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课标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终身体育是一种现代体育思想,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定重要基础。高中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中生提供了增进身体健康、培养体育兴趣、学习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发展体育特长的平台,能够促进高中生自我体育意识的形成,从而有效引领高中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要求体育教师关注学生健康长期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多种运动技能,引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产生了"四个教学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学校体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基.  相似文献   

3.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它把"体育"与"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体育为手段,健康为目的,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体育锻炼对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参与锻炼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只有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以传统竞技体育为手段,充分挖掘体育的教育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服务。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全方位渗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重庆市人和街小学在结合学校实际、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建构了涵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提升教学效能评价标准的以体育人学科质量标准,形成了课中学、课外练、训中提、赛中验的"四位一体"学校体育工作推进模式,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学生体质评价系统,构建以增值评价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体育与健康支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肩负着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与健全的人格的重要使命."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需要教师的配合,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对目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是体育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健康课的特殊性是"健康第一"的思想,《课程标准》所阐述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评价标准都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体育与健康课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因材施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改革现行健康与体育教材、课程管理和评价标准等。  相似文献   

8.
葛晓春 《考试周刊》2014,(36):109-109
<正>体育教学不仅能增进学生的健康,而且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场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当紧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真正发挥体育的"育体育心"之道。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健康第一"为目标,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身心全面发展。下面,笔者以我校为例,谈谈职高学校如何立足长远发展,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新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第一"来自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已成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新的主题.加强体育课程目标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多方面定位,确立身心和谐发展的体育新思维,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健康第一"体育教育内容的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高中体育教学开始实施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改革。与传统课程相比较,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是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因此,学校体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为体育课程的最高和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并在各方面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姚莉 《学子》2013,(10):3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地推动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更是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新的课题,而"健康第一"则是新课程的重要指导思想,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突出地位;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相似文献   

13.
王军 《教育教学论坛》2012,(36):212-213
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智,职业教育体育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开始注重体育教学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本文通过讨论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力,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健康是人生存、发展、创造之本.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将"体育"与"健康"合而为一,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强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良好道德品质和体育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学校体育关键要处理好体育与健康的诸种因素,处理好培养学生体能、运动技能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处理好体育活动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朱群兰 《中国教师》2013,(Z2):83-83
健康是生命的主旋律,而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则是一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的学科。因此,我们的体育教育直接关乎着我们下一代的健康和未来。本文试从中学体育的现状、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体育教育改革的对策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理清思路、拓展视野,以便"健康第一"的理念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得以更好地体现和实施。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健康中国"的视角出发,对新时期学校体育的使命进行了诠释与剖析,结合"健康中国"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使命应该有以下三点:一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二是强化学生体育道德的培养;三是体育强国功能的践行。为此,"健康中国"的总体战略目标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实施路径:第一,以"大体育"观强化学校体育的定位;第二,研制学校体育课程新标准优化体育课程;第三,完善体育竞赛体系与社团培育。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高职体育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理论,重体育技术传授、轻健康知识传授,而忽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等问题,基于健康教育理念,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高职体育新理念;以健康知识、职业体能、职业素养"一体化"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综合化、发展与目的性"的学生评价新体系,构建了高职体育新体系,为高职体育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延龙 《教学与管理》2012,(21):124-125
当前,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的体育教学,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又要注重体育教学的健康、实用等需求,这应当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取向——尊重学生个体需要对于学生而言,并没有"最好的"体育活动方式。学校体育的发展首先要实行生本教育,即关注学生,  相似文献   

19.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自主学习恰恰是以一定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内驱力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都要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也就是说,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教学活动来有效地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思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在高效的体育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要认真挖掘体育课程的价值,从多角度、多方面有效地落实"健康第一"思想,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