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闵庆文  张丹  何露  孙业红 《资源科学》2011,33(6):1018-1024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民们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寻求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发端于20世纪初,以农业考古、农业历史、传统农业哲学及农业民俗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遗产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基础。2005年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为标志的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探索,正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特征。本文从古籍整理与考古研究、概念与内涵研究、系统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多功能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等角度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进展,从动态保护途径研究、法律与政策保障研究和保护与发展实践探索等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开展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包括: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重视典型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的机理性、定量化研究;从多学科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加快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价值挖掘工作;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及可持续利用;重视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文化多样性两个方面的保护,在做好"两个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持;避免"原汁原味"的"冷冻式"保护和"大拆大建"的"破坏性"开发两种错误倾向;逐步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包括政府的主导作用,社区的积极参与,科技的有力支撑,企业的有效介入,媒体的跟踪宣传;使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展示传统农业文明的窗口,生态-文化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2.
正为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少数民族群众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自2009年起,国家民委与财政部联合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特色村寨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各民族生存智慧、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村寨集聚首先是人的社会属性及群居性使然;其次生产生活资源的匮乏促使村民选择群居,以分享公共产品带来的便利及节约生产生活成本;同时崇尚宗法文化的氏族对生存空间的竞争催生了血缘家族与地理空间的重叠,其最直接的影响便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在带来粮食高产的同时也造成难以治理的农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因而现代农业发展开始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形式,出现了如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传统农业地区一般处于经济落后的地方,往往还保持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着较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不能再重复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再到有机农业的过程,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也无法直接开发有机农业.贵州省从江县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生物资源、劳动力资源及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但受耕地资源、经济资源及技术条件制约,从总体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低.在这种情况下,从江县农业发展应根据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引入有机农业思想,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强产业化建设;引入生态农业思想,高效利用资源;发挥民族地区优势,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丰富农业形式.同时,随着拥有"稻-鱼-鸭"共生系统的从江县侗族地区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浙江省青田县的协作点,其农业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陈聪  劳国炜 《大众科技》2021,23(8):140-142,164
文章在分析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发展与传承和成功申报非遗项目的 基础上,探究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现状情况,提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如何活化利用提对策,进而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5.
农户视角下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视角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逐渐成为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的关注点。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活态性特征的农业生产系统,也是一类特殊的保护地。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遗产系统的持续性。同时,农户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判断还是衡量其文化自觉和遗产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本文提出以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为手段、通过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反映农户视角下的遗产价值判断这一思路和方法,研究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农民文化自觉与遗产保护成效,并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核心区域进行可行性验证。案例研究显示,农户家庭保护支付意愿率仅为43.2%,家庭人口经济特征与对遗产的认知对是否有支付意愿及支付数额大小具有显著影响;无支付意愿家庭中61.6%认为遗产保护主体应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农户的遗产认知得分较低,文化自觉性有限,保护成效尚未显著惠民。这些结果表明,遗产地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农户认知度与参与度低的问题;有必要深入思考并科学界定“保护主体”及其保护途径,让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更好地为农户所认知,使其真正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性与活态性保护的重要力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可以支持社区视角的保护认知和成效研究。此外,考虑到中国许多保护地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多有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现实,本文的思路与方法对于其他类型保护地和社区共管机制建设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世代相传、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的民族民间文化,共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个大类。烟台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积淀深厚,文化遗存广泛,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基本情况近年来,烟台市围绕胶东特色文化建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名录建立、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城乡建设一体化逐渐普及和经济快速增长,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有了更多的关注与思考。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发展有着崭新的机遇。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研究现状的分析,探索传统村落的发展途径,使得传统村落焕发新的活力,是文章命题研究的初衷。目的为了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在理论和实践中有进一步的发展,笔者采用Citespace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辅以NoteExpress、Excel软件,从研究机构、研究作者、研究主题、研究热点等方面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研究状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研究机构多为各大高校建筑学院,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研究作者之间交流合作较少,缺乏权威著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的开发保护以及乡村振兴等几个方而;研究前沿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的深度化和随着社会发展,由传统的村落文化探索到乡村振兴发展的转变。结论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加强区域之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入了解国家政策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基,解决保护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总结希望能够对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及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邹建军 《大众科技》2017,19(12):115-117
在国家大力推进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发展非物质遗产,提倡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保护好"三江侗族大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作用。文章从三江侗族大歌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危机开始阐述,提出通过传统和现代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来开拓侗族大歌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传统侗寨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矛盾,探寻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通过榕江县侗寨的实证调研,分析榕江侗寨保护与旅游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三种创新型模式,完善侗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方式,以期为榕江县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传统农业地区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现代农业在带来粮食高产的同时也造成难以治理的农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因而现代农业发展开始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形式,出现了如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传统农业地区一般处于经济落后的地方,往往还保持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着较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不能再重复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再到有机农业的过程,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也无法直接开发有机农业。贵州省从江县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生物资源、劳动力资源及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但受耕地资源、经济资源及技术条件制约,从总体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低。在这种情况下,从江县农业发展应根据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引入有机农业思想,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强产业化建设;引入生态农业思想,高效利用资源;发挥民族地区优势,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丰富农业形式。同时,随着拥有“稻-鱼-鸭”共生系统的从江县侗族地区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浙江省青田县的协作点,其农业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1.
