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揭示稻鱼共生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在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压力上的差异,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对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糯禾一鱼、糯禾单作、杂交稻-鱼、杂交稻单作两个系统、4个处理的农业资源投入的能值流及构建的能值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稻鱼共生系统与水稻单作系统农业资源投入结构相似,均以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资源投入为主,可更新资源投入不足,不利于系统的长期稳定.但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的优势表现为:①太阳能转化效率较高;②转化单位自然资源投入购买能值较少;③受市场影响较小:④能值投资回报率较高;⑤对环境压力较小;⑥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可见,稻田养鱼的确是我国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之一.如何既发挥稻鱼共生系统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优势,同时又加强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是贵州省从江县乃至其他地区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稻鱼共生系统与水稻单作系统的能值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揭示稻鱼共生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在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压力上的差异,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对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糯禾—鱼、糯禾单作、杂交稻—鱼、杂交稻单作两个系统、4个处理的农业资源投入的能值流及构建的能值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稻鱼共生系统与水稻单作系统农业资源投入结构相似,均以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资源投入为主,可更新资源投入不足,不利于系统的长期稳定。但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的优势表现为:①太阳能转化效率较高;②转化单位自然资源投入购买能值较少;③受市场影响较小;④能值投资回报率较高;⑤对环境压力较小;⑥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可见,稻田养鱼的确是我国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之一。如何既发挥稻鱼共生系统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优势,同时又加强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是贵州省从江县乃至其他地区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稻田里养金鱼,让鱼儿在田间觅食,减少如螟虫、稻螟蛉、稻象鼻虫等稻米茎叶的危害。稻田养金鱼,对改善环境、预防人类疾病也有显著的作用;稻田养鱼及鱼的排泄物又可作为农田的肥料,促进水稻的生长。这种稻鱼共生互利的农业生产模式,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展现了美好的前景。INFOYU(总第36期,P6)报道,辽宁省朝阳市水产科研所2001年在千亩稻田展开“稻田养殖金鱼”试验,喜获成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2007~2009年对浙江省三门县何家村生态栽培水稻田连续3年的生态调查发现,在已连续10年不用农药的自然条件下,狼蛛、微蛛等主要天敌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水稻主要害虫在发生动态上存在明显的跟随效应;6~8月蜘蛛对稻飞虱的数量反应呈渐进型的对数回归关系,使得稻飞虱种群处于较低的密度平衡点,控制了稻飞虱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5.
传统稻鱼系统病虫草害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坚  刘领  陈欣  陈坚  杨星星  唐建军 《科技通报》2009,25(6):801-805,810
传统稻鱼系统是全球农业重要文化遗产的杰出典范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类型。本研究通过取样调查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研究了传统稻鱼系统的水稻生产过程农药的施用和病虫草害的发生。取样调查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传统稻鱼系统的水稻产量不变,控制水稻病虫草害的农药施用量降低(3.13±0.31)kg.hm-2,农药使用次数也显著减少3.4次,而且农药的施用量与养鱼密度呈负相关。田间试验表明,稻鱼系统的产量显著高于水稻单种施用农药和水稻单作施用用农药的处理,病虫草害的发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稻瘟病广布于世界七十多个产稻国家,是当前水稻的主要病害,尤以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关于稻瘟病的病原菌问题,过去只停留在稻瘟菌(Pyricularia orvgae)生理小种的研究上,现在认为除稻瘟菌外,还应包括马唐瘟菌(P.grisea)。但稻瘟菌与马唐瘟之间的关系,国内外不同学者间存在着分岐,如高坂淖尔等认为,稻瘟病菌在自然情况下,只为害水稻;铃木等则认为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为害血马唐;而SPrague报道马唐瘟菌在自然情况下,都不寄生水稻,川上和Yohnson等从血马唐上分离到的PyricuLaria SPP对水稻有致病性,而译田  相似文献   

7.
我省是山多田少、素称“七山一水二分田”。稻田的分布约92.8%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河谷,其余是不同海拔高程的梯田、墙田、坑田。稻田垂直分布范围,自北部平原低田3米左右,至南部中山梯田高达1,200多米,垂直差异十分明显。由于海拔升高,气温递降,积温减少,水稻的生长季节缩短,水稻种植制度因海拔不同而显著改变,形成不同层次的垂直分区。经在北部临安天目山区,及南部龙泉仙霞岭、洞宫山区不同海拔高程地段的多年连作稻试验、品种引种试验、调查研究,以及热量条件统计分析表明:以日平均温度≥10℃的80%保证率的始日作为水稻安全播种期指标,海拔每升高100米,则安全播种期推迟2.3(南)~  相似文献   

