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 90年代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出版及发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在当代散文的艰难蜕变中脱颖而出 ,实现了知识分子话语的转化 ,完成了散文由审美向审智的过渡。领一代散文之风骚 ,开一派散文之先河。  相似文献   

2.
散文的文体特质和写作者童年经验的遥远,均加大了儿童散文写作的难度。然而,台湾儿童散文却蔚为大观,耐人寻味。台湾儿童散文具有以下特点:以描写战火中的“童年”和童年“乡愁”为起点;提倡“为儿童”的“文学散文”与浅语艺术,确立了合法身份;“儿童散文热潮”中刮起的“田野之风”;“审美”与“审智”的辉映与升华。对台湾儿童散文的研究既拓展了中国儿童散文研究的视阈,又为中国大陆儿童散文创作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3.
以文化散文和审智散文为代表的现代散文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家园,它和人类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而且也是一种智慧审视与精神引导的关系,其情感诉求应该是智慧的、深度的、终极关怀的,能引领接受者得到精神的提升.因此现代散文文本更注重艺术建构的审美自觉,这种审美自觉主要体现在散文情感诉求的精神性和智慧性、生命把握的开放性和对话性、语言传达的理趣性和阻拒性、审美结构的情感性和召唤性等方面.这种艺术建构的审美自觉,将以其独特的情感把握和审美召唤激发接受者的审美再创造,使文本的审美价值得到最大的丰富、补充和提升.现代散文的接受则是一种生命沟通,读者通过散文文本走进作家心灵,去把握作家的生命律动和精神取向,达到与作家的交流和沟通,在沟通中揭示生命意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现代散文在艺术创造上的审美自觉,是为了激发读者的审美接受和生命沟通,从而得到审美启迪和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4.
当代历史散文沿袭并开拓了散文的智性传统。在南帆等人的散文作品中,“历史”不仅意味着一种叙述策略、一种主题,同样意味着一种智性的向度,孕育着散文发展的某种新趋势。南帆在历史叙事、人文思考、人格塑造、现实关切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散文所体现出的“冷峻”态度,转而从关系的层面来理解和表达智性,主要表现为历史与人物、抒情与审智、人格与命运等,实现了由文化智性向历史智性的跨越与突破,彰显出中国文化内部隐含的创新活力。南帆历史散文丰富了当代智性散文的版图,其有关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理论阐述亦为当代历史散文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教育功能有三:开智、育德、审美.然而过去只强调其育德、开智二项功能,往往忽略其审美功能.这是教育中的严重失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语文学科是学校进行开智、育德、审美教育的基础学科,中学语文教学更是基础之基础,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应从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和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着手.  相似文献   

6.
当下的散文教学,开始关注“类性”与“篇性”的和谐.但由于对何谓散文的类性,何谓散文的篇性,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一直歧见迭出,莫衷一是,导致散文教学在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体性的捍卫,审美的熏陶等方面,依然限于盲目、随意和无序.夏丏尊语文教育形式美学因为关注在审智与审美,纪实与抒情,单纯与丰富,内敛与奔放,特殊与一般的互动中,寻觅和确认自我的量度,特别是注重细部分析与整体气韵把握的和谐,通过比较与重构,在熟意中翻出新意,追求在知、情的修养中磨砺敏锐语感,因此对散文教学中如何把握“类性”与“篇性”的统一具有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黄慧英 《江西教育》2012,(12):4-5,2
教师是美育者.教师应该成为学会审美、富有审美情趣的人,把美育和德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真正的姐妹,发挥其育德育智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8.
听到南帆教授的文名.是从孙绍振老师那里。孙老师认为南帆开创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是“超越审美审丑的审智散文”.并将之誉为一次横空出世的壮举。在南帆教授为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作主题报告后.笔者对他进行了一次更为深入的关于散文阅读和写作的访谈。 徐泽春:南帆老师.现在的文学研究者都喜欢讲西方的理论.我还以为您也会从近年流行的西方文论开始讲呢.结果您从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有点让人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9.
<正>一、情感教育在散文教学中的意义1.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审美的需要。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在散文阅读过程中,只有有了审美的要求才会有审美的行动,可以说,散文阅读的动机就在于个体对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一、什么是"审智教育""审"者,全面而详尽的了解之意也。所谓"审智教育",就是通过对语文文本恰当而精细的解读,让学生获得其中蕴含的有关生活或生存实践的智慧。2010年,南开大学的徐江老师发表《语文课要加强审智教育——以议论文解读为例》一文,提出了"审智教育"这一概念,由此,"审智教育"逐渐走入中学教师的视野。二、为什么要进行"审智教育"我们认为,语文既然是一门学科,理应具有其他学科所具有的特质,能给学生带来实际的好处。换句话说,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是要具备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一些人文的熏陶和审美的体验,而且能得  相似文献   