张忠训  杨庆媛  王立  苏康传  匡成铭 《资源科学》2018,40(11):2296-2306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是特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交通可达性水平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保护与传播。本文运用空间句法与GIS分析方法,以贵州省铜仁市100个被住建部认定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交通可达性的特征与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 铜仁市交通路网的连接值等级差异显著,拓扑连接呈“点-轴”放射状结构,高速公路多为高集成度轴线核心,路网拓扑连接等级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市域内传统村落全局可达性较高的为环梵净山区域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以及石阡县,局部可达性高的村落具有极为便利的高等级公路通达,感知可达性高的区域集中在环梵净山区域。② 铜仁市传统村落在环梵净山松桃片区形成一个高密度分布区,在环梵净山印江片区、石阡片区和思南与德江交界片区则形成次高密度分布区,这些区域的路网全局通达度和村落的全局可达性也相对较高,表明全局可达性与传统村落分布成正比。③ 封闭的地形、道路等级及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传统村落的交通可达性。铜仁市作为武陵山区域的核心区域,虽然传统村落集中,但是可达性总体水平较差,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形成挑战,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择了贵州省从江县侗族村落小黄村为案例点,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利用林业部门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并结合实地观察数据,绘制了该村60年来不同时期的村落森林分布图,从林地面积、林种构成、林龄结构等三方面追溯了过去60年来该村森林资源的变化。同时,通过查阅文献、实地问卷调查、关键人物访谈、现场调查和加权平均指数分析法对林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筛选和排序。研究表明,侗族习惯法、宗教和传统护林习俗等传统知识仅次于政府政策因素,占据第二重要的地位。小黄村对森林资源的有节制利用,曾在历史上有效保证了农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而且与森林资料的消长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森林资源即得到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时,传统知识的作用往往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时,传统知识的作用则往往受到了限制。因此,有必要对侗族传统生态知识的价值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评估,为解决当前我国贵州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打造知识平台,注重知识共享--中企东方的知识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中企东方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的一些经验,主要从打造中企东方知识平台、公司管理制度的变迁、公司内部的知识共享以及公司知识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等角度剖析中企东方在知识管理方面的成功和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并给出结论,即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生存竞争中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4.
杨曦宇 《大众科技》2011,(11):239-241
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演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积淀起厚重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目前已经挖掘、整理出的种类包括俚濮彝族语言、口述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技艺、建筑艺术、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等。要通过划定民族文化保护区域、对古村落群进行动态保护、举办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和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等措施加强对古...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整治潜力与迫切度的村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时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整治潜力测算和迫切度评价是安排农村居民点整治时序的基础与依据。本文运用实地调查与访谈、GIS空间分析等手段与方法,深入分析山西省武乡县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并根据用地类型与整治性质的差异将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划分为浅层潜力和深层潜力,测算结果表明武乡县农村居民点的浅层潜力占总潜力的71.88%,说明武乡县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较为粗放,具有较高整治潜力。通过分析村庄属性与发展前景,从自然、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和农村发展等4个层面选取16个指标评价抽样村整治迫切度,并根据迫切度评价结果将抽样村分为迫切、较迫切、一般迫切和不迫切4个整治等级。从抽样村迫切度评价等级、抽样村浅层潜力占总潜力比重和总潜力占居民点面积比重等三方面入手分析,选取8种组合类型纳入农村居民点整治规划范畴并安排整治时序,确定近期整治抽样村18个,中期整治抽样村17个,远期整治抽样村19个。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详细论述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三农”方面的做法和成效。主要做法包括发挥传统优势,创新办学内涵;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合作”、“科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为“三农”建设培养高素质农民;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加大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多种科技合作平台,促进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地方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创新保障机制,发挥科技为农服务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朱清 《中国科技纵横》2013,(18):201-202,204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深度挖掘果品文化内涵,并应用于旅游产品开发,是目前观光果园开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归纳枣文化内涵基础上,总结我国枣文化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枣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结合乐陵国强百枣园提出具体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18.
在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这对贺州旅游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文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利国  王占岐  魏超  高云霄 《资源科学》2019,41(9):1703-1713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村域多功能发展及管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契合点和新路径。本文通过系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村域各项功能及多功能指数展开评价,利用纵横对比法识别村域主导功能及短板功能,确定各村域的发展类型,并提出了差异化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村域农业生产功能、居住生活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及生态保育功能的空间分异明显;②山区村域多功能指数整体不高,且各村域差异不大;③通过识别各村域主导功能及短板功能,建立发展类型划分规则,将研究区划分为极化发展型、主导发展型及综合发展型3大发展类型,并进一步将极化发展型细分为4类发展亚型,将主导发展类型分为3类发展亚型,最终对各类发展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本文从村域多功能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策略,为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也有利于拓展地域多功能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多功能研究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0.
陈力 《大众科技》2013,(6):349-353
广西右江河谷地区农耕条件优越、人口密集,其村庄特征鲜明,并受到城镇化的影响。文章以广西右江河谷的城厢、凤凰等村庄为典型案例,就其村庄规划的典型问题进行剖析,并对其在村庄规划中的对策措施等提出反思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