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教育(上)》2009,(13):159-159
笛安,是作家李锐和蒋韵的女儿,之前已经出版多部青春文学作品。日前,笛安的新作《西决》引起了热烈的阅读潮流,出版之后更是立刻成为排行榜上的热门畅销书。著名作家苏童在谈到《西决》时表示:我有意外,所有的意外都很美好。首先,我无法给这部小说归类,它当然不是我想象中的“80后”作品,也不是改头换面的“家族”小说,似乎也不是什么“成长”小说,它给我带来了一点程度上的迷惘,迷惘在于我自身的阅读感受,我一时无法判断我是怎么被这个年轻人的小说所吸引的,《西决》明显不是追求“好看”的小说,但我读得不忍放手,  相似文献   

2.
第四封情书     
故事是从一本书开始的。
  笛安的小说《西决》出版的时候,我读初二。那时候我对这本书爱得很,便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本书,这也导致了有很多人向我借阅。后来书到了朋友D的手上,她一脸无辜地告诉我,书不知怎的就不见了。  相似文献   

3.
新年伊始,新生代作家笛安就推出了新作龙城三部曲之终结篇《南音》。刘震云在阅读完《南音》后,评价道:"从《西决》到《东霓》,再到《南音》,从相同和不同的角度,笛安越来越露出大家风范。"面对名家热捧,笛安会很清醒,她总会反  相似文献   

4.
张兴娟 《考试周刊》2011,(50):25-26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是具有新时期文学转型意义的一部作品,它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时空界限,表现出独特的叙述视角和技巧,并开创了中国小说叙事的新纪元。本文从叙述主体和叙述视角两个方面对《红高粱》的叙述技巧作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5.
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是一个战争背景下的温情故事,也是一篇宏大主题下的精致文本。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着重于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话语,叙述视角和叙述节奏三个方面的突破,来证实《百合花》中“我”的情感历险。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新移民女作家张翎被誉为"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扛鼎作家"。《交错的彼岸》是继《望月》之后张翎的另一部长篇力著。《交错的彼岸》糅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构成多重人称复合叙事。张翎对第一人称叙述的巧用使叙述者在叙述时空上的转换自然而流畅,且赋予读者真切感和信任感。第三人称叙述使得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比第一人称更大的叙述空间。张翎对两种叙述人称的灵活掌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小说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跳出从乔治·艾略特自身经历与小说的关系、宗教思想、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传统研究的窠臼,通过分析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的叙述时序的叠合、叙述距离和节奏的变化、叙述视角和人称的转换三个方面揭示了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的叙事策略,挖掘出潜藏于小说《织工马南传》表层结构下的多元复合叙述模式,彰显出乔治·艾略特的叙事文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我弥留之际》的交替叙述视角。本书的多层次叙述视角包含三类叙述者:核心叙述者,家庭叙述者以及外围叙述者。正是通过这种多角度叙述结构,读者有机会深入到角色内心世界,体察叙述者之间的呼应和对立、叙述内容的现实和虚幻,从而理解福克纳小说的现代派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柳氏传》是中唐时期一部著名的传奇短篇,故事讲述了书生韩翊和妓女柳氏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柳氏传》在叙述角度和叙述时间上都有很大进步,表现了中唐传奇小说叙事艺术走向成熟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普林斯、布恩等人对叙述、叙述者及叙述接受者等理论角度,分析了约瑟夫·康德拉的《黑暗的心》。该作品的叙述角度复杂,叙述方式独特。在这部小说中,约瑟夫·康德拉采用了小说中的人物马洛,作为主要人物和事件的观察者、参与者和叙述者,使该小说更具有真实性。本文同时分析了小说中故事内叙述者和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视角描写是小说常见的技巧,而视角与叙述人称结合形成叙述方位,共同参与叙述角度的构建。本文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伊芙琳·刘的短篇小说《碎玻璃》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叙述方位,及其对主题构建的意义。在小说中,第三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以及第一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轮番出场,使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全面展示,她内心的挣扎轨迹也在“我”与“她”的对话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从《无名的裘德》文本出发,运用现代叙事学中的视点理论解读《无名的裘德》中多元叙事视角的运用,主要包括作者叙述、以小说中的人物为叙述者的人物叙述、以旁观者为叙述者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或称戏剧视角三种模式的交替运用。多元叙事视角的使用,颠覆了19世纪维多利亚小说的叙事常规,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反讽效果和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复调效果,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小议《已故上校的女儿》的叙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上作出了大胆的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叙事风格。本文从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三个方面对其代表作《已故上校的女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曼斯菲尔德的这种独树一帜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15.
视角描写是小说常见的技巧,而视角与叙述人称结合形成叙述方位,共同参与叙述角度的构建。本文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伊芙琳.刘的短篇小说《碎玻璃》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叙述方位,及其对主题构建的意义。在小说中,第三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以及第一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轮番出场,使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全面展示,她内心的挣扎轨迹也在"我"与"她"的对话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纳博科夫的小说《微暗的火》一向以晦涩的内容和奇特的形式著称。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框架叙述与嵌套叙述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层级叙述结构。从语言上看,小说中多处运用戏仿等文学手法。这些使小说的叙述虚构性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7.
正80后作家笛安,从一出场便以严肃文学的姿态受到众多作家和评论家的赞誉,如苏童、刘恒、邵燕君、张颐武等。对于笛安的作品很多研究者大都对其作品中超出青春文学"残酷、血腥、暴力"的标签,而采用温暖的写作姿态来创建理想主义的精神家园大加赞赏。如赵春秀在《迷惘中的回归——从笛安的"龙城"三部曲谈起》中说:"笛安的作品就在实现着非主流的‘青春亚文化’向主流文化的回流。她的作品少了冷漠与残酷,多了宽容与  相似文献   

18.
《聚会》是一部关于回忆、伤痛、追寻的小说。作者安·恩莱特利用后现代小说的创作技巧巧妙地将阈限性延伸到故事的建构中,成就了作品的不凡和新意。在阈限视域下,透过叙述、情感、人物阈限的"聚合交融",将小说中隐含的混杂性、矛盾性、不确定性逐一呈现,折射出有关人生意蕴的省思、追寻与救赎。  相似文献   

19.
白先勇的代表作《游园惊梦》运用了很多叙述学的技巧.文章从隐合作者与隐含读者、叙事视角与叙述层次及叙述频率中的重复手法等方面分析小说,认为《游园惊梦》是成功运用叙述学技巧的现代小说.  相似文献   

20.
东西方许多民族,都有关于变形题材的故事。本文以古罗马阿普列尤斯的小说《金驴记》,和唐人薛渔思的小说集《河东记》中《板桥三娘子》一文为例,对两文的叙述视角进行比较,并分析两篇作品是怎样进行叙述的,这样叙述的效果如何,并且为什么这样叙述。笔者认为,各民族不同的宗教观念,对文学作品中选择不同的叙述视角,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