11.
文学应该是审美的。作家的美学追求是其作品生命力之所在。审美功能应该属于文学诸功能中的首位,是文学作品诸功能的核心,是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主要尺度,作为"美文"之称的散文更是如此。贾平凹作为当代中国富有影响的小说家和散文作家,在其丰富的文学创作中,尤其在散文的创作上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的散文在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上灵活,视点转换自然舒畅,透视效果极佳。读贾平凹的作品,常常有一种如同观看《清明上河图》,是一个画卷。尤其是他作品中叙述场境意象,更表现出这种特点。他的散文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的审美,形成了具有独特内质的审美风格。本文试图结合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实践,从散文创作的美学特征这一视点出发,对其意象之美表现出的特征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晓华 《成才之路》2014,(24):28-28
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何能够高水平的爱美,就取决于人的审美能力。人的审美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生活中去不断地发现美、挖掘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散文有意趣辞彩之美、诗歌有节奏之美、物理化学有现实与情趣之美等。数学之美,不仅在于它深刻的智慧之美,更在于它广泛的意趣之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发现挖掘这些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数学领域中,有许多"秘密"令人感到无限新奇,有许多美让人感到无比神往,我们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挖掘出这些美,不仅能激发学生智慧的涟漪,更能增强学生的审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曲折、幽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散文有着辉煌的成就,一向被视为正宗。虽然中道衰落,失去了某些承载功能和社会功利效应,而增加了它的审美功能,但作为文学文体的一个部类,它仍将绵延不绝地存在。今天,我们不再哀叹散文创作的贫乏,而是惊呼散文的丰富和变化让人目不暇接,让人感到判断的困难。新时期的散文创作又经历了继承、选择、否定、探索的行程,呈现出多元的、多基调的无序状态。单一的理性界定,很难囊括散文发展的全部内涵,我们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在宏观把握基础上的微观深入。所以我们将展开的讨论,只是作为个人感受的传达,从某个侧面切入文学散文的审美规范,在透视、探寻散文文体的质的规定性上作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4.
人类对美学的探索表明,绘画是绘画者自我生命和心灵的艺术化投射,是以审美为基础的创造过程。绘画教学必须建基于审美取向之上,以审物之美、审意之美和审形之美为基础改进现有的教学范式。在绘画的审美过程中,美学场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通过物理场、心理场和文化场的融通为绘画者带来了美感体验。实证研究发现,个体在美学场中的美感体验是由内趋性等8个因素构成。绘画教学的审美取向要求教师重视美学场域的价值,从物理场、心理场和文化场三个方面做好绘画教学美学场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现代小说对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是一种反叛,作品表现出不同于情感审美的"审智"倾向,叙述者的叙述策略或方式较之传统小说有很大改变,乃是由于其"审智"功能的重塑,小说在结构和人物各层面发生质变。  相似文献   

16.
散文学习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品味优美词句丰富审美感知,探求散文中的纯、真、美获得审美感悟;领悟散文中的真我分析作者情感;最终提高学生主动审美的能力,完善初高中散文审美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散文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积淀为审美情感后的审美创造。语言、思维、感情不可分割。因其是一种至真至情的的语言艺术,所以散文被誉为“情文”。尽管散文有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散文情感的审美功能,探寻散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规律。一 区分类型,确定教法由于散文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结构灵活,表现手法各异。一般将散文分为三大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不同类型的散文,抒发不同的情感。讲读这三类不同的散文,备课时,教师首先要辨清类型,把握情感,要突出它们的个性,以便针对…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山水散文是柳子散文中的神来之笔,他用独特的审美方式,将自己高逸脱俗的品格和怀才不遇、遭际窘迫的愤懑之情融入奇山异水之中,其散文审美行为的主动,过程的独特,主旨的深遽,情趣的旷奥,技巧的灵巧精湛在我国山水文学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散文是文学体裁种类之一.散文的翻译研究多年以来仍处于初始阶段,而从美学角度来研究散文翻译,少之又少.文章站在翻译美学理论中的美学主体、美学客体的角度,分别从形式审美价值的审美表征和非形式审美价值的审美表征,对《故都的秋》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论证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应用翻译美学理论的必要性,并得出散文翻译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20.
生命美学与语文教育有着深厚的学科因缘,美的本质与语文教育情投意合,二者的融合可能亦可为;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引导生命向善、求真、审美,语文教育的本原是人性与生活;文学审美是必然也是必需;生命课堂追求审智也追求审美.“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生命美学观照下的语文教育,以审美眼光认识生命,从生命出发理解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