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一代名相魏徵病故。“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於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听断不惑,从善如流”(《旧唐书·太宗本记》)的李世民“亲临恸哭”(《旧唐书·魏徵传》)。为了表彰魏徵等开国勋臣,不久,太宗诏令图画魏徵等二十四名有功之臣於凌烟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是彪炳史册的一代英主,他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开创了“贞观大治”的不朽伟业。其间多得房玄龄、魏徵等大唐名臣的辅佐之力,尤以魏徵居功至伟:他与太宗明君贤相,鱼水相得,联袂治国,遂成千古佳话,名垂青史。不过,在唐初开国元勋中,魏徵的地位有其特殊性: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今河北晋县)人。一开始他处境不妙,因为他“出身”不正,他不像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这一班文武大臣,早年即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且功勋卓著,为嫡系心腹,他是在隋末动乱中作为降将随李密归唐,更加可怕的是,归唐后又被唐高祖李渊“分配”至太子李建成帐下,充…  相似文献   

3.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在这一时期中,唐太宗虽然使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他也逐渐骄傲自满、腐化奢侈起来,魏徵很以为忧,几次上疏进谏,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对其分析说:“第一段,以‘同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教参”还附余国瑞先生的文章,其云:“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相似文献   

4.
《谏太宗十思疏》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傲腐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以"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作为藉口。魏徵对此很为不满,曾四上奏折,劝告唐太宗,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之叹 唐太宗难过地对长孙皇后说:"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在魏徵驾鹤西游,我少了一面人镜了.  相似文献   

6.
唐代政治家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历来为世人所称颂,尤其文中围绕“居安思危”所阐发的“十思”更是警深策远,发人省戒。但“十思”之论毕竟朝代久远,且惟太宗皇帝是谏,故今世人读之,不能不深思而慎取。否则,断章取义、直搬照用必有害于立身行事。下面笔者就“十思”结合现实再思之。  相似文献   

7.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91-94,180-182
魏徵,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相似文献   

8.
魏徵,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80年)生,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卒,字玄成,河北巨鹿下曲阳人.贞观年间名相,主持了梁、陈、周、北齐、隋等五代史的修撰.其中,《隋书》由他主编,并亲撰序、论.魏徵作为地主阶级著名的政治家,对初唐社会历史的发展,起过进步作用.作为一代杰出的史官,对我国史学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往的论著,或美其犯颜直谏,辅佐唐太宗的政绩;或称赞《隋书》修撰严谨,推崇十志博洽难得,但几乎没有从历史观方面来研究和评述魏徵的史学和《隋书》的思想,以及它们的历史地位的.本文试从我国封建史学发展的角度,谈一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创业与守成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②曰:“草昧之初③,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④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房玄龄:时任丞相。③草昧之初:创业开始阶段。④魏徵:时任谏议大夫。【文言知识】名词带宾语的现象。上文“角力而后臣之”中的“臣之”,就…  相似文献   

10.
网络东游记     
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贞观,岁在已已,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忽一日,太宗升殿,聚集文武众官。朝拜礼毕,有魏徵丞相出班奏道:“方今天下太平,八方宁静,只是‘因特网’一物发展异常迅速,致使民间信息爆炸。臣以为应依古法,选玄奘法师前往西方取经,化解世人困惑。“太宗道:“贤卿所奏有理。”次日,玄奘晋见,唐王赐号“三藏”,自往西天取经。  相似文献   

11.
太宗踣碑     
唐太宗和魏征是历史上君臣和洽的一个范例。魏征直谏和太宗纳谏是贞观之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魏征死后,太宗登楼“望哭尽哀”,又亲撰碑文,书写刻石,并说:“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然而,事隔半年,太宗就下令推倒亲书的魏征碑。表面看来,踣碑似与太子承乾谋反事有关。由于魏征生前曾荐誉的侯君集团参与了谋反事件,引起了太宗之怒,延祸魏征之“魂”。但事实上是太宗随着地位的巩固及威望的提高,纳谏的气量逐渐减少。推倒魏征碑是给那些效尤直谏之人的一个警告。但唐太宗毕竟是位开明之君,在遭受亲征高丽失败后,  相似文献   

