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8 毫秒
1.
西医东渐之宁波华美医院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华美医院是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在宁波开办的教会医院,是美国浸礼会在宁波传播基督教的重要基地。该院自创办以来积极适应中国国情与地方社会特点,同时得到了教会组织以及地方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成为近代宁波最有影响力的公共医疗机构。不仅为提高近代宁波人的健康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推动了近代宁波人对西医乃至西方文明的认同与接纳。  相似文献   

2.
传教士对近代宁波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鸦片战争以后,西洋传教士纷纷来华。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商埠之一,传教士在宁波的活动较为活跃,他们在宁波从事传教活动同时,通过创办新式学校、发行报纸书籍、设医院举慈善等方式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大大推动了宁波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1835年,美国传教医生伯驾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基督教眼科医局,这便是存在了一百多年之久的著名教会医院——广州博济医院的前身。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首批美国新教传教士来华之后,在短短的十多年间,美国的传教事业即跃居西方各国之首位,美国传教士人数占西方来华传教士总数的三分之二上。因此,伯驾创办广州眼科医局之举,作为美国来华传教士的初期活动之一,便很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了。  相似文献   

4.
近代浙江女子教育是以基督教传教士所办女子学校为发端。教会女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在客观上传教士创办女学的实践,直接改变了清末浙江妇女的教育现状,并对近代浙江女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5,(12):5-11
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早期对粤闽赣交界地区客语人群的传教活动经历了从揭阳门口岭中心到嘉应城中心,再到嘉应城和河婆双中心的历程。同时也是客家教会不断进行自身建构,并最终与潮语教会完全区分的过程。除了直接传教,传教士还通过医疗和教育手段传播基督教,宗教效果并不明显,且引发了种种问题。另外,传教士还在客家话学习和客家话圣经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与潮汕社会一样,教会被客语人群视为一种社会资源组织,成为在各种社会竞争中保护和提升自我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播的过程中,创办各种社会事业是基督教本土化的重要一环。近代基督教在泉州地区创办医疗、教育、社会慈善以及文字出版事业,正体现了本土化过程中调适的积极一面.这种“以学辅教”的策略赋予传教士“西学传播”的新使命与新形象,客观上为基督教平添了不少亲和力,增进了基督教与泉州地方民众的了解,提高了自身的信誉,并且为中国近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基督教在华传播最成功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7.
石鸥  陈静 《湖南教育》2008,(8):8-10
接受正规教育在古代一直是男子拥有的特权。近代意义上的女子教育在鸦片战争后才在中国见端倪,这一新事物的出现得益于在华传教士的努力。1844年,东方女子教育协会会员艾尔德赛女士(Miss Aldersay)在宁波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随着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教会势力的扩大,教会女校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至1876年,在华基督教女日校达82所,学生1307人,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是西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中国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具体阐述了近代来华传教士采取"科学辅教"这一方式的多层次原因,简要介绍了传教士传播西学所采用四大传播途径,即创办报刊、教会学堂、医疗慈善和译介西学,并结合国门洞开这一社会现实,分析了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学经历的三个时间阶段,从而在文章的最后,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在近代吉林传播始于19世纪中叶以后,20世纪初发展较快。期间,教会为了传播基督教,采取了创办医院、开办学校等办法辅助布道。基督教在近代吉林的传播,对当地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宁波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英、美、法等外国人通过教会势力,在宁波先后办起了一批幼稚园和中小学,向幼儿和青少年灌输“一切都是上帝所恩赐的”意识。当时国内的有识之士,也积极筹办中国人自己的幼稚园。据1920年12月19日宁波《时事公报》载,宁波人于1918年8月创办了星荫幼稚园,园长为张尘芥(  相似文献   

11.
追溯了中世纪的教会戏剧形式及其内容的演变这段久为一般人忽略的历史。西欧戏剧源于教会,最初产生于宗教仪式。欧洲戏剧从中世纪早期的神秘剧、奇迹剧以及中晚期的道德剧、世俗剧到文艺复兴戏剧高峰、再到现当代戏剧,教会戏剧传统的影响一直贯穿始终。近年来中世纪的戏剧在欧美各地不断上演,其内在价值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从光绪三十三年(1907)绍兴建成第一座天主教堂开始,西学就随着传教士不断在绍兴及周边地区发展壮大。其中,绍兴八字桥天主教堂的传教士们除了组织开展教会活动外,还设立慈善机构、兴办学校;建立工厂帮困济贫;通过创办报刊、协会等形式传播宗教信息和交流文化。这些举措也推动了西学在绍兴的传播,完善了社会服务项目、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使西学思想本地化,间接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医学及医学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传教士以传教为目的,在中国开设大量教会医院,创办教会医学堂,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技术精湛的西医,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医学及医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乡土资源极其丰富,对各地的教育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但长期以来一直未受重视。近年来才在教育界引起了较大关注。但和中小学幼儿园相比,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在电大还有待进一步认同和发掘。文章以宁波地区为例,分析了宁波乡土资源的特征、教育开发价值、选择原则及分类情况,最后还对电大乡土特色教育资源课程的设置做了设想。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后期,西方教会在我国各地建立起多所宗教色彩浓厚的教会大学。教会在华创办的高等院校是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但在客观上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历史发展到今天.有必要对教会所办高校的历史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基督教是西方列强进行文化渗透,实现“为基督征服世界”目标的重要工具.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开展了戒缠足、办女学、兴西医、倡节制和建团体等有关妇女的社会改良活动,这主要是为他们的传教开辟道路,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封建传统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和人们妇女观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加强护理人才培养 促进居家养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宁波市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给政府决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社会各部门应该以新的认识,提出新的思路。宁波市社区新型居家养老中心的建设,即是在这种新的养老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其要求着眼我市养老现状,通过横向对比东西方养老实践中的差异,纵向剖析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变革,引入适应新型居家养老模式的专门护理人才,探讨其在新形势下的积极作用与培养模式,从而化解传统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相似文献   

18.
1892年昭通府城内因有天主教育婴堂残害中国幼童的传言,招致城内民众的愤慨,因而纷纷涌向天主教堂,要求查明事实,惩办凶犯。是为晚清文献记载中昭通的第二次教案。这次教案比之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教案来看,情节同样轻微,也未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后果,但追究昭通教案在内的晚清一系列教案,其发生原因、过程及背后所反映的文化背景都极其复杂,绝非传统阐释话语体系中那种简单的爱国情怀所能解释。就此次教案中的关键问题弃婴来说,它之所以能成为民教冲突的症结,其根源正在于中国过去普遍存在的溺婴陋习,在教案结束之后,这一陋习虽然引发昭通官民的注意,但却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相似文献   

19.
什一税是中世纪基督教会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堂区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当时起着维系堂区教堂、救济穷人及堂区教士生活的作用。它是中世纪人们担负的重要的税收之一,围绕着征收与逃税,教会与教徒之间存在着矛盾。研究什一税,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信徒与教会的关系,并对当时的教会做更深入的了解。本文是从什一税发展、分类、分配及其导致的后果来略作分析,以了解当时英国教会的基层组织——堂区的什一税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