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6 毫秒
1.
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7页)中论述人称代词时说:“在上古时代,领位不加‘之’字,不能说‘吾之’、‘我之’、‘予之’、‘汝之’、‘尔之’等。到了后代,才有加‘之’字的。”到本书第139页论述介词“之”时,又说,“人称代词用作定语,一般不用‘之’字为介。我们只看见有极少数例外:‘矧予之德言足闻,’(书·仲虺之诰)‘举能其官,惟尔之能。’(同上·周官)”但在下面的注释中指出:“注意:这两个例子都出于伪古文《尚书》。《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  相似文献   

2.
一、《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按:课本注:“这不是你的过错吗?”释“是”为“之”,即助词“的”;释“过”为“错”,名词,非是。此句属疑问句宾语提前,“尔是过”不可解为“尔之过”,因为古代人称代词表示领位极少再加别的虚词。此句“过”作动词,意即责备,归罪;  相似文献   

3.
读刘兰同志的《孔子的音乐评论》一文(载八二年第三期《昆明师院学报》),受益领深。但也产生了一点疑问,这里提出来与作者商讨。《孔子的音乐评论》中说:“所谓‘郑声’,是贬义词,古代虽有称其为‘郑卫之音’者,但绝无人称其为‘郑乐’者。”又说:“自古以来都称‘雅乐’,谁听见过称为‘雅声’的呢  相似文献   

4.
《汉语知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出版)在代词一章里谈到代词的语法特点时说:人称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只在书面上偶然有“生活在新社会里的我”、“受到表扬的他”这一类说法),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都“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刘世儒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讲义》的“词和词类”一章中说:代词“一般不常受定语修饰(但五四以后有了新发展,如‘英勇的他’)”。新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师范学校教材《语文基础知识》(第三册)在谈到代词的语法特点时也说:“代词一般不  相似文献   

5.
《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叔湘著,江蓝生补,学林出版社,1985。下称《指代词》)指出:“把相对的两个性状词‘多’跟‘少’合成一个词‘多少’,这构成一个询问一切度量的典型,准此可以有‘大小?’‘轻重?’‘高下?’‘深浅?’‘远近?’‘早晚?’等等,这些格式也许都曾经有过,但我们见到的实例只有‘大小’跟‘早晚’,其余的都让‘多远?’‘多重?’‘多高?’‘多深’等格式替代了。”(355页)近日读书偶寻得“远近”之类的实例若干,可为以上论断提供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6.
《〈论语〉十则》中的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三点一测丛书·七年级语文》(科学出版社)都把“一言”翻译成“一句话”。把第十则翻译成“子贡问道:‘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回答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对此我表示怀疑。我特意查了字典,《康熙字典》有“一字为一言”的注释,《现代汉语词典》(1997年北京,商务印书馆)有“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的注…  相似文献   

7.
<正> 在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复数是与单数同形的,也就是说,单音节词形式既表单数又表复数。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前句的“吾”是单数,指孔子;后句的“吾”是复数,指冉有和季路。在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复数几乎全部用带复数词尾“们”的合成词形式来表示。人称代词复数在近代汉语中是怎样表示的?这种表示法又是怎样由近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笔者就这段时期最有语言研究价值的两部巨著——《水浒  相似文献   

8.
读了我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丘述尧老师《“绿水青山枉自多”辨》一文(以下简称“辨文”),很受启发.“辨文”认为,“‘自多’是主谓式的合成词,‘自多’的‘自’是代表自己的代词,不是加重语气的虚词.”在引用《吕览》、《汉书》等古代著作中有关“自多”的例句后,解释“自多”是“自称”、“自誉”,即“高自称誉”的意思.据此,“辨文”认为:“‘绿水青山枉自多’这句诗的准确解释,应该是‘自我夸耀绿水青山是枉然的’.”吟哦全诗,揣摩诗句的语法关系以及“自”在诗句中究竟是“代词”还是“助词”等问题,觉得“辩文”的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考察《论语》与《论语注疏》中的人称代词,发现从上古到中古,人称代词的演进状况大致是:①第一人称中“而”、“予”、“朕”已经消失,“吾”、“我”仍在使用,且“我”占主导地位;②第二人称“而”已经消失,“女”、“尔”一直使用;③第三人称“彼”、“夫”已经消失,“其”、“之”一直作为第三人称代词;④两部书中的“他”均作旁指代词。  相似文献   

