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针对企业如何在动态环境下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这一战略管理领域研究难点问题,首先基于危机管理理论四个阶段将动态能力划分为与之对应的感知能力、学习能力、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维度;然后构建动态能力、危机管理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模型,揭示了动态能力在应对企业危机过程中重塑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并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例,对所提理论模型进行了案例研究。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能力能够在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能够使企业重获竞争优势,证明了所提理论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为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并有助于将动态能力理论向实践应用扩展,将企业危机管理向理论高度提升。  相似文献   

2.
动态能力的维度: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态能力的定量分析一直是战略管理研究的难点议题。本研究依据相关文献,设计了一套动态能力测量量表,并以此检验了本研究所构建的动态能力五维分析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动态能力可以划分为动态的信息利用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内部整合能力、外部协调与资源释放能力这五个维度。在对动态能力构成维度之间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动态能力培育的路径,以期对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剖析现有动态能力研究框架逻辑结构的基础上,从能力广度、能力深度和能力的生命周期建立动态能力的三维立体动态模型,即从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拓展动态能力的研究,同时详细分析了能力三个维度演化的路径及其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4.
动态能力是系统集成开发商实现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关键能力.为构建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动态能力维度,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产品创新进行了探索性案例研究.研究发现: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动态能力由三个维度以及六个子维度组成,具体包括:客户导向的感知能力(政策搜索和高管社会资本)、多组织协同的控制能力(集成创新管理和自我组织网络)、交互学习能力(技术获取和知识吸收).  相似文献   

5.
苏敬勤  刘静 《科研管理》2013,34(8):58-67
通过国家重点大型企业大连机车1986~2010年的纵向案例研究,本文考察了影响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三个动态能力维度(市场感知能力、多组织协同控制能力和组织学习吸收能力)在创新国际化三阶段过程中的变化。研究发现:(1)动态能力演化过程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与成长呈递增状态;(2)在产品创新国际化的不同阶段,三个能力维度在动态能力构成中的主导作用不同;(3)在产品创新国际化的不同阶段,三个能力维度的变化趋势和速度不同。论文工作拓展了对动态能力内涵及其演化过程的理解,对复杂产品系统企业的产品创新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敬勤  刘静 《科研管理》2013,34(10):75-83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对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动态能力理论和复杂产品系统研究现状及其不足,解构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动态能力的三个要素维度:市场感知能力、多组织协同控制能力、组织学习吸收能力,并构建了其与创新战略和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及其相应假设;通过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统计验证分析,证明动态能力三要素通过创新战略对产品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文章最后探讨了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以及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动态能力是组织为适应市场变革而创造性地使用内外部知识资源的过程性能力,在三阶段演化过程中表现为顺序依赖的三个维度,前一阶段的顺利完成是后一阶段成功进行的基础.创新是动态能力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动态能力的不同维度对创新的影响路径有显著差别.搜寻识别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筛选评估正向影响技术创新,但对管理创新影响不显著,转化整合正向影响管理创新,但对技术创新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动态能力观认为企业的内部能力及其动态过程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阐述了高新技术企业为增强动态能力而在人力资源、组织结构、营销管理三个方面的柔性锻炼,并提出良好动态能力框架构建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瞬息变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拥有超强的动态匹配能力,如何获取动态匹配能力成为获得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以H公司为例详细描述了"动态流程"管理对于获取匹配能力的效用,并以此构建了流程导向的规范性与灵活性管理匹配体系。研究认为管理规范性与灵活性匹配需要注重三个原则:流程节点责任梳理与规范原则、流程基础的分类授权管理原则和战略导向的节点标准评价原则。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通过两个方面的制度设计来实现这种匹配,即"二维多层"的流程拆分适应体系和"五维一体"的动态调整与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0.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生态系统,面临从竞争优势构建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挑战。已有的动态能力研究尚未深入探讨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的独特动态能力及其对城市可持续性的影响机制。研究通过分析来自浙江省的三个智慧城市案例,剖析了案例城市如何发展动态能力、组合使用动态能力以实现智慧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识别了三组智慧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能力,分别是生态系统感知能力、生态系统捕获能力和生态系统重新配置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动态能力分析框架,生态主通过协同技术创新和制度公平的统一价值主张,协同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的多元参与机制,协同数据开放和数据保护的数字治理机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将动态能力的作用边界从组织内部延伸至创新生态系统,将动态能力的后果分析从竞争力构建转向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了动态能力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为智慧城市的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1.
商华  陈任飞 《科研管理》2018,39(10):79-89
企业的动态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已是学术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管理趋势,在现代组织战略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文献对于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更加动态化同时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转化为企业绩效及其过程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资源管理视角,通过收集163个企业管理人员调研数据并使用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建模(PLS-SEM)分析了动态可持续能力对企业可持续绩效的全面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动态可持续能力由监控、捕获和重构能力构成,动态可持续能力对企业可持续绩效各维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资源管理能力部分中介动态可持续能力与企业环境和社会绩效的关系,但对经济绩效没有中介效应。本研究丰富了动态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为企业在面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提供有效的经营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的迅速普及,给企业内外部环境带来巨大的变动性。现阶段,企业急需构建动态能力,以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作为技术、管理以及市场都落后的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技术、管理与市场能力的协同演化来构建动态能力,成为现阶段后发企业应对数字化挑战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中国华为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追踪华为公司追赶过程中的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行动,探究其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协同演化机制。研究发现,首先,“管理-技术-市场”能力协同演化推动后发企业形成应对环境震荡的动态能力,其中,管理能力为企业技术与市场能力积累提供管理基础,技术为市场能力的积累提供产品基础,市场能力对企业技术与管理能力具有资源反哺效应;其次,技术学习、管理学习、市场扩张是后发企业获取与改进技术、管理以及市场能力的重要渠道;最后,在不同追赶阶段,后发企业的能力积累依赖于差异化的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战略。案例企业的追赶过程显示,案例企业通过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的方式实现三维能力的协同演化以及可持续追赶,具体而言,其技术学习行动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产品仿制引发的技术学习,产品改进引发的技术学习,技术应用与推广引发的技术学习,全球创新网络引发的技术学习;其管理学习行动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产品质量改善导向的管理学习,组织(机构)建设导向的管理学习,流程改进导向的管理学习,流程融通导向的管理学习;其市场经验积累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来自于低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中高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国际中低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国际高端市场的经验积累。对现阶段后发企业制定追赶战略而言,本研究主要管理启示为:首先,应对数字化下的环境动态性,后发企业应注重推进多维能力协同演化;其次,针对不同追赶阶段,后发企业应该根据其所处阶段特征制定相应的管理、技术、市场能力改善战略;最后,后发国家应该为国内企业提供有助于其多维能力协同演化的支持政策,推动后发企业实现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的协同演化,进而全面推动后发企业实现可持续追赶。  相似文献   

