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从《上元灯》到《善女人行品》,施蛰存的小说具有一以贯之的联系,他的小说或存在两种叙述声音或可作双重的解读,正是这种双文本性向我们再现了人性的复杂,也引起了我们对人心探索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一篇小说的主题在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有时还会形成争议,这种争议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不同的思路。本文以孙犁小说《荷花淀》为例,尝试从两种不同的主题认识上去分析文本,体会小说中传递的诗意战争之美。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的作品由于其文本结构的简约精致化,主题的含蓄隐秘性以及意象的精雕细琢,使作品显得扑朔迷离,隐晦曲折,具有现代文本的包容与复调性。海明威在《大双心河》这一短篇小说中设置诸多悬念,构建多重张力,让读者置身于小说之中,积极参与到小说中来,使他们在不断推翻、证实或重建自己的期待视野中,成为第二文本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小说中的生态主题是多元的:以《非洲的青山》为代表的文本记录了人对动物肆意猎取的过程,以及人在猎取时的激动心情,反映了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以《大双心河》《一个非洲的故事》等为代表的文本通过对自然美的赞叹,以及对动物生命的同情和尊重,凸显了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以《老人与海》为代表的小说则表达出更为复杂的生态伦理,从而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升到了生存的层面,对今天人们反思生态危机提供了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5.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6.
1945年,乔治·奥威尔开始创作《一九八四》,1948年小说创作完成,取书名为《一九八四》。从书名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小说所蕴含的超前的预见性,而从小说的内容我们又能看到其中所具有的政治形态的描述。本文从《一九八四》所具有的超前的预见性和文本内容中蕴积的政治性以及小说中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入手,探寻文本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7.
1945年,乔治·奥威尔开始创作《一九八四》,1948年小说创作完成,取书名为《一九八四》.从书名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小说所蕴含的超前的预见性,而从小说的内容我们又能看到其中所具有的政治形态的描述.本文从《一九八四》所具有的超前的预见性和文本内容中蕴积的政治性以及小说中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入手,探寻文本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8.
张宇 《新高考》2011,(2):16-17
如何解答高考小说体裁作品或传记体裁作品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下面,我们就以2010年全国Ⅲ卷现代文大阅读中的小说文本《保护人》为例进行解析。我们在阅读文章前一定要弄清阅读对象(文章)的体裁。只有把握了体裁,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被认为是对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达罗卫夫人》的成功重写,并一举夺得1999年普利策文学奖。小说不仅是对前文本的注脚或敬意的表达,而更是一部具有自身特色的后现代主义文本,其中突出表现为作品中自反、戏仿和套层三大元小说策略的运用。这些策略在深化和扩展文本主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互文指的是前人或同代人发表的文章的一部分被后来的作者模仿或在后来的文中被借用。小说《河湾》文本的魅力植根于文本的互文性中。小说广泛引用《刚果新国王》、《黑暗的心》、《一九八四》、《埃涅阿斯记》和《罗摩衍那》的情节和语言。《河湾》中的互文性是V.S.奈保尔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有着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这让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而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小说"负罪感"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性寓言,而主人公的自我救赎是人类普遍境遇的一种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12.
"开心农场"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款网络游戏,其兴起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和猜测,笔者受福柯权力理论的启示和影响,发现"开心农场"的出现是一种网络虚拟权力暂时取代了现实权力的结果,它赋予了现代人"种菜者"和"偷菜者"的双重新身份,迎合了社会大众在现代急剧变化的环境之中寻求归属感和满足感的心理需求,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伤逝》作为一个具有审美自足性的艺术品,在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扩展中显示出强大的诱惑力。它不仅寓示着人类永恒的两性危机,映衬出人类两性情感在经历终极意义的憧憬期、现实生活的品味期、凡俗人生的彻悟期、最后的抉择期等四个阶段时所面临的悖论,且涵盖了一种更为广阔的现代世界的悲哀。以小说深刻的境遇结构展示了"娜拉出走"这一现代性价值理念冲突矛盾的复杂多维内涵和两难的历史境遇意识。而且在展现这两重意蕴的同时,也以杰出的艺术手法设置了"忏悔的涓生"这一复杂的形象,肯定了"娜拉出走"这一现代理念的善的初衷。  相似文献   

14.
李翠雯 《南平师专学报》2010,29(4):51-53,57
《嘴唇里的阳光》是陈染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先锋作家及女性作家的双重身份,使她的作品既有先锋性又有女性特质,在《嘴唇里的阳光》中这种双重特质体现于其特别而又新颖的叙事技巧之中,因此就有必要通过叙事结构的互文性、叙事视角的内化及叙事的诗意性三个特别的叙事技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对同一部作品,千人千译,不同的译者产生不同的译品,原作者的意图在不同译者的笔下,依据译者的意志得到不同的阐释,然而译者的意志须受到"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李洱的小说《你在哪》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它借寓言的形式演绎了人的自我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分裂,意识与潜意识分属两个空间不断地纠缠与矛盾,但自我意识最终还是被社会意识所同化,人避免不了被“卖身”的命运。寓言的形式和对人的存在的形而上思考,使得这篇小说具有了丰富的阐释性和思想深度,这也体现了李洱小说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对于1937年南京陷落的文学书写十分丰富,上个世纪80年代,巴蜀作家李贵的小说《金陵歌女》及其改编的电影《避难》都集中地刻画了金陵歌女形象,借以表达文化寻根的诉求和爱国主义情怀。无独有偶,新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文学也表现出相近的文学景观,严歌苓借鉴李贵的叙事内容,依凭中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传达出海外华人的文化民族主义。海外与本土文学创编的交融互动,为当下全球化的潮流留下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朱熹伦理美学的主要范畴是“文”和“美”。“文”在朱熹的学说中是个宽泛的概念,有众多的解说,但在朱熹美学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含义,几乎涵盖了朱熹美学中的所有审美现象。“美”在朱熹的著作中也有不同的解释,但与审美现象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和“美”共同组成朱熹伦理美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是一种“家长判定式”家庭教育,即家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家长陈旧教育观念与儿童成长规律不适应的矛盾”.通过对学前儿童成长综合因素解析,倡导建立“关爱+适度教育”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模式来化解这一矛盾.在开展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重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最大化地提高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国小说史,以"红"命名的小说不计其数,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为何小说家喜欢以带有"红"字的名称来命名小说?作家为何喜欢写作以"红"命名、与"红"相关的小说?本文通过对中国各类带有"红"字标题的小说的解读,来揭示这一文化现象,透视其中的文化心理,以便读者能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小说,也希望能为中国作家以后的命名和创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