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草间小黑蛛对柏小爪螨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间小黑蛛成蛛对柏小爪螨雌成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属HollingII型.对柏小爪螨各螨态的控制能力从到大依次为:成螨>若螨>幼螨.草间小黑蛛对柏小爪螨的寻找效应(S)随猎物(Nt)和天敌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草间小黑蛛的饥饿程度、生境大小等因素均可引起功能反应参数的变化.草间小黑蛛成蛛喜食柏小爪螨的成螨和若螨,对幼螨的捕食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50种储藏物中分离粉螨26种,隶属于6科18属,分别为粉螨属(Acarus)、食酪螨属(Tyrophagus)、嗜菌螨属(Mycetoglyphus)、食粉螨属(Alewroglyphus)、嗜木螨庸(Caloglyphus)、脂螨属(Lardoglyphus)、狭螨属(Thyreophagus)、皱皮螨属(suidasia)、根螨属(Rhizoglyphus)、食甜螨属(Glycyphagus)、嗜鳞螨属(Lepidoglyphus)、澳食甜螨属(Austroglycyphagus)、无爪螨属(Blomia)、嗜渣螨属(Chortoglyphus)、果螨属(Carpoglyphus)、薄口螨属(Histiostoma)、暑霉螨属(Euroglyphus)、尘螨属(Dematophagoides)亚目.上述螨类统属粉螨,它们是储藏物害虫,有些种类也可引起人体螨病。  相似文献   

3.
蠕形螨俗称毛囊螨,是一种永久性寄生螨。己知种类约120种(包括亚种)。寄生在多种哺乳动物包括人的毛囊和皮脂腺等组织中。寄生在人体的只有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 Simon,1842)和皮脂蠕形螨(D.brevis Akbulatova,1963)两种。该螨呈世界性分布,人群感染率较高,多数人认为其可引起以面部为主的皮肤损害。国内己有十多个省市对其进行了调查和报导。笔者于1985年3月~5月间对本院部分师生员工蠕形螨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4.
记述我国广东省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杆棱甲螨一新种,命名为巨杆棱甲螨MochloxetesgrandisLuetWang,sp.nov.(蜱螨亚纲:甲螨亚目;杆棱甲螨科)。  相似文献   

5.
阿悦 《科技文萃》2001,1(1):111
据资料显示,有60%的哮喘病人对尘埃螨会产生过敏反应。   尘埃螨是一种类似蜘蛛及头虱的生物,身长只有三分之一毫米,肉眼根本看不见。尘埃螨不会咬人,但它们却无处不在。比如床垫、地毯、窗帘、衣服,甚至小孩的绒毛玩具,都可能是螨繁殖的地方。令城市居民难以想象的是,一张普通的双人床,竟是200万只螨的家。  相似文献   

