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劳动力市场与联邦劳动局 市场经济体制是以促进经济为目的,解决就业问题,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要解决好劳动力供与求的关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一是要从经济上采取措施,主要是从财政上通过税收、让利等一些大措施。二是劳动力市场政策是对劳动者来说的,通过职业教育可在小范围内解决劳动力供求的矛盾。另外调整退休年龄等也是缓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解决我国目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为此,必须抓住有利的环境,把劳动力引向广大农村和国外市场,同时建立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应的就业机制,把再就业的措施和政策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在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解决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3.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必须改善我国劳动力市场、优化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以及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大学毕业生质量,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进而实现大学生产品的供给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达到平衡,逐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就业问题已经成为2l世纪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经济增/长率减缓、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素质低等因素成为就业难的障碍;政府的责任就是制定行之有效的就业政策,并通过实施这些政策,达到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社会稳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的。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就业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因此,当今世界各国都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来对待.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从长远和根本上说,要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尤其要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其核心是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化.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化已取得初步成效的今天,面对着城镇大批失业下岗工人的现实,面临着新政府的政府机构改革,重提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颇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玥 《陕西教育》2006,(1):39-41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我国劳动力供给量将达到峰值,但劳动力需求量却难以大幅增长,劳动力供大于求1400万人。就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则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整个就业市场面临着总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竞争性矛盾和自身性矛盾。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需要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就业新观念。通过政府、社会、高校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结构性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生就业难不单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深层矛盾的具体体现.结构性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原因入手,如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就业偏好结构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科学构建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问题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涌向城镇。是一切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都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性政策研究.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文章就职业教育如何积极推进学生和劳动者就业、创业和再就业与政府如何加大政策力度来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就业两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性政策进行梳理、分析,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看不见的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硬骨头,要想啃掉这块硬骨头离不开政府的作为。政府要用“看不见的手”,取消阻碍就业结构转型和就业容量扩大的制度和政策,采取能够最大限度增加就业容量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0.
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尽管各国具体国情不同.但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各国采取了很多相似的政策。我国解决失业问题时.应在对各国政策对比的基础上找出共性。应采取扩大就业总量,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等多方面措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就业问题在我国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目前,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400万左右,还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要促进社会就业,必须发展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就要把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城市就业的重要措施,特别要加强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城市就业率.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都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必须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在2020年以前,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总数将呈现高-低-高的阶段性变动,经济活动人口数量将逐步下降,不同年龄结构的劳动者供给数量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尽管如此,就业压力仍然很大.面对劳动力市场情况的变化,政府应该相应地调整就业政策:改善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关注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提高各项政策的整合程度,以及继续保持劳动力市场的弹性等,而这一切都要注意政府的规制力度.  相似文献   

13.
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我国作为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就业问题更为突出.笔者认为,要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必须从以下两个层面上做好政策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西方就业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从借鉴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学派、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西方就业理论和政策主张出发,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包括由于劳动力供给政策、劳动力需求政策上的缺陷所造成的失业等四方面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失业的对策。包括通过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就业岗位: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容量等六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就业难不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政府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人们面对的问题.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的:“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充分认识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我国有13亿人口,有7.5动力,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我们必须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战务,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16.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从保护劳动者就业权利、创造劳动力需求、促进劳动力供给、优化劳动力供求匹配等方面,全面深入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举措,构建综合性就业政策体系与就业政策评估审计制度,并探索建立基于中国就业实践和就业范式演进规律的更具解释力的新劳动经济学。  相似文献   

17.
基于劳动力市场政策结构的视角,本文从劳动力供给支持政策、需求支持政策和匹配支持政策三个方面对我国政府已经实施的多项就业支持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回顾,指出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已经取得巨大成效,但仍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大众密切配合,以进一步促进政策支持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计划纲要》在科教兴国和实行社会保障等部分,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一、“十五”期间,就业压力的情况分析就业问题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能否长期稳定,认真解决就业问题,是贯彻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十五”期间是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增长迅速,而劳动力需求增长相对缓慢的时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工…  相似文献   

19.
论点     
发挥就业培训的"蓄水池"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李长安撰文指出,扩大培训是解决就业问题的良方。培训实际上就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蓄水池",能根据经济形势的好坏调节劳动力的供给,从而起到平衡劳动力市场供求  相似文献   

20.
论就业性别歧视——一种社会学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就业领域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已成为影响女性自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巨大障碍。男女两性在就业机会、工作规定以及职业与收入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因素的制约以及政府政策失灵等因素是造成两性就业差异的主要原因。女性面对市场要增强自信,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政府要给予女性“自然成本”以社会化补偿;还应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以及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构建一种新型的性别文化。以弥合就业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