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谈“一”字     
“一”字虽然字形简单,但它却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字.“一”字的基本用法:一是它独立为字的用法;二是它作为构字部件的用法.“一”字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字,有实词的用法,也有虚词的用法.当实词用,有数词、形容词、动词等用法,当虚词用有副词和连词两种用法,情况比较复杂.“一”字作为构字部件使用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作形声字的形旁,二是作指事字中指示性符号使用.  相似文献   

2.
文言虚词“焉”字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大纲要求掌握的15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焉”字用法较多,在中学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作兼词、代词、疑问代词、语气助词和词缀等。“焉’,用在句中,一般作疑问代词、句中语气助词或词缀等。如:  相似文献   

3.
词尾“然”是上古就有的词缀,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朱子语类》中,后缀“然”不仅构词数量多,而且活动能力很强。文章调查了词尾“然”在《朱子语类》中的使用情况,并从发展的角度,对“然”作了历时梳理。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是指几个虚词(或虚词加实词)经常在句中前后呼应配合使用构成的句法格式。《史记》共有10个“何”字固定格式,使用共59例。分析描写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研究上古汉语以及汉语语法史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依语法功能和语汇意义,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虚词是用以表示语言关系和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而"是虚词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一个词,用法灵活多变。同时,"而"字也可用作实词,用法较之其作为虚词而言较少。就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中出现的"而"字用法进行穷尽研究,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庄子》中的"则"主要有名词、副词、连词三种用法,兼有虚词与实词性质,其中绝大部分是作连词用法。这反映了在《庄子》成书的战国早期,"则"从实词到虚词的虚化进程已经完成。而连词"则"可以作为假设结果连词或顺承连词,其中表假设为其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7.
“把”字的语法化是从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运用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把”字的习得过程进行观察和研充,结果发现:儿童“把”字句的习得是一个由“把”字的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虽然儿童从“把”字句的实词开始习得,但是虚词用法的发展远远快于实词用法的发展。母语习得与语法化之间顺序上呈正相关,在应用频率上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中,“思”字不仅可以作实词即名词和动词,而且也可以作虚词即语气助词,作语气助词时分别可以放在句首、句中和句尾。这说明“思”字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要比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丰富。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中“舍”和“舒”大多数人认为是实词,它们虚词的用法却被忽视,强调“舍”、“舒”的虚词用法,以说明“舍”、“舒”是从“实词———衬音助词———其他虚词”一步步虚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一、实词和虚词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实词和虚词在语汇意义上的区别是:实词有实在意义,虚词一般没有实在意义。如实词“笔”的实在意义是“用来书写或绘画的工具”,有钢笔、毛笔、园珠笔等,而虚词“所以”就没有实在意义。实词和虚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区别是:1.实词可以用语序手段直接组合,虚词则不能。如“他”和“学习”这两个实词可以按语序组合成“他学习”或“学习他”两个短语,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2.实词可以充当句子成分,而虚词除了副词之外,一般不能。3.实词带上语调或  相似文献   

11.
虚词是汉语词类的一个大类,与实词相对。从词在句子组织中的功能看,实词是能够单独作句子成分的,虚词则不能,只起联结的作用。打个通俗的比方,前者有点像建筑中的砖瓦木石,后者有点像灰浆泥沙。学习和使用时,实词好掌握,虚词难掌握,就好像建筑中的砖瓦木石好安排,灰浆泥沙难使用一样。但是如果没有虚词,或者虚词使用不当,那就难以组成句子,特别是长句和复句,或者整个句子的组织成了问题。因此,学好虚词,运用虚词是不可或缺的。下面简说“而”、“而后”、“而且”、“而已”几个常用虚词的用法。而连词1.连接意思一致的形容  相似文献   

12.
《论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与”字出现频率很高,用法复杂多样。而且相当灵活。这些“与”有的是实词,作动词用,有的是虚词,作介词、连词、语气词用,由此可以看出文言虚词“与”是由实词度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3.
“许”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词。它与词汇演变的一般规律相同,经历了由实到虚的过程,兼有实词和虚词的性质。具体来说,“许”有表示处所和用于指示两种实词用法和作为助词时的虚词用法。限于篇幅,仅少列其例于下。  相似文献   

14.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 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剐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15.
现行职高语文课本在“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中,专章介绍了“文言常用实词”,“常用文言虚词,“文言常见句式”.这些文言知识的系统介绍,对于培养和提高广大职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遗憾的是,对文言词的一些用法,即“词法”没有专章作系统介绍.笔者认为,介绍词法跟介绍实词、虚词、句式一  相似文献   

16.
《战国策》这部著名历史散文著作共用“而”字2900多个。其中只有少数几个被用作实词,绝大多数被用作虚词。用作实词主要做代词或副词,而作虚词主要是做连词、助词等。本文从“而”字做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四大方面分析“而”字的不同用法,而重点是分析做连词用的各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中有相当数量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如有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到今天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消失;有的虽未消失却不常用。加之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语法特点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有的甚至是现代汉语语法所没有的。这些因素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畏惧心理。要对这些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的文言实词、虚词、语法理解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已具有的或常见的语言材料进行推断,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其中,指导学生借助常见成语来学习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语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成…  相似文献   

18.
【考点说明】从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看 ,文言虚词是必考内容 ,考查范围仅限于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 1998年考查了“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999年考查了“但、以、遂、且”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 0 0 0年考查了“每、故、因、及”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此 ,对文言虚词的复习 ,尤其是对 2 0 0 0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 3 0个虚词的复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实词相比 ,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四个特点 :(一 )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 ,好几种解释 ,乃至分属好几类词。(二 )使用频率比实词高。有些常用虚词 ,在一…  相似文献   

19.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没有一个省份会直接考语法,而都是着眼于应用,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这样,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虚词的用法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结合2012年高考题谈一谈虚词用法及意义常用的推断方法.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多种词性甚至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我们做题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以"可以作为实词,作"率领、带领"义,亦可以为介词,翻译为"把、用"等.再如:  相似文献   

20.
阅读古文,不外遇见实词与虚词.虚词虽然数目不多,但用法灵活,变幻莫测,在表达句子的神情语气上,能起极大的作用.所以刘淇云:“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见《助字辩略·自序》)近日在浏览周秦典籍时,发现不少虚词用法特殊,用常见的虚词词典对此未作解释.为避免“虚字一乖,判於燕越”的情况,摘取屈赋中的“兮”和《诗经》中的“彼”二词试作诠释,敬祈学术界同好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