8.
声音     
正提高再生稻单产亩产,对中国有着重要的粮食安全生产和战略发展意义。这不是靠滥用农药和化肥,而是需要多学科、多生态区协作攻关,围绕培育水稻优势产业区,创制高产栽培技术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稻瘟病抗性较弱,使很多地区的农民颗粒无收。1990年—2010年,中国创制第二代杂交水稻优异种质。其中,杂交稻良种"汕优63"成为第一个全国优质杂交水稻品种,还推广到东南亚国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被当地农民誉为"东方神稻"。  相似文献   

9.
稻田25年定位连种麦—稻—稻三熟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春玲 《科技通报》2001,17(2):29-32
在发育于近代浅海沉积物的黄化青紫泥田的潴育型水稻土上进行为时25年(1974-1998)连作麦-稻-稻三熟制高产小区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年施用尿素750kg/hm^2的基础上,另配施45t猪栏粪和在年施总氮量为412.5kg/hm^2的条件上,将猪栏粪与尿素氮配成6:4的比例施用,均取得较高的产量,25年平均谷物产量分别达16002kg/hm^2和16226kg/hm^2;伴以4次更换晚稻品种,由常规水稻品种改种杂交稻优良组合。结果谷物产量稳中有升,平均年递增1.42%,同时土壤有机质得到积累和更新,土壤氮磷养分有效化,土壤结构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对寒地水稻移栽田稗草和阔叶杂草的防治使用瑞飞特、阿罗津、拜田净、马歇特、加草克星二次封闭分别水在稻插秧前5~7天和水稻移栽后15~20天进行施药保持水层5~7天和稻杰一次性茎叶喷雾,对稗草、阔叶杂草防治效果好,提高了对水稻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保护与生态农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诸英  陈恩虎 《资源科学》2010,32(6):1077-1081
现代农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破坏。在实践科学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农业技术遗产的合理成分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充分认识和发掘皖江地区传统生态农业技术遗产资源,探索其开发和保护方法,研究者对皖江地区传统生态农业技术展开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皖江地区有丰富的耕作技术遗产,包括人类开发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耕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重视积制有机肥及用地养地结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人工捕捉等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方法;重视耕作环节的除草功能。另外,本文还分析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遗产的开发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农业技术遗产保护性开发的五种建议,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及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转型中,传统农耕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它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农耕文化现代价值的意义。本文从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切入,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农耕文化的嬗变,探讨农耕文化的思想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这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农耕文化的传承、挖掘农耕文化对农业的现代价值、新农村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长期以来,亚洲许多地方一直有在稻田中养鱼(并作或连作)的传统。据历史记录和考古研究成果,中国稻田养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稻鱼共生系统不仅是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而且还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稻鱼共生系统可以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功能: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营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防止疟疾传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病虫害控制,促进授粉过程,促进碳氮循环,水土保持,以及文化传承和休憩等。但是,正像其他许多传统农业技术一样,由于受到快速经济增长、城市化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影响,稻鱼共生系统也面临着严峻威胁。中国是联合国首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国家之一,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的传统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首批试点之一,其目的就是开发出一种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方法论并进行推广。 本文是按照粮农组织要求所编制的项目实施的国家框架,在全面分析中国,特别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发展历史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根据项目的总体要求和稻鱼共生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预期的主要成果包括:建立国家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体系,确定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并作为推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促进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纳入国家有关部门的保护和发展规划与政策中;通过对社区广泛参与,促进试点地方的具有全球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与保护,并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和政策手段促进传统农业系统生态过程与文化过程的发展;将试点所得到的经验向更大范围进行推广,建立国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网络,促进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网络的建立。此外,还介绍了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应采取的措施和开展的具体活动,提出了促进机制建设、资金支持、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途径,给出了促进项目实施的具体执行框架和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4.
用生态价值观权衡传统农业与常规农业的效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文华  刘某承  张丹 《资源科学》2009,31(6):899-904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些优秀模式都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但逐渐被当代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替代。不可否认,现代化大规模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方面的贡献,但在一些适合小规模耕作的地区,传统农业模式比现代常规农业耕作方式更具优势。本文基于生态价值观,以稻鱼共生系统为例,针对农民和国家两个不同层次的主体,对传统农业和常规农业的效益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综合的分析,结果表明:对农户而言,稻田养鱼模式能获得更多的现金净收入,但其投入也较高,因此不利于激励农户进行该模式的农业生产;对全社会而言,稻田养鱼模式的社会效益更高,而常规农业在扣除劳动力成本后其社会效益为负值。  相似文献   

