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2.
和报社其他同事相比,特稿记者似乎是最莫名其妙的一群人.你要是出去说你是搞特稿的,人家会觉得你特别搞笑,然后一堆"华而不实"、"炫技"、"煽情"之类的"帽子"扣过来,躲都躲不开啊. 当然,对于还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新闻业来说,特稿记者也能在夹缝中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他们职业尊严的体现,用国外老祖宗的话来说,那就是——"拜托!看在上帝的份上,给我一个故事,把它写得好看些."  相似文献   

3.
李瑞  徐淑贤 《新闻世界》2012,(2):149-150
本文试通过曹爱文事件,《饥饿的小女孩》还有厦门井盖事件,探讨在遇见危机事件时记者应该怎样体现自身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4.
记者:最与时俱进的职业 在如今的各种职业中.记者这一职业堪称最与时俱进的职业了,不仅最新发生的事情记者最先知道,而且有些还没发生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是记者最先知道的,时代的烙印也最深地留在了记者的身上.通过对不同时代记者的观察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每个时代记者的工作方式,职业理想都是不同的,这也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作品中,他们记录着时代,同时也被时代着色,不同年代的新闻作品体现着那个年代的特有的色调.  相似文献   

5.
《有生之年遇见你》是一本让人迷醉的书,这是我201 1年策划的第一本爱情小说,从策划包装到书的内容都是我满意的一本爱情小说,也是受朋友们赞誉比较多的一本爱情小说.以这本爱情小说为起点,我策划的爱情小说书渐渐形成一个爱情小说系列:《如果爱情可以转弯》《爱情不设房》《亲爱的,让我们谈情说爱》《忍住不说我爱你》《如果,我说我爱你》……《有生之年遇见你》这本书很"虐心",你读着难受,却丢不掉,你会强迫自己一直读下去,看到爱情的结局,看到人生的世相.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最大魅力!  相似文献   

6.
十年前,当网络媒体刚刚兴起的时候,一位英国的传播学教授对我说:未来的网络媒体有可能把各类新闻资讯一网打尽,100年之后的报纸形态必将发生根本性改变,记者这个职业也必然因此发生根本性改变.到那时,报纸将不再是提供信息资讯的新闻纸了,因为提供资讯的功能已经被网络媒体基本取代,报纸必须在新闻解读和深度分析上下功丸记者也不再是具有采访垄断权的职业了,因为网络时代人人都会成为"公民记者",那时候我们需要的"记者",将是一些能够帮助人们释疑解惑的"社会学家".  相似文献   

7.
正《有生之年遇见你》是一本让人迷醉的书,这是我2011年策划的第一本爱情小说,从策划包装到书的内容都是我满意的一本爱情小说,也是受朋友们赞誉比较多的一本爱情小说。以这本爱情小说为起点,我策划的爱情小说书渐渐形成一个爱情小说系列:《如果爱情可以转弯》《爱情不设房》《亲爱的,让我们谈情说爱》《忍住不说我爱你》《如果,我说我爱你》……《有生之年遇见你》这本书很"虐心",你读着难受,却丢不掉,你会强  相似文献   

8.
孔军强 《青年记者》2016,(31):41-42
我失聪后,没想到会从事记者这个职业,因此考大学的时候,我选的是果树专业.知道自己耳聋,就早点为自己做人生规划,万一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当一名果农.回想走过的路,我也吃惊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记者.许多人问我聋人能否从事记者这个职业,我说一切皆有可能,命运掌握在你手中.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一位年轻女记者问我:如何成为一个好记者? 我回答说:做一个专家型记者. 我说:记者--尤其我们这种体制下的记者,就是在吃青春饭.假如到四十多岁,仍然提拔不上去,仍在做一个大头记者,青春早已消失,热情也已不在,还一直比着领导的讲话、材料,完全应声虫似地"解读",我不信有几个记者还有采访、写稿的兴趣--尤其你自己内心还认为有时是在说假话.所以,做一专家型记者,经常写"专家型报道",像大学教授那样,像在做学术一样地研究手中的报道,一直钻研到七八十岁,也会兴致盎然.  相似文献   

10.
"跟会",即会议采访,是每个记者都要执行的例行任务.很多记者乐此不疲,原因是会议一般都有材料,甚至有统发新闻稿,记者不须动多大脑子,不愁完不成任务,而且有吃有喝可能还发纪念品,何乐而不为?也有相当一部分记者对"跟会"不胜其烦,认为那是奉命行事、命题作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采写,忙乎半天,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新闻作品.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有的记者参加一次会议,或者跟领导调研、或者参加某项检查回来,就写了事件本身,而且是千篇一律的标题,干巴巴的文字,信息含量和新闻价值有限,大量有血有肉的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东西被舍弃了.  相似文献   

