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介绍了近年来使用来源方便安全的一氧化碳参与反应的研究进展.醛、DMF、羰基金属络合物Ni(CO)4及Mo(CO)6和甲酸甲酯是温和条件下提供方便安全的一氧化碳来源的液体或固体物质.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预防.2.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知识.3.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的还原性.2.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请你回忆写出反应产物是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2C+O(?)2COC+CO_2(?)2CO.讲解:当火炉通风不良时,就会产生一氧化碳.炽热的碳能使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2.指此C+CO_2(?)2CO反应中哪种物质被氧化了?哪一种物质被还原了?哪一种物质是氧化剂?哪一种物质是还原剂?这里教师要指出:二氧化碳在反应中失去部分氧被还原(发生了还原反应),二氧化碳在反应中做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相似文献   

3.
内源性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是小分子的生物活性气体。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很可能是体内一种新型的信息分子。内源性一氧化碳体内合成的限速酶和关键酶是血红素氧化酶(heme oxygense,HO),其已被证实几乎分布于所有器官和组织,显示体内产生一氧化碳的部位相当广泛。据报道,内源性CO在体内许多系统发挥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内源性HO/CO系统在调制血压方面的研究与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了解CO的物理性质;2.掌握CO的化学性质;3.了解CO的用途和毒性;4.初步了解CO对空气的污染;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及实验步骤.  相似文献   

5.
CO2和CO的组成元素相同,化学式有些相似,但分子构成不同: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分子构成的不同,使得CO2和CO的性质有很大差别。一、物理性质1.密度不同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而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小。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一氧化碳的密度为1.250g/L。2.溶解性不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而一氧化碳难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而1体积的水仅能溶解约0.02体积的一氧化碳。二、化学性质1.可燃性不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而一氧化碳能燃烧。正因为二氧化…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了解CO的物理性质;2.掌握CO的化学性质;3.了解CO的用途和毒性;4.初步了解CO对空气的污染;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及实验步骤.   ……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初中化学第五章第一节<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沿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装置存在以下不足:学习一氧化碳性质时,需要较大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用量难以估量,造成浪费;实验次数较多,实验现象不明显;反应体系开放,容易污染环境.尾气处理也存在弊端:教材上是将未反应的CO和产生的CO2收集在一个塑料袋中,若CO和产生的CO2量大,很容易使塑料袋炸裂,而导致污染.用点燃的方法处理时,实验开始通入一氧化碳并同时点燃尾气,则点燃的是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易发生爆炸;排空后点燃,一氧化碳会散失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实验结束后,各装置内部有残留的一氧化碳,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初中化学全一册中,以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为例叙述了碳的还原性,并给出了实验装置和化学方程式:2CuO C(高温=)2Cu CO2↑.众所周知,碳的氧化物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两种,那么碳与氧化铜的反应是否有一氧化碳生成呢?对此笔者通过实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附图是初中化学《一氧化碳》一节里用来附图 煤炉里煤层上方   的蓝色火焰  告诉一氧化碳燃烧时呈蓝色火焰的插图。若将其蕴藏的反应引导出来 ,可获四个好处。一、引导概况在完成《一氧化碳》教学任务后 ,以课堂练习方式问学生 :煤炉里CO是怎么产生的 ?试写出炉中主要的化学方程式。这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 ,具有催学生跃跃欲试的诱惑力。煤炉中主要的化学反应如下 :C O2 (充足 ) 点燃 CO2 12 C O2 (不足 ) 点燃 2 CO 2CO2 C△ 2 CO 32 CO O2点燃 2 CO2 4二、功能分析结果虽是四个化学方程式 ,而它有四个作用 ,我们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中化学全一册中,以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为例叙述了碳的还原性,并给出了实验装置和化学方程式:2CuO+C(高温=)2Cu+CO2↑.众所周知,碳的氧化物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两种,那么碳与氧化铜的反应是否有一氧化碳生成呢?对此笔者通过实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CO和CO2的鉴别例1.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区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无色气体,简述方法和现象。解析:此题虽是一道鉴别题,但学生需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重组、分类、综合,还需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出实验现象明显不同的方法,还要能简述方法过程和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时监测一氧化碳浓度,防止事故发生,开发了一种一氧化碳报警器以及一氧化碳浓度超标智能处理系统。该系统以MSP430F149单片机作为中央控制单元,由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GSM短报文发送、AD转换电路、声光报警以及继电器智能控制等模块组成,实时监测环境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值,系统迅速声光报警以短报文的形式及时将信息发送至手机;利用继电器控制电机实现自动开窗,从而减少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3.
含碳物质在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CO。CO进入人体后,会抢先占据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位点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引起机体组织缺氧,严重时导致人窒息死亡。但是,CO气体无色、无气味,不易被觉察。因此.开发出灵敏的C0检测仪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用传感器来检测CO,目前较多采用半导体式传感器和电化学式传感器。  相似文献   