15.
蔡荣  蔡书凯 《资源科学》2012,34(9):1705-1711
作为一种替代传统翻耕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国内,其推广工作却相对较晚。本文基于安徽省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现状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稻谷单产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价。利用Probit回归方法分析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影响因素;利用OLS回归方法分析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稻谷单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作用认知、户主非农兼业情况、户主受教育年限和户主是否村干部是影响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因素;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稻谷单产水平具有正向积极作用。具体来讲,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作用认知程度越高、户主非农兼业时间占总劳动时间的比例超过50%、户主受教育年限越长、户主为村干部的农户越有可能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与采用传统耕作技术的农户相比,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户稻谷单产水平大约要高出93kg/hm2。  相似文献   

16.
稻鸭共作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对稻鸭共作稻田系统的农产品生产、大气调节、涵蓄水分、土壤有机质积累与营养元素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估算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量为18104.82元/hm2,比常规稻作系统高15.64%左右。其中,稻鸭共作系统物质生产的功能价值为6720元/hm2,所占比例为37.12%;环境调节功能价值量为11384.82元/hm2,主要表现为调节大气、土壤养分积累与营养元素保持,两者对环境调节功能价值的贡献率可达77.48%。而常规稻作系统的环境调节功能主要表现为调节大气,单项所占的比例为65.34%。稻鸭共作与常规稻作系统涵蓄水分功能的价值对环境调节总功能价值量的贡献率相差不大,分别为14.16%和17.60%。稻田养鸭兼顾了控制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效应、维持和保育土壤肥力等,更有利于稻田系统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7.
程永生  张德元  汪侠 《资源科学》2022,44(9):1848-1864
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经验事实和政策设计上,被视为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的有效路径和战略选择,是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AGTFP)的现实抓手,有助于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本文从当前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中占绝对比重的微观主体出发,以大容量CFPS的2014、2016和2018年最新3期样本建构短平衡面板数据,通过投入产出测度法和技术优化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别测度农户层面的社会化服务和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并采用门槛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农业社会化服务会影响农户的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和质量,可能通过增加正产出、减少负产出来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②在家庭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导向下,这种影响存在“适度边界”,可能通过直接转移和间接技术溢出打破农业技术辐射扩散“玻璃幕墙”,影响绿色农业技术变化进步偏向;通过专业分工、规模经营、要素替代和制度变迁效应消除“隐性壁垒”,影响绿色农业技术效率,进而共同助推微观绿色农业发展。③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总体呈现非对称性“U”型关系,促降效应大于促增效应,且在户主性别、村庄距离和区域环境上表现出明显异质性。据此提出,要深刻把握基本国情农情,持续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户增收节本增效,转变农户农业生产方式,助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  相似文献   

18.
西藏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取向及其路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藏自治区农牧业正稳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但存在一系列问题与矛盾。农牧业生产体系整体布局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导致农牧业资源配置产生扭曲、利用效率低下,是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缓慢的主要障碍因素。经营主体、经营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远不能满足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战略向食物安全保障战略转变,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西藏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内在要求。构建以青稞产业、农区畜牧业与设施农业为产业发展重点,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内涵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西藏现阶段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进行农业生产效率综合评价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区域农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以江苏省204国道样带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7年四期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类指标,运用DEA模型方法开展了农业生产效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区域农业综合技术效率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1980年综合效率平均值最高,达0.9679,1990年最低,为0.9322;②除如皋市外,中部其他地区农业经济效率普遍较高,南部和北部地区农业综合效率变化幅度较大,农业综合效率的高低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因素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③灌南、滨海、东台3个地区农业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一直处于有效状态;响水县一直处于纯技术效率有效、规模效率无效状态;常熟市农业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一直处于无效状态;其他地区都在不断变化中。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过去3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政策导向、管理与技术进步等情况,具有一定的决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价值与科技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培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0):1118-1124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这种改变又全方位地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处在城市化最前沿的都市农业。由于特殊的区位,都市现代农业在社会功能、生产结构和种养模式上具有区别于农区农业的重要特征。也正是基于区域特点和优势,都市农业在服务城市居民需求、增加城郊农民收入和带动农区农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为了实现都市现代农业的战略价值,需要重点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生境控制技术和信息追溯技术的广泛应用;围绕核心能力提升,推进种源技术和智慧农业技术的大力发展;围绕产销体系优化,推进电子商务技术和物流技术的系统集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