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目的应当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不能把它们割裂,更不能使它们对立。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改革实验中,如何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品质,使“素质教育”真正能落到实处。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虽源于最近发生在中小学生中间的两起恶性事件,但它所揭示的深远意义却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江泽民同志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这就昭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当前,教育领域里出现的一  相似文献   

3.
古今中外许多大教育家对教育目的提出的深刻见解,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重大启示。虽然教育活动自人类诞生以来从未停止,许多教师呕心沥血、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教育事业,但绝大多数教育者却不明白究竟“为何育人”与“育为何人”。其实,智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瞻远瞩,对新时代我国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关教育的系列论述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湖北省监狱管理部门、各监狱特殊学校坚持“教育人、改造人、造就人”的办学宗旨,把扫盲教育作为对罪犯进行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精心组织,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办扫盲班257个,有5060名文盲罪犯参加学习,脱盲1578人。1991年至今,共有48440名罪犯参加学习,脱盲21149人。这些罪犯脱了盲,给监狱和社会带来新气象。监管实践使战斗在改造一线的干警和领导认识到:心灵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对于文盲罪犯这一特殊群体,必须进行扫盲教育。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的要求,也是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内在要求,还是对文盲罪犯进行思想、道德、法纪教育和文化、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各监狱把扫盲教育摆在对文盲罪犯进行改造的“重中之重”地位,强化了对扫  相似文献   

6.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期,再过6年,将跨入21世纪。现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人,绝大部分都将是下一世纪的从业者和当班人。他们的素质如何?能力怎样?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教育是育人大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前四个字是对人才数量的要求,后四个字则为人才质量标准。即“出——好人才”。什么是“好人才”?党中央将它概括成“四有”、  相似文献   

7.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要达到此境界,必须具备审美能力。什么是审美能力呢?那就是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课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就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让学生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相似文献   

8.
(一)美育教育不能偏废 美育也可以称之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是一种运用艺术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它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则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对美育进行了论述,肯定了美育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审美教育使人们能够“摒弃一切庸俗”的  相似文献   

9.
美术课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情趣。那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普遍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变革 ,科技进步 ,离不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及其作用 ,而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来自学校对他 (她 )们的教育。可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师、课程 (教材 )、学生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对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教材是根本 ,教师是关键”。其中“根本”和“关键”的内涵是 :教师应该把教材编好、把课上好。在这里 ,学生因为是受教育者 ,故被排除在“根本”和“关键”之外。这一片面理解的教育工作指导思想一直延续至今。信息技术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建赋予了教育工作指导思想以新的内涵。科技发展 ,知识爆炸…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是人类创造美、欣赏美的特殊活动领域,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社会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教育对象进行审美建构的源泉及其审美需要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接受本位下教育对象进行审美建构的逻辑理路,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真诚、感性、和谐审美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道”是宇宙的本源 ,它的根本特点是“虚静”、“无为” ,大自然是在“道”的虚静产生的 ,所以它充满勃勃生机。人顺应自然就会获得无穷的创造力 ,企图改造自然结果适得其反。西方哲学背“道”而驰 ,已为现代哲学家和艺术家关注。  相似文献   

13.
处在底层的农民是社会的无私贡献者甚至是牺牲品,他们的悲剧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状态和时代背景。闰土与陈奂生就是底层中的典型,他们的命运是底层的缩影。“五四”启蒙精神是“启民之蒙”,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五四文学思想的根本是对“人”的发现,即关注被压迫者、被侮辱者,为被压迫者与被侮辱者的不幸命运与被压迫地位呼吁。新时期文学思潮是一种复归,即对人的逐步再发现,以及对五四中“人”的观念的再寻找。其中包含当下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企图通过社会底层的人物的塑造呼唤来教育民众,以实现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相似文献   

14.
在儿童的教育中,仅仅强调智商是不够的。我们应当注意孩子的情商与智商的全面发展。“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孩子的生活范围不可能仅限于家庭,他们或早或晚总要进入社会生活。而孩子能否很好地融入社会,在社会中是否有很强的生存能力,也是家长应该尽早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结合校情、学情、着力将“革命精神”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努力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通过跨学科的“红色教育课程”,贯彻五育融合理念,全面推动学生的思想建设。学校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各学科的资源,将弘扬“革命精神”的教育思想从多方向进行融合,让学生通过各类活动、课程增强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地位,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罗丹说:“美的事物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我们来讲,教材也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挖掘,语文是美学的载体,它是一个美学系统的存在,其中既有知识的美,也有文化的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美点,探寻美线,审视美的形态。”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是激励…  相似文献   

17.
新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初中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我们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有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上述初中美育的任务,可将初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圣人主要指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等。系统阐述儒家五圣,讲清楚他们的文化传承、思想内涵与价值影响意义重大。儒家五圣是中华文化、中国智慧的代表。他们思考社会之“治”,从“天理”与“人欲”的关系出发,希望人们克己反躬、明道守礼。他们都推崇“先王”,思考“人心”与“道心”,从而要求人们持正守中。他们认为,人之为人,就要区别于其他的动物,就应当明礼义、守礼仪,无理不动。儒家五圣代表的是中华文化,只有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论述,才能准确把握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卓越风貌。  相似文献   

19.
"和谐"——审美教育的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美的基本内涵 ,审美教育作为以美来培养人的活动 ,“和谐”即是其不可偏离的基本指向。审美教育以塑造完美的人格、创造和谐的社会为教育目标 ,通过构建和谐的审美文化 ,在促进人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 ,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使所培养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当今全球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15年前的国庆节,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针对当时我国的教育现状与国际新技术革命、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极不适应,迫切需要改革所提出的总要求。15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三个面向”高瞻远瞩地揭示了中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教育改革的旗帜和方向。在迎接新世纪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世界经济大潮中,我们应当更坚实地举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