12.
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敢谏善诤著称。唐太宗时期,魏征先后上奏两百余次,计数十万言。他的建议多被太宗采纳,并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在这些奏疏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谏太宗十思疏》。按《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先后“作飞仙宫”“如洛阳宫”“猎于鹿台岭”“猎于广成泽”“幸明德宫”“猎于济源麦山”,兴建宫室、游逸田猎,颇有骄奢忘本之势。  相似文献   

13.
唐虞 《教师博览》2006,(11):18-18
大唐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在终南山翠微宫度假,在那里任命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宰相房玄龄当时在京城留守。遇到有从京城来的人,太宗就问:“房玄龄听到我任命李纬为户部尚书的消息后,有什么意见?”来人回答说:“玄龄只说‘李纬大好髭须’,别无他语。”太宗因此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在李纬任职一事上,房玄龄只说了“李纬的一把大胡子生得好”这样一句话,而且这句话与李纬提拔任用这件事情根本挨不着边。可就是这样一句不着边际的话改变了唐太宗任命李纬的初衷,使李纬由京官改任地方官,由重要职务改任次要职务。唐太宗是封建帝王,地位至高无上…  相似文献   

14.
魏徵是唐太宗统治集团中的主要决策人物之一,其政治活动表明,他既是一个谙于当代政事的史论家,又是一个富有历史感的政论家。魏徵之所以被史家誉为"雅有经国之才",同他在这两个方面的修养有密切的关系。魏徵政论的历史底蕴,是他的政治敏感和历史智慧相结合的表现,也是他的诤谏风格的突出特点。史学和政治的关系,在魏徵那里,实际上也就是古今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让“马周”们到前台来杨树森马周是唐代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唐太宗吩咐百官议论国是。常何虽是个武人,不涉学,但上奏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紧要)”。太宗感到奇怪,常何据实禀报:“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思贤若渴的太宗当即召见...  相似文献   

16.
唐王游冥府的故事一如鲁迅先生所言:“太宗之梦,唐人已言,张鷟《朝野佥载》云:‘太宗至夜半奄然入定,见一人云:“陛下暂合来,还即去也。”帝问:“君是何人?”对曰:“臣是生人判冥事。”太宗入见判官,问六月四日事,即令还,向见者又送迎引导出。’又有俗文,亦记斯事,有残卷从敦煌千佛洞得之。”(《鲁迅全集》第九卷,157页)所谓残卷,即变文《唐太宗入冥记》。据鲁迅先生考证,亦出自唐人手。  相似文献   

17.
魏徵是唐太宗时期的一个政治家,也是君主制度下的一位诤臣,他在这方面的业绩和名声,千百年来,传诵不绝,有很大的历史影响。同时,魏徵又是一个被誉为"良史"的史学家,对此,后人论述不多,似乎是他的谏官的光辉"遮盖"了他的"良史"面貌。本文从魏徵精辟的史论撰述、以史资政的丰富经历和深刻的忧患意识等方面,全面揭示这位"良史"的风采,兼以表明"良史"同政治家和诤谏之臣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作者魏征,字玄成。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征拜为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后进左光禄大夫,封为郑国公。魏征深谋远虑,富有胆略,敢于直谏。他前后进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薄赋敛,轻租税”、“任贤受谏”等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他的治国良言有助于“贞观之治”,所以深得太宗的褒美。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相似文献   

19.
魏征赋诗作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上古圣王的崇敬之情,其盛赞五帝并借以颂扬唐太宗,同时也体现了自身对太平盛世的执着追求。魏征《五郊乐章》20首,按宫、角、商、徵、羽五音,分别礼赞黄、青、赤、白、黑五帝,体现了顺应天地之气祭祀五帝之神的特色以及祈祷"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的目的;其奉和唐太宗之作,以黄帝等为题来颂扬明主,也蕴含着对唐太宗的深切厚望;其进谏之疏、论政之文,以三皇五帝为帝王最高标准,为唐太宗树立效法楷模,并借以批评其执政得失。魏征的政治理想就是期望唐太宗和贞观重臣励精图治,圣贤相遇开创盛世太平,直至超越古人,为后世师法。  相似文献   

20.
一、第30页《近体诗六首》课后习题一要求学生“背诵这八首诗”。这显然是编者的一个疏漏。应将“八”改为“六”。二、第72页《漫话清高》一文第三段有这样一句话:“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都以高风亮节著称于史,但也因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其中“魏徵”的“徵”宇中间少了一横,应为“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