6.
<正> 蠕形螨俗称毛囊虫,是一类永久性寄生螨,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内,已知有140余种和亚种。寄生于人体的仅两种,即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uculorum)和皮脂蠕形螨(D.brevix)。由于蠕形螨的寄生,可引发多种皮肤病,如丘疹、痤疮、睑缘炎、酒渣鼻等,最近发现与脂溢性脱发也有一定关系,同时还可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本文以400名大学生为对象,对大连地区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苹果园天敌对苹果叶螨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97-1998年在北京巨山农场苹果园用田间笼罩枝条的方法研究了叶天敌控制叶螨为害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生长季早期,天敌控制叶螨为害的作用较小,自5月中旬至7月中旬,天敌对叶螨的控制作用逐渐加强,天敌对叶螨作用的时间越长,对其控制作用越强,在0.2-3头/叶雌成螨密度下,天敌的控制作用成S型曲线,当雌成螨为2头/叶时,天敌的控制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粉螨属原已查得有粗脚粉螨A.siro庐山粉螨A.lushanensis及静粉螨A.immobilis等十多种.近年来,作者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北岗乡芙蓉村的米糠中采集发现薄粉螨A.gracilis(Hughes.1957),经查对为中国一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害螨江西新纪录——速生薄口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食用菌害螨江西新纪录-速生薄口螨的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一套初步的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该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测定湖北瘤瘿螨为害茅栗叶片后不同受害程度叶片蒸腾强度的变化,为该螨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钴纸半定量法测定不同受害叶片的蒸腾强度,并与健康叶片对照.结果 蒸腾强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重度受害叶片>中度受害叶片>轻度受害叶片>健康叶片.方差分析显示:分组间差异显著.结论 湖北瘤瘿螨会引起茅栗叶片蒸腾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11.
血清透明质酸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肝病及非肝病的检测指标.本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对82例正常献血员,134例肝病患者血清及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冠心病、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非肝病患者透明质酸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明显高于对照组,非肝病各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意义.因此,血清透明质酸对肝病的诊断、分型、病情进展以及非肝病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麦叶锈病是河南省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2009~2010年对河南省南阳市小麦叶锈病发生进行了系统调查.2009年病害始发于4月8日,此时田间病叶率为0.56%;4月22日~29日病害进入快速增长期,仅7d病叶率由4.11%速增至34.11%,病情指数由0.51攀升至6.57.5月6日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达78.78%和29.95,之后增速逐步减缓.2009年病情消长表现出"S"型曲线特征.2010年叶锈病的初发期与2009年相比约推迟了一个月,且病情显著减轻.通过对气象因子进行比较,推测2月~4月份的平均气温异常偏高是造成2009年南阳市小麦叶锈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十六国北朝疫病流行呈现出连绵不断的趋势。疫病流行大多发生在人口聚居稠密的地区,水旱灾害和战争之后也往往伴随着疫病流行;疫病爆发多在冬春季节交替之时。北方军队在南征的过程中因不适应长江流域的湿热气候,也经常发生疫病流行,疫病流行遏制了北方军队进入长江流域的势头。疫病流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民众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的威胁。人们对疫病流行的危害有了明确的认识,政府及社会各阶层开始采取诸如抚恤疫病死亡者的家属、医药防治等一系列的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14.
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内的遗传物质产生改变而引起疾病。作为遗传病,可根据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显隐性的不同,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性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种情况,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进一步掌握南华县克山病病情现状和变化趋势,科学、规范和持续有效地指导防治工作,科学评估防控效果。方法:通过访视克山病病人现状,要求监测对象配合专业人员填写调查表,如实提供个人病史,并开展临床查体和十二导联心电图描记,若发现可疑克山病患者则进一步拍摄后前位2m距离胸部正位X光片和彩色超声心动图描记。结果:2008年至2012年累计访视克山病病人246人次,累计死亡15例,访视率达100.00%。全县现有克山病病人54例,患病率为0.23‰;2008年至2012年共对3个病区乡镇9个自然村4021人开展克山病重点监测,检出克山病现患病例17例,检出率为0.42%,慢型、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分别为0.15%和0.27%。结论:南华县克山病处于平稳低发态势,潜在型克山病很可能成为我县克山病的主要临床类型。开展地方病防控工作不仅要加大病区群众的健康教育力度,注重综合性防控措施的落实,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病区人群改善生活环境,加强自身营养,鼓励群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实施健康促进策略。  相似文献   

16.
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植物抗病基因工程在植物抗病基因的利用、病原菌无毒基因的利用、抗病信号传递有关基因、抗菌肽以及从非植物材料中分离抗菌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对5种不同病情的栗园与土壤深度、容重、树势和栗园小气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病害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不同的树势或病情对叶的生理及栗园生态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板栗枝干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心电图变化及转归。方法对27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上多表现为不典型性心绞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闷及心悸;心电图示持续性缺血ST-T改变、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界向左或左下扩大,心电轴不偏或左偏。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症状、体征相互掩盖,病情复杂,容易误诊和漏诊,所以明确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诗中之意与诗外之"疫"--由唐诗的疫病表现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唐诗中的传染病记载,发现唐代是疫病的多发时期。其时的疫病主要通过水源扩散,重要的传染病为疟疾和瘴病,广泛流行于南方的大多数地区。从唐诗中,还可以看到疫鬼观念及其他迷信思想对唐代社会习俗、疫病救治、宗教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及唐诗、疫病与社会人文背景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个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家系,5代中12人患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年龄最小49岁,最大56岁,平均年龄51.25岁,病程为5~14年.所有患者以大脑功能障碍体征为突出表现,症状随病程延续而逐渐加重,直至完全失去记忆和生活自理能力而死亡.阿尔茨海默病在本家系中显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