14.
给出了一种低成本、易安装的远程无线传感器火灾监测与报警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及数据融合处理方法.采用典型感温探测器和一氧化碳传感器,以ZigBee透传模块组网,监控节点模块化和冗余设计.监测现场数据经节点、路由器汇集到协调器后,由GPRS DTU远程传输,远程上位机采用Cortex A8嵌入式系统,实现监测节点的轮巡和故障管理.  相似文献   

15.
选择福州几种主种的行道树为研究对象,分析车流量和环境因素与一氧化碳(CO)、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的关系,揭示行道树在控制CO、TSP浓度中的贡献.结果发现车流量与道路中央CO浓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树下的环境弱化了这种关系,表明它们关系的改变主要是由于行道树的存在引起的,其改变的幅度可能还受到行道树的生理周期及林冠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除了在小叶榕试验点,车流量与TSP浓度均表现为显著的指数相关,且道路中央高于树下环境,表明车流量与TSP浓度关系的改变主要是由于行道树的存在,其改变的幅度可能还与道路宽度、所经车辆车速等因素有关.环境的温、湿度与CO浓度表现为弱相关.除了小叶榕树试验点,其它试验点环境温度均与TSP浓度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无论有无行道树存在,环境湿度均与TSP浓度表现为较强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的:1.了解一氧比碳的物理性质与用途。认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还原性与毒性。 2.通过把CO与H_2、C等物质进行对比学习,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 3.对学生中进行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唯物主父教育与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 重点难点:CO的还原性。 课型:讲授新知识课。 教学用品:贮气瓶、铁架台、酒精灯、洗气瓶、燃烧管、火柴、小白鼠、CO气体、CuO、澄清石灰水。  相似文献   

17.
一氧化碳的化学式是CO,相对分子质量为28,它是一种看不见(没有颜色),闻、尝不到(没有气味和味道),摸不着(气体)的物质。它的密度比空气略小,在标准状况下为1.250克/升(空气的密度为1.293克/升)。一氧化碳难溶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初中化学第五章第一节《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沿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装置存在以下不足:学习一氧化碳性质时,需要较大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用量难以估量,造成浪费;实验次数较多,实验现象不明显;反应体系开放,容易污染环境。尾气处理也存在弊端:教材上是将未反应的CO和产生的CO_2收集在一个塑料袋中,若CO和产生的CO_2量大,很容易使塑料袋炸裂,而导致污染。用点燃的方法处理时,实验开始通入一氧化碳并同时点燃尾气,则点燃的是一氧化碳和  相似文献   

19.
CO和COZ在分子组成上虽只相差一个氧原子,但其化学性质差别却很大,现列表比较如下:根据CO和CO;化学性质的差异,可进行CO和COZ的检验、鉴别与除杂。例1如何鉴别CO和CO人解析()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一氧化碳。(2)用点燃的方法鉴别。能燃烧的气体是一氧化碳,不能燃烧的气体是二氧化碳。(3)用氧化铜并加热的方法鉴别。将气体通过氧化钢并加热。若氧化钢由黑色变成红色,则该气体为一氧化碳;若氧化铜不能由黑色变为红色,则该气体为二氧化碳。(4…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一氧化碳(CO)中毒的原因,探讨急性CO中毒的急救和护理措施.方法:对45例CO中毒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采取的临床急救及护理.结果:45例患者经常压吸氧或高压氧治疗、防止脑水肿、对症治疗等急救治疗,以及做好各项护理,其中43 (95.6%)例患者治愈出院,2例患者死亡,半年随访无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加强护理是降低CO中毒患者死亡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