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这三个要义从根本上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明确了目标和任务,理所当然是课程改革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柳斌同志在阐述素质教育思想时,明确将“面向全体学生”概括为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要义之一。“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公正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的“三要义”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的阐释。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义是:要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义是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地发展。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多种因素,人的个性千差万别。让学生主动地  相似文献   

5.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教育的方向与上述三点是背道而驰的,它面向的只是少数学业优良的学生,要求则只侧重于智育(严格来讲只重视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应试”压力下多是机械。被动的接受,缺乏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三个要义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就是要从“学会、学好”转向“会学、好学”。一、从“学会、学好”到“会学、好学”是当代科技迅猛发展对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来当今世界是一个信…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的“四个关键”□兰州三中王学焘一、素质教育的要义关键是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学校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为了一切学生”上。其特点是学校工作要时刻想着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后进学生更应倾注更多的关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均等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  相似文献   

7.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谈及素质教育问题时,曾指出素质教育具有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 对照上述要义,我们不难发现,在当前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与素质教育精神实质相悖的现象,主要有:1.分重点班、普通班,重“选拔”轻“普及”,重尖子生轻后进生,重毕业班轻肄业班.违背了第一个要义。2.不按课程计划开课,重“主科”轻“副科”,重考试科目轻考查科目,重智育,轻德、体、美、劳诸育,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理论知识传授轻操作技能培养,违背了第二个要义。3.教师在教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三大要义从根本上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明确了目标和任务。一、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是针对‘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尖子生的片面、被动发展而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和主动地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朱开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它着眼于发展,认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三大要…  相似文献   

9.
樊艳群 《文教资料》2006,(14):82-83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义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只有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群体的素质才能真正地提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详尽阐述了学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卓有成效地践行“个性化素质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素质教育而言,它有三个基本要义: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本次课程改革工作正是围绕这三个基本要义全面展开的,因此,三个基本要义也是促进教师行为转变的理论基础。一、面向全体学生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一度过于追求升学率,过于强调教育教学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把基础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少数升学的学生身上,使…  相似文献   

11.
一、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 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义是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地发展.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多种因素,人的个性千差万别.让学生主动地发展,就是要给人的个性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调动每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掘每个人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当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充分实现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面向全体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愉快教学”更能充分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愉快教学”是一个大概念。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而且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方法都属于“愉快教学”。愉快教学就是要营造这样一种课堂氛围:饱满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活泼的学习气氛。愉快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情感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负担。英国教育家斯滨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愉快教…  相似文献   

13.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一文中指出:当前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要义概括起来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就要因材施教、特别注重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14.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是我们中学教育最紧迫的核心任务。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更应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这个要来上来,并在行动上努力探索,勇于创造,大胆实验,真正重视并落实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的要义有三:第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稳、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围绕这三方面的要义,我个人体会和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应该是:一、教学内容的转变思…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的定义得包含着三个要义,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个性得到个性发展”。这三个方面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中学英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已引起广大英语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下面笔就此谈一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以来,教育战线在实践和理论上,把“教育改革”与“素质”连在一起,遂组成一个新名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义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而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因为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首先,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是一致的。有人认为,因材施教就是‘“拔尖”培养,这是非常片面的。其实,重视少数天才儿童的“英才教育”只能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方式,并非因材施教的全部含义。因材施教本质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是 :1面向全体学生 ;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让学生主动发展 ,强调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以“主体教学”课题改革为载体来实施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为什么要选择“主体教学”呢 ?因为课堂既是学生接受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 ,更是学生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培养能力、萌发创新意识的重要地方。小学课堂主体教学 ,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在课堂上实施的一种教学。它重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内在的要求 ,以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甘肃李宏从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中知道,素质教育不是短期的教改活动,也不是单纯的教材内容的调整,更不是对“应试教育”的修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从认识上解决了基...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小学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并向纵深发展。如何使素质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我以为特别要注意三点。一、要顾及全体。顾及全体,指的是教育要面向整个教育对象,而不是面向个别或部分;既抓优生(本文主要指学科素质方面),也抓差生。不是亲近“贤臣”,疏远“小人”。传统的教育观点“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就认为不论对哪一类人都应给以教育。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对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古今正确的教育观都视全体教育对象为一个整体。但目前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三要义”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撰文指出:基础教育要实现“两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因为义务教育就是以法律为手段来强制实施的,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上学接受九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