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阳 《兰台世界》2011,(7):76-77
从锡伯族民间信仰演进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流文化,在塑造我国民间信仰过程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我国民间信仰在保留、传承这些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也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巴渝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特征,不仅表现在文化传统上,也典型地反映在传统民居中。传统民居具有“起居空间—民间信仰”合一的特点,是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融合。对巴渝传统民居中所呈现的民间信仰类型进行深入调查,量化分析巴渝传统民居的空间属性与民间信仰之间的有效关联,对于探索文化因素融入巴渝传统民居的建造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其表明了文化信仰在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总体布局、材料构造及建筑装饰中均占有主导作用,并深刻影响了巴渝传统民居建造伦理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3.
邓璐 《文化遗产》2016,(3):87-94
深圳赤湾天后宫的重建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深圳妈祖信仰的复苏。地方政府与民间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促成了深圳妈祖信仰复苏的重要契机的出现。赤湾妈祖信仰对深圳而言是一个兼具正统性、开放性与灵验性的文化符号,虽然赤湾妈祖信仰经历了政治层面和都市化的冲击,但是这个深层次的文化符号其实一直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改革开放后,政府为发展文化旅游事业,通过运作赤湾妈祖文化,构建城市的文化网络,直接推动了赤湾天后庙的重建。而民间在信仰自觉和信仰需求的作用力下,积极参与赤湾妈祖信仰的建设与实践,促成了深圳妈祖信仰的复苏。  相似文献   

4.
周星 《文化遗产》2013,(2):1-10,157
民间信仰是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共同关心的重要学术课题,本文在详细归纳了民间信仰之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指出由于无神论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民间信仰在当代中国一直面临着"合法性"问题的困扰。民间信仰获得合法性的路径,除了"民俗化"、"宗教化"之外,近年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出现了"文化遗产化"的新动向。通过对一些经典性研究个案的分析,本文探讨了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化"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程安霞 《文化遗产》2014,(5):137-143
在遗产旅游、产业化、文化消费等一些现代经济因素的刺激下,民间祭祀空间正在从传统的地方性公共信仰空间朝着全球性、全民性的文化展示空间、文化消费空间转变。本文以洛阳关林庙为例,考察了民间祭祀空间的可参观性生产是以地方文化差异性作为生产前提的,其生产过程运用了真实性原则、意义感原则、可读性原则三种策略。同时,游客目光对可参观性生产也产生了重要作用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具有宗教背景和民间信仰文化的民间说唱,宝卷与道情都具有信仰色彩、教化作用、娱乐功能。同处于俗文学的大系统中,宝卷与道情具有共同的故事题材、文本体制、通用的韵唱形式。经过漫长的实践与磨合,宝卷与道情在实际演出中互相融合。  相似文献   

7.
乌丙安教授在访谈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回顾了其在民间信仰研究中提出"俗信"概念的背景和过程,论证了民间俗信存在的合理性。在民间信仰类项目申遗过程中,"俗信"的转化运用促成了"妈祖信俗"等民间信仰项目的成功申遗,同时也增强了"非遗"保护中"社区"的主体作用。"妈祖信俗"申遗不仅对于妈祖信仰本身、而且也给其他民间信俗类遗产项目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类似,可以通过模仿、学习等方式从人脑传递到人脑的文化单元。模因论提供了一种解读各种文化事象的视角。在此视角下,民间信仰可被视为一种模因复合体,其功利性、易变性、区域性可以获得相应的模因论解释。民间信仰成功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常常是牺牲部分复制保真性换取长寿性和多产性的结果。现代的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大幅度提高了民间信仰模因复合体的复制保真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失去了“变异”的可能。相反,在环境改变施加的“选择压力”作用下,民间信仰模因复合体加速演化,发生了“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9.
皮影是我国民间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具有巫术、教化、娱乐和审美等戏剧功能,也曾在我国的革命宣传与电影制作、动画制作等文化艺术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皮影戏已陷入濒危的处境,如何开展对其的研究和保护,也成为了新时期文化艺术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传统"安代"治疗仪式,是民间信仰仪式与治疗仪式的统一,融音乐治疗、运动治疗于一体,将心理治疗、躯体治疗、社会功能恢复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助患者恢复精神平衡与和谐。"安代"疗法为了解不同文化情境下精神病的表现形式、人们的应对策略,特别是地方文化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及在传统社会中,民间信仰为人们应对疾病提供了怎样的意义支持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张超杰 《大观周刊》2012,(38):43-43
妈祖是我国南方海滨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妈祖信仰怎样形成,如何影响社会生活,对我们理解妈祖文化十分必要。本文从妈祖的形成写起,延伸到妈祖信仰产生的社会功能,侧重于对功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美国民俗学者大卫·哈弗德基于超自然信仰鬼压床的研究案例提出了"经验中心研究法",它是民俗学者在民间信仰研究传统的脉络下,公平对待信仰和鲜活经验的尝试,同时也与宗教学领域的宗教经验研究形成一种呼应。哈弗德将经验本身作为考察对象,认为经验贯穿信众形成与保持信仰的动态过程,并由此提出"经验来源假设",即有些信仰来自于某种特殊的经验,独立于文化的存在而存在。这一观点对传统的"文化来源假设"具有一定的挑战,进而引发了对个人经验与文化传统之间辩证关系的再思考。"经验中心研究法"突出个人信仰经验的独特性,并强调经验知识的重要性,应成为民俗学者探索民间信仰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3.
冼夫人信仰是活态传承于我国粤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事项,"家神"是民间信仰空间中冼夫人的典型"回忆形象"。非遗保护美学标准视域中的冼夫人信仰活态传承之关键在于,理解并体悟那些寄寓于信仰叙事、风尚习俗、地方性知识等文化表层形式之下的"家园"意象、审美趣味与感性经验等深层的人文精神蕴涵。旅马华裔跨国重建冼夫人信仰文化空间的实践表明,"文化生态壁龛"藉以构筑之关键在于活化并复写特定社群的共享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作为集体无意识之寓所,其空间美学蕴涵即在于文化主体与该场所之间的情感认同联带或"乡恋"。由"乡恋"所标示出的传统文化壁龛嵌插于当代文化空间之中,藉此型塑生成"美美异和"的文化生态场景,此为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价值之一种。  相似文献   