13.
Modularity in organizations can facilitate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Paradoxically, however, modular management can also stifle the strategic potential of such capabilities by conflicting with the horizontal integration of units. We address these issue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how modular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project teams and front-line personnel in concert with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interventions influence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at a large Asia-based call center.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full capitalization of the efficiencies created by modularity may be closely linked to the strategic sense making abilities of senior managers to assess the long-term business value of the dominant designs available in the market. Drawing on our analysis we build a modular management-KM-dynamic capabilities model, which highlights the evolution of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also suggests an inherent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modular and integrated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4.
谢雅萍  王国林 《科研管理》2016,37(2):98-106
创业家族创业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家族创业的成败,但现有研究忽视团队层面的创业能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资源的支持,但二者的转化过程依然不清晰;创业伴随着深刻的情绪卷入,但情绪如何影响创业过程是未知的。基于上述研究缺口,本文构建了家族性资源、创业行动学习与家族创业能力的关系模型,分析了乐观情绪的调节作用,以198个创业家族为研究样本,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家族创业能力包含机会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和家族凝聚能力三个维度,不同类型的家族性资源对家族创业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创业行动学习可以分为经验反思、互动支持和实践参与三个维度,在家族性资源与家族创业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乐观情绪不同程度对创业行动学习与家族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从创业家族组建与治理、家族性资源管理、行动学习行为塑造、情绪管理四个方面提出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曹红军  王以华 《软科学》2011,25(1):1-7,18
从环境动态性与信息管理、组织学习整合的框架出发,对上述因素在企业动态能力提升以及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作用角色、路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对处于动态环境中的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的提升有正向的中介影响作用。此外,环境的动态变化也会通过信息管理与组织学习的正向中介作用积极地影响企业动态能力,进而通过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对企业的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核心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以浙江省软件产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钢  徐海波 《科学学研究》2006,24(Z2):467-474
通过将动态能力慨念转换成更容易操作定义的核心动态能力,确立起核心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浙江省软件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以期探索在超竞争环境中核心动态能力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7.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has been discussed for five decades. The most recent advancement in the conceptual development uncovered different extents of complementarities occurring between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at the project level. Prior literature suggested that facilitating a better interplay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innovation holds the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long-las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Despite its theoretical and managerial importance, management of new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NPPD) projects with different extents of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To address this gap, we adopt perspectives from contingency theory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Building upon Hullova, Trott and Simms’s (2016) classification of complementarities we investigate the management of different complementarity types in four NPPD projects in the UK food and drink industry. We introduce empirically derived framework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NPPD projects with different extents of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The framework identifies three critical capabilities and associated activities; 1) identifying the complexity and novelty of the project and assessmen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and knowledge stocks, 2) deploying the most suitable integration mechanism(s) for the identified complementarity type and 3) leveraging of the knowledge learned and experience acquired during the project. Jointly, these three intertwined capabilities act as a complementarity management tool for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managers, enabling them to manage their NPPD projects portfolios more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18.
张璐  梁丽娜  张强 《科研管理》2019,40(10):207-219
本文选取蒙草进行典型案例研究,探究企业资源能力的生成机理及其演化路径,并阐释企业当前动态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1)在企业迅速发展进程中,管理认知层战略判断与组织行动层战略执行是推动企业资源能力生成的重要因素;(2)企业资源能力的进阶主要受管理认知层发展观与组织行动层分工认知结果的导向行为的驱动,并析出企业资源能力的升级过程为“整合能力-延伸能力-再构能力”;(3)提出“认知-行动-能力”作用关系模型,理清管理认知层战略判断、组织行动层战略执行与企业资源能力演化的内在作用关系,并剖析了动态能力形成过程的内在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9.
企业为什么能够盈利以及如何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经济租是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永恒问题.动态能力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其对处在动态复杂变化环境中的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尤为重要.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动态能力激活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企业家精神、组织学习机制和激励机制.企业家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其决策正确与否对企业动态能力激活与否关联重大,其在动态能力激活过程中扮演了助推器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沈克慧 《科技广场》2012,(6):165-171
本文从知识管理视角分析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并以动态能力作为知识管理和组织绩效中介变量,分析动态能力有效地应对环境变化,揭示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本文选取了6家电子通讯类企业与6家制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知识管理、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次研究对探讨动态能力培育路径以及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