11.
田园 《今传媒》2006,(12):57
做了驻站记者后经常会想起六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新华社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考考呢?我当时对这朋友说新华社有什么好的,难道它比这神圣的教育职业还好吗?这位朋友注视着我说,以你的性格从事新闻职业是最好不过了,你知道吗?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们把记者都称做“无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田径协会给你打电话说下午有个通气会,你准点到了,发现你的同行装满了一屋子;你希望能单独跟某位人士聊聊,他沉吟半晌,说提这样要求的还有几位记者,关系都不错,要不就一起谈了吧……当今的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体育记者,最大的感受恐怕就是采访的难度日趋加大:任何一个事件,都会同时有几家甚至十几家、几十家媒体同行到场采访.为了应付众多媒体记者,一些机构或单位这两年纷纷设立了"记者接待日"或"开放日",统一接待记者.记者采访,从以前的单打独斗,更多地演变为群体采访:场地是公开的,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公开的,接受采访的人的回答也是公开的,哪一个环节都不再有私密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报道的同质化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同一事件,各家报道大同小异,读者看了索然无味.那么,在这种环境下还能做出独家新闻吗?又如何能做出独家新闻?作为一名体育记者,笔者想结合同行和自身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记者采访往往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采写,抓到一大堆材料后,又不知道应当报道什么;二是认为什么都一般化,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值得报道;三是依赖领导.领导出什么题目,就去采写什么稿子;四是跟着请柬走.你请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采访,你要求报道什么,我就报道什么。这几种情况的共同特点,就是完全推动了记者在采访中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就是记者缺乏一种特有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发现不了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里所说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14.
记者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的记者无可奈何;有的记者软磨硬泡;有的记者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还有的记者强行采访,有时惹急了被采访对象,还会遭遇暴力威胁……其实,记者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5.
朱美芳 《东南传播》2018,(6):146-149
最近一两年来,不少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都在工作中面临较大的困境与压力.维权报道越来越不好写是不争的事实,涉及一些企业和极少数基层政府部门的舆论监督报道越来越容易引起纠纷甚至长时间的诉讼,有时甚至让少数维权类记者遭受人身伤害.舆论监督本是党和政府赋予媒体的一项责任,是听取民意、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正能量,但现在从事监督报道的记者却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面对职业压力,有相当一部分记者患上心理焦虑症最后选择了改行.本文试图应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库尔特·戈尔德斯坦的"焦虑理论",分析媒体人从业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优化记者从业环境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小张: 接连几次去信,谈的都是读书求知的问题。这也要学,那也要学,还开了些重点书目。其实那是很不完备的,还有一些和新闻有密切关系的学科,也必须作为重点去涉猎,如史学、美学等,我担心这会不会把你吓住,故最近没有继续给你写信,是想让你考虑考虑。今天读了你的来信,果然不出所料,你真的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你说,你一点也不否认学习各种知识的重要意义,但是对你这样一个刚刚走上新闻之路的青年记者,每日采写任务已经十分紧张了,面对茫茫书海,深感泅渡无术。  相似文献   

17.
成为一名记者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但当真正从事这一职业,却发现好记者难当。目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和飞速变化的社会现实,记者这个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压力与新挑战。如何顶住压力,迎接挑战,在新闻战线上做出一番成绩,成为考验记者决心与能力的重要课题。坚持理想,洁身自好任何从业者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做记者也不例外。记者的理想就是通过采写高质量的新闻稿件,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递社会正能量。坚持这个理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报道以其专业性强、报道难度大,历来是对记者职业素养的"大考".要顺利通过这一考验,记者需会"翻译"、会"算账"、会"聊天"、会"说学逗唱",在增强新闻敏感性、拓宽采访领域、改进语言风格等多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真鸣 《声屏世界》2008,(9):66-66
一场体育赛事赛后,常会听到记者对运动员的诸多提问:你为什么会失误,为什么有压力,你觉得愧对祖国吗?等等。本以为北京奥运赛场不会出现类似的提问,然而它出现了。就在射击运动员谭宗亮获得50米手枪慢射铜牌时,只因他参加了四届奥运会只得到了一枚铜牌而遭到某记者质问:你觉得你有愧祖国吗?类似的情况还有:体操运动员程菲出现失误离场或心情难受时的镜头追踪。体育报道中过于看重运动员的眼泪与“痛失金牌”等用词,窃以为都与北京“人文奥运”精神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20.
"漂流记者"找到了港湾 做记者曾是我被动和无奈的选择,现在却成为我坚守的职业.做记者前,我的梦想是当作家,这大概是受父亲的影响.大约在中学时代,父亲就开始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小说和散文,当时在所在县区也算小有名气.但因为"文革"、时代变迁和生活压力的影响,父亲的文学梦终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