14.
大连市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民间信仰很多很杂,尤以海神、龙王信仰为最,因其近海也。我们考察辖区内众多寺庙,可见其中供奉的神灵也是来历各异,佛教寺庙中的神灵并非都来自佛教,道观中的神灵更是来自四面八方,由此证明民间信仰对宗教文化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15.
对区域文化脉络的研究,离不开超越历史史实的研究,而形成区域空间文化母胎的内容体现在对民间信仰边界的探索。昆仑神话视阈下陇东地区西王母信仰群自古以来一直是族群互动、信仰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区域。以古泾州自汉代以来的各类女神庙(宫、殿、洞、祠) 254处,供奉着298位女神为主线,在以泾川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借助地方女神信仰群形成了内容丰富、关系复杂的信仰互动网络。这张由女神后裔编织而成、以家族历史记忆、遗存和时空跨度为轴,以母性、女性英雄、女性智慧和生殖爱情崇拜为核心的信仰脉络网络中,包含着记忆、宗教、信仰、族群、亲属等众多结构性要素。泾川的多元民间信仰以"边界—空间"为载体经历了不断重构、筛选与再生产的民间信仰叙事,不断整合其在地域与信仰层面上的"存在空间"结构。那么,突破既有史学考证法从人类学的边界与空间理论入手,从昆仑神话脉络中互动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视角来反思和推进区域空间多元民间信仰的纽带与层次,才能厘清陇东多元民间信仰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程鹏 《文化遗产》2015,(2):103-111
安期生是中国古代的仙人,在山东省莱芜市南部地区有着广泛的信仰。关于安期生的多维叙事体系,为我们描绘出了安期生的多面形象:在史书中,他从一位方士修炼成仙;在方志中,自唐朝时起,他在矿冶业兴盛的莱芜地区被作为矿冶业的行业神而受到崇奉,随着莱芜矿冶业中心地位的变迁,对其信仰也经历着兴衰更替。在口头叙事中,他是安仙村的先祖,后修炼成仙成为保佑一方平安的仙人老爷,受到广泛的信仰。在当代的信仰复兴中,景观叙事融合了文本叙事与口头叙事并做出慎重选择,安期生被强化为安仙村的文化符号,其人性本质的先人身份得到了强调。在当代,安期生仙人合一的身份认同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复兴出现向文化偏重的倾向,并充斥着文化的再造。在这一趋势下,文本叙事与口头叙事往往被加以选择并应用于民间信仰的复兴,而民间信仰的复兴又促成了传说文化的再生产和叙事文本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元朝在文化上采用多元化的政策,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信仰。而元朝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并大力发扬汉文化。哈剌和林教育在元朝教育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朱大仙信仰及水面醮是澳门渔民的一种民间信俗。朱大仙信仰只在船上进行膜拜,打醮活动具浓厚宗教礼仪祭祀色彩,只限渔民参加,外人无从得知活动过程,气氛神秘。朱大仙水面醮包含了仪式和节庆的内涵,代表了民族文化多样性中,澳门渔民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是澳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论述该海神信仰活动及澳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相似文献   

19.
王江生  梅黎 《新闻世界》2010,(10):36-37
湘西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历时态过程,在这过程中媒介对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20.
五显是始见于宋代民间的一路神道,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曾广为流传。华光是佛家的一位菩萨,时见于佛典之中。在流传过程中,其面目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明代以来,二者合流,成为民间通俗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形象。其流传和变化涉及到宗教、民间信仰以及民间通俗文学的多重作用,这对于认识相关问题或许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