把‘写’挤进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写出精彩的对话呢?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缺一不可,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是互相促进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多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尤其是对"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崔峦说过:"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就是跛脚的阅读教学。"确实,读与写是语文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他的这一论述给小学作文教学带来的启示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文本为切入点加强随文练笔,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向来是教学的重心。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老师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中"听、读、写"一般会得到教师教学的重视,而"说"的训练往往被忽视,根据语文的教学特点,本文从训练学生说话的原则以及活动的方式上论述了"说"的训练。  相似文献   

17.
叶丽嫦 《师道》2014,(11):28-3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是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主渠道之一。语文阅读教学要真正有实效,必须体现实践性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写,把读、说、写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我认为很有必要以辨证的态度重新审视当前的阅读教学,对目前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偏差予以适当的增、减,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毛杏英 《海南教育》2014,(10):81-82
早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就指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强调语文教学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强调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更多的是关注"怎么写",而非"写什么",应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或关注文本独特的言语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生说话训练做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的训练,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其中"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把学生积累的内在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应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20.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方法。张田若先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也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是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方式。新课程标准下重视朗读训练已经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热点"。语文教学追寻"语文味",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让朗读呈现一个灵动的语文课堂,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