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隋唐时期是佛教极为兴盛的时期。在当朝帝王们的支持和默许下.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僧众人数众多,寺院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到唐武宗灭佛之前,有的佛教寺院的占地已达数万顷之多,所谓“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可见佛教经济势力的强大。同时,隋唐时期也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
马学仁 《寻根》2013,(6):98-100
在汉晋佛教发展的基础上,佛教在南朝时期进一步得到长足的发展,进入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佛教得到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尤其是梁武帝带头崇尚佛教的一系列活动,使得佛教几乎成了“国教”,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开明的时期,官员积极劝谏帝王,以期辅助帝王成为有道明君,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目前学界对唐代谏书、谏官制度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唐代官员劝谏帝王出游方面的研究多仅为涉及而已,并未专题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一方面试做分析,以期深化对唐代帝王游猎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发展的早期,保留有印度佛教的特征,与中国世俗皇权还不能完全融合,国家统治者也开始逐渐摸索控制佛教的方法.南梁梁武帝作为一朝君主,也以笃信佛教闻名历史.他在位期间,为促使世俗法律调控并改革早期佛教作出了较大贡献.制荤腥戒从佛教规则内部来规范僧侣活动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历史事件.本文通过研究制荤腥戒的背景、过程,评价荤腥戒制定的效果及影响,理清中国世俗皇权法律促使早期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历史脉络,对探讨皇权法律与宗教的关系犹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平 《华夏文化》2005,(2):29-30
隋唐时代,中国封建社会步入鼎盛时期,佛教的发展也随之进入黄金时期。从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隋唐佛教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南北朝佛教,是为隋唐佛教作准备;宋以后的佛教,可以看作是隋唐佛教的余绪。  相似文献   

6.
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子君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得以迅速发展的时期。隋唐两朝皇帝大力扶植佛教(除唐武宗外),大量佛经被译出,中国佛教常用的重要经典基本齐备,作为中国佛教正式成熟的标志,天台宗等九大佛教宗派于此时形成,它们各有独立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李玉洁 《寻根》2014,(2):130-132
三皇时期,有很多远古帝王的神话传说。他们是与伏羲氏同时代的部族首领,在文明的道路上奋力跋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历史上把这些古帝王时期称为“至德之世”,都统一在伏羲之号下。  相似文献   

8.
中国佛教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悠久传统渗透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儒学、道教等对中国佛教人文关怀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体现了中国佛教对中国传统宗教的基本立场:人文关怀的融摄贯通。  相似文献   

9.
九华山佛教起源于5世纪初,唐中期成为地藏菩萨道场,中经唐末五代及宋元时期的曲折发展,至明清时形成为我国佛教重要传播中心之一,与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并列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佛教在文化特质上表现为地藏信仰、禅净兼修和三教交融的同时并存。该传播中心的形成对丰富皖江佛教的内涵、延续安徽佛教的命脉、促成安徽地域文化儒道佛鼎立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时期佛教达到空前的高涨和繁荣,并进入知识分子的思想体系,对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选取南朝隐逸诗人这一特殊的文学群体,探讨影响他们人生的佛教思想.通过对诗歌中的佛理信仰与题材表现等问题的研究,探索此一时期中国古代隐逸诗歌发展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走向.  相似文献   

11.
<正>民国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出彩的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的转型期的时期,当前佛教的现状无不与民国时期发生的佛教复兴运动有着重要的联系与影响,然而我们对这段至关重要时期的佛教情况却瞭解不够,而且没有形成更多的和不同的研究成果。众所周知,中国社会进入民国之后,几千年的封建制的统治制度被彻底瓦解,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共和制的时代,佛教也随着这一时代自然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时期的佛教必有新的做法,这个做法就是出现了众多的佛教组织,其中中国佛学会  相似文献   

12.
巴蜀地区是藏传佛教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藏传佛教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隋唐时期,在与苯教的碰撞与交流中,四川藏区的藏传佛教也在白诺扎那等人的弘扬下流传开来.朗达玛灭佛后,四川藏传佛教的发展成为卫藏地区乃至整个藏区佛教复兴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三国“礼贤”述论——礼与三国社会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三国时期,"礼贤下士"在帝王争天下、夺帝位的过程中,对人才归离、君臣互择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期求贤时,不仅有所行的礼节礼仪、待遇的基本规定,同时在这些礼节的背后,还隐含着"人君"在招揽了人才以后,双方相处的基本准则.既礼又用,任而不疑,去虚就实,可谓三国时期对礼贤的三大要求.  相似文献   

14.
佛性观念的形成和主要发展线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佛教学说中的基本观念——“佛性”观念的形成、印度大乘佛教的主要佛性观念、中国佛教宗派的主要佛性观念作了考察和论述。指出中国佛教宗派的佛性理论是在吸收改造印度佛教有关经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从中可见佛性观念在印度、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寺院藏书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翻译佛经活动中初露端倪.大理古代寺院藏书也随着佛教和佛经的传入而兴起.南诏后期、大理国时期佛教得到了发展,佛经也随之而传入大理.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唐开元三年(公元714年)南诏遣使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赠浮图像,云南始有佛书".加上后期不断的求经、赠经和购经活动,使大理古代寺院藏书在吸收汉文化经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寺院藏书特色、体系.大理古代的寺院藏书、大理古代私人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形成了大理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创作的关于家庭教育的教科书。内容主要记述颜子推个人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以此来教诫子孙学会正确为人处世,以保持自己的家庭传统与地位。本书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影响很大,后世称此书为“古今家训之祖”。本书作者颜之推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在本书《归心》和《终制》二章中,专门论述了他的学佛体验和佛教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7.
16-18世纪是天主教在澳门传播发展时期,澳门从此成为不同族群汇聚之地,也是多元宗教文化交汇的地域.葡萄牙人的天主教与华人的中国传统宗教,在澳门岛共同生存发展.澳门的佛教、道教保持了固有的模式和传统,妈祖、关帝等民间信仰更具地方特色.本文从澳门族群与多元文化的视野,分析了16-18世纪澳门天主教与中国传统宗教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杨镜 《寻根》2020,(2):36-43
隋唐时期的长安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是当时的佛教重镇。这一时期,长安佛教兴盛,名刹林立,四方僧尼云集,留下了大量佛教史迹及佛教徒的墓塔。学者根据佛教徒的塔上铭文、文献记载等资料对隋唐长安的佛教展开了研究,成果丰硕。但对佛教丧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徒葬地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僧尼墓志、塔铭、传记等资料对隋唐时期长安的僧尼葬地进行探讨,以寻求隋唐长安僧尼葬地的分布情况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李四龙 《寻根》2011,(6):11-15
佛教在公元前五六世纪产生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中原汉族地区。从此,中国成了佛教的第二故乡。中国佛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思想与实践特色,有了像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佛教宗派,在明清时期,并成为最主要的佛门修持。这个现象,揭示了中国佛教的两大思想基础——般若与净土。  相似文献   

20.
佛教密宗自唐代传入大理地区以来与白族当地的宗教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白族特点的中国佛教密宗的一个支派,简称“白密“.南诏时期“白密“极为盛行,大理国统治者更加推崇佛教,白族贵族、平民百姓均崇信佛教,白密大师被皇帝尊为国师,白密被奉为“国教“,政教合一,以教治国.南诏大理国时期,大理地区大量建塔、建寺,据胡尉本&;lt;南诏野史&;gt;记载:“帝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大理国被称为“妙香国“.基于段氏统治家族对白密的极度崇信,在皇权交替的形式上,大理国传世二十二代皇帝中竟有九位皇帝崇信佛法而主动禅位为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