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声乐教学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发声方法中起音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在训练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起音方法,为歌唱的道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这里说的“h”,是指我国现代汉语声母中的“h”,即“喝、河、贺”等带有“h”声母字音的呼吸发声方法。依笔者之见,在歌唱过程中采用倒吸“h”和直呼“h”(即“h”进“h”出)的呼吸发声方法,这不仅在歌唱发声中具有良好、优越的机能作用,而且也是歌唱发声中一个十分特殊、重要的呼吸方法和技巧。因此我认为:“h”的歌唱呼吸法及其教学,值得歌唱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合唱训练中,发声练习是最基本的手段,它是合唱训练顺利进行的前提,而掌握“打哈欠”歌唱状态对于发声练习尤为重要。阐述了“气息低位置、声音高位置”的“打哈欠”歌唱状态在合唱发声练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打哈欠”歌唱状态的运用方法,对合唱教学是一个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刘洋 《文教资料》2010,(26):130-131
合唱训练中,发声练习是最基本的手段,它是合唱训练顺利进行的前提,而掌握“打哈欠”歌唱状态对于发声练习尤为重要。文章阐述了“气息低位置、声音高位置”的“打哈欠”歌唱状态在合唱发声练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打哈欠”歌唱状态的运用方法.对合唱教学是一个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声乐教学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训练过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是主要的.但歌唱的最终目的是要准确细腻地表现音乐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声音技术、技巧的训练与音乐情感、素养相结合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真正使“声”与“乐”能够得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正初中音乐课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发声教学方法。一、夯实基础,做好起音训练初中学生只有不断地强化自身的基础能力训练才会熟能生巧,具备较高的发声技巧,才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起音方法和技巧是发声的基础,也是有效发声训练中的必备环节。通过广泛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我们知道精准的起音是准确呼吸、气息运用恰当、实现声带闭合等技巧瞬间完成的声响。针对初中生的起音教学,需要做很多的艰苦训练和技巧实践。  相似文献   

7.
现代声乐教学与传统声乐教学有一个很大不同点,即注重声乐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在众多的声乐理论中,首先应该研究的是,歌唱的声音是由哪几部分混合组成的,如何指导训练。一、混声的理论1.从声带角度看混声。歌唱的发声不是由单一性的发声形式决定的。它是由声带和共鸣腔联合发声而形成的一种混合的声音。声带是歌唱的发声源,在歌唱训练中,会出现在发声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环甲肌群和披裂肌群两组肌肉的用力处于相对平衡的情形。这时,声带张力相对减少,且“质地”也已“缩短”“变薄”了,这样发出的声音既不像真声又不像假声,它既具…  相似文献   

8.
歌唱的声音是由基音和泛音两部分合成的。基音决定歌声的“形状”,泛音则决定音色的伏劣,此外,泛音通过空气的压缩波,还可以直接影响歌声的穿透力。本文通过:一、迅速提供泛音的共鸣空间;二、重视“起音”的泛音效果;三、基音母与泛音效果的关系调整这三个发声中的环节的阐述,以期进一步凸现泛音运用在歌唱中的功能。也为进一步丰富歌唱手段提供一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9.
歌唱中起音的训练是科学唱法基础的训练手法之一,良好的起音可以有效解决初学者在演唱中出现的"漏"、"挤"、"卡"等问题.同时良好的起音也可以培养初学者对于声音的旋律感,使之在演唱中能体会到歌曲内在的韵味.在声乐训练中,我们一般把起音分为两种:硬起音和软起音(舒起音),采用哪种合适,要根据歌者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歌唱感觉的重要性、歌唱发声方法的感觉训练、歌唱中音乐感觉的培养、歌唱感觉训练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目的是帮助成年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感觉”,并通过这些感觉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发声状态。  相似文献   

11.
歌唱者必须通过基本功训练的途径,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是打开喉咙,可以通过“打呵欠”、“模仿”、“大哭”和“大笑”来体会,并注意声带的变化运用,巧用元音“i”帮助打开喉咙。  相似文献   

12.
“注意”在歌唱与发声中具有重大作用.它是掌握正确的演唱和科学发声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发声练习是童声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歌唱技能掌握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声练习,可以科学、系统地学习歌唱方法、掌握歌唱技能,让学生获得最美妙的声音,为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形成创设必要条件。发声训练有很多种模式,其中我最常用的就是情境式的发声训练,所谓情境式的发声训练就是教师用“创设情境”的方式,使“单调、枯燥、乏味”的发声练习曲更形象化、情感化、趣味化,成为符合该曲目内容的、又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有趣的特定环境。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学习环境,学生在人为优化了的学习环境中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4.
对于声乐初学及基础差者来说,其歌唱发声练习中往往存在喉音过重、鼻音过多等问题。通过正确的吸气、正确的起音、共鸣腔体打开与气息相结合、加强声音的对抗平衡等练习,初学及基础差者可以缩短声乐学习入门过程,尽快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歌唱质量。  相似文献   

15.
对于学习歌唱的学习者而言,想要获得优美的声音以及艺术的歌唱。首要问题是要树立一种科学的声乐观念,而要做到这一点,一般说来是必须彻底摒弃学习者自身所存在的各种“干扰”因素,亦即在发声意识、演唱方法上的偏差和缺陷,从而为科学的发声和艺术的演唱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6.
民族声乐教学中歌唱位置与气息的教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声乐教学中应训练学生正确的发声和起声,使学生“解放喉咙”,“不挂嗓子”,应帮助学生掌握歌唱的位置和胸腹呼吸技巧,达到口咽腔,鼻咽腔和眉心音三点的协调共鸣,提高歌唱水平。  相似文献   

17.
声乐是音乐表演艺术的一种,是人类情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声乐教学有它独特的一面--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声乐教学的一系列特点,对学生在歌唱发声的各种技能技巧方面进行长期的、反复的、科学的训练,从而达到科学地发声并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相似文献   

18.
哼鸣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歌唱,同时它也是歌唱发声训练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可以较快地建立歌唱者的内在协调能力,使鼻腔和其他发声腔体有效地互相配合,使声音更具有共鸣效果。哼鸣的训练要循序渐进,对练习中容易出现的毛病应及时纠正,同时哼鸣又是一面镜子,可以检查歌唱者在发声时有关腔体的配合情况。  相似文献   

19.
声乐是人声的艺术,它是以人的发声器官为教学对象,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最终达到用艺术嗓音歌唱的目的。科学的发声是以自然的发声为基础,尊重人体发声的自然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强调“放松”成了教师们习惯性的教学用语,事实上放松就等于自然,就像弹钢琴和其他技巧课程需要寻找的放松一样,声乐教学也存在这样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声乐教学中的放松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歌唱发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它依赖于学习者在歌唱运动过程中对呼吸、发声、共鸣这三个基本要素的综合运用,必须科学地认识和掌握这三个基本要素。歌唱发声技巧训练是一个艰难的漫长过程,学习者应具备敏锐的感悟力和顽强的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