10.
释“何有”     
《论语六则》其五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注云:“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妥当的,现作如下论证。一、“何有”在《论语》中是一种常用的句式,往往用来表示反诘,是一种带有轻蔑之意的说法。如《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注:“何有者言不难。”(《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卷四》)再如:《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  相似文献   

11.
潘嘉静同志在《汉语修辞常识》(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一书中,谈到“注意成语的写法”这一问题的时候指出:“成语中的每个字都有一定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但因为它的某些字,常常有同音字或义近字,容易写错,所以为了写得正确无误,就必须下苦功夫记牢.如:再接再励——不能把‘励’马成‘厉’.按部就班——不能把‘部’写成‘步’.”(以下例略——引者)(见原书第40页)这里,“再接再励——不能把‘励’写成‘厉’”的提法果真是“正确无误”的吗?  相似文献   

12.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第二册《宋定伯捉鬼》一文有这样的句子:“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教师教学用书》“课文评点”右面的批注为:“两人交替的背着,就比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王熙凤的服饰描写这样分析:“在服饰方面,作者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上穿’,‘下着’)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暗示了她的贪婪与俗气……” 1992年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第3期《中学古诗文服饰描写意义丛谈》一文分析:“大红”,‘翡翠’的搭配又暗示出凤辣子‘俗艳’的一面,表示了她文化修养的较低层次……”凤姐的服饰真的“俗气”吗?回答是否定的。其一、文中凤姐的服饰妆扮是借黛玉之眼观之、心  相似文献   

14.
<正>我曾经听过一个初中语文老师的公开课。课讲得不错,但她讲到一个人要有志气时,板书出一句名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有学生提问:"‘子罕’是什么意思?为何写了‘论语’还要写‘子罕’呢?"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论语’是书名,‘子罕’是孔子的学生名。孔子有很多贤弟子都带‘子’字,如子路、子贡、子张、子游等等。‘子罕’也是《论语》这部书中的一个章节,所以这样标示。"  相似文献   

15.
《愚公移山》这一脍炙人口的寓言名篇,神奇的结尾处有一个对故事情节起到推动作用的句子:“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对“闻之”一词的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译文部分解释为“听说了这件事”,具体是哪件不详。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文言助读丛书《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一书及其它资料书中,都明白无误地注释为:“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之,代词,代指‘愚公移山’。”“操蛇之神”到底听到了什么,如此恐惧不安? 我以为这里“闻之”的“之”应理解为:“代词,代指  相似文献   

16.
杨伯峻先生曾撰《论语词典》,归纳“毋”在《论语》中有三种用法(参见《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6页)。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阅读《论语》有很大助益。只是有一种用法笔者认为采用传统之见不妥,特提出来一议。杨先生指出,《论语·子罕第九》“毋意毋必”中的“毋”同“无”,是表示禁止之副词。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看法。朱熹集注云:“毋,《史记》作‘无’,是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亦说:“毋者,禁止之辞。”所以这里的“毋”同“无”,表禁止,是流行已久的传统之见。这种看法对不对呢?还  相似文献   

17.
“启发”,“启发式”,那已经是被人们用烂了的教育词汇,而且稍有文化修养者都知道,这一词汇的发明权是属于孔老夫子的,翻《辞海》、《辞源》,以及权威的《汉语大词典》都是这样写着的,而且有人马上会告诉你,这个词儿典出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怎么可以说是“夫子何曾言‘启发’”呢?  相似文献   

18.
一些高校汉语教材和语法著作都谈到了代词的“活用”,下面试作归纳和分析。 一、古代汉语方面 1、代词对用为动词。最常见的是一二人称代词在对话中的例子。例如: “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庄子·大宗师》)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相似文献   

19.
著名学者曹之升在其《四书摭余说》中指出:“(《论语》所记隐士,皆以其事名之。门者谓之‘晨门’,杖者谓之‘丈人’,津者谓之‘沮’‘溺’,接孔子之舆者谓之‘接舆’,非名亦非字也。”曹氏认为《论语》中许多隐士都是以所从事的职业及形象命名的。他这种说法,在宋人金履祥的《论语集注考证》及清人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中都曾经出现过,所不同的只是曹氏在中间加了一句:“接孔子之舆者谓之接舆”。而错误恰好就出在这一句里。因为接舆是一位有姓、有名、有字的楚国隐者,《战国策·  相似文献   

20.
开心果网站     
“把”和“被”学生:“‘把’和‘被’能连用吗?”老师:“不能。”学生:“把被叠起来,不是连用了吗?”“东西”趣释有一位外国教授,向学生解释汉语“东西”一词时,说:“中国人称物体为东西,这东西,那东西,都称为东西。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