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王安石的绝句《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即有争议,主要存在3种观点:(1)熙宁元年王安石应召赴京途中;(2)熙宁七年王安石罢相返江宁途中;(3)熙宁八年王安石再任宰相赴京途中。从时代背景、作者思想及《宋史》记载的史实来分析,只有熙宁八年春二月王安石再任宰相,才是该诗的写作时间;阐明创作时间有助于阅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2.
重读王安石     
王安石是一个诗人;王安石是一个词人;王安石是一个散文家;王安石是一个政治家;——王安石是一个怪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市),其父王益为祥符八年(1004年)进士,一生只做过几任州县官吏,但他却“自任以世之重也”。王安石也说:“盖先君所存,尝欲大润泽于天下,一物枯槁,以为身羞”。乃父乃子,自视与云平,由于王益在故乡临川“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君子安贫乐道?不务正业?出生平贱?)所以当他游宦四方时都是奉亲携眷而行,因此王安石在出道之前就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十三岁那年…  相似文献   

3.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中进士,累官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是宰相、神宗改官制后用此名),封荆国公。王安石执政后,积极推行新法。新法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客观上也使人民得到一些好处。新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等特权阶级的利益,他们坚决反对新法,排挤打击王安石。王安石最后被迫辞职,于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死在南京。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变法”属于高中历史选修一模块的内容,课标的具体要求是:(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一般情况下,本课教学的基础性目标可以设定为:(1)能说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背景,认识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5.
《上江宁府王龙图启》是王安石写给江宁知府王琪的兼有干谒与公务性质的书信,关于其创作年代,向有嘉辜占二年(1057)、嘉辜占七年(1062)、元丰六年(1083)三种说法.三说皆有未谛,此启当作于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提点江南东路刑狱期间.王安石诗歌中屡次提及的“王微之”姓名当作“王晢”,通行本《王荆文公诗笺注》、《四库全书总目》、《全宋诗》小传将其姓名定为“王皙”系手民误植。  相似文献   

6.
《梦溪笔谈》系宋,沈括所撰。沈括,字存中,生于宋天圣九年(1031年),卒于绍圣二年(1095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宋仁宗嘉韦占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被迫隐居于润州(今镇江)梦溪园,记述了他多年来观察实践所积累的研究成果,撰《梦溪笔谈》。  相似文献   

7.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17):I0002-I0002
一、生平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卓有贡献。王安石出生于小官僚家庭,父亲王益系进士,曾做过几任州县官吏。少年时代的王安石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主要学习孔孟之道,“故道必尊先,言必称孔孟。”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任地方行政官员18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参与国家大政,时年49岁,直到1076年第二次罢相,共执政8年。时值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化,而北宋统治集团因政治腐败、官吏庸碌,无法解决这一系列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8.
何伟 《小学语文》2009,(9):54-55
王安石的这首《泊船瓜洲》,因其经典性成为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诗篇。文学鉴赏讲求“知人论世”,即通常情况下,要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上来解析文学作品所包涵的意蕴。笔者不避浅陋,尝试解读这首绝句。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荆国公。年十七八,即以天下为己任。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中进士后,愈忧国民,关疾苦。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大致以熙宁九年(1076)退居金陵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陶渊明是作为一个外在的典范而被王安石接受的,后期王安石则与陶渊明融为一体,无论在居住环境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极力追步渊明,难分主客。学陶诗、用陶文是王安石接受陶渊明的重要方面,在遣词造句、意境营造、乃至诗歌风格等方面,王安石都对陶渊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习和取用。王安石注意对“武陵源”这一意象的接受,他在“武陵源”中获得的快乐不仅仅缘于对自然的亲近,及退居后轻松的心态,也有着对现实的憧憬与假设。  相似文献   

10.
刘玲 《语文天地》2009,(9):10-12
诗歌语言鉴赏练习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太一宫 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注:“西太一宫”位于汴京(开封)西南,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时隔32年重游西太一宫写的。  相似文献   

11.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老人”,祖籍江西临川,宋天禧五年(1021年)生于父亲王益兼领的新干县。曾受封为荆国公,故人称王荆公。王安石从小就好学上进,不随流俗,在正直耿介的父亲影响、熏陶下,...  相似文献   

12.
1.跨学科“联姻”式命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例 (2005年天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相似文献   

13.
苏颂(1020—1101年)字子容,福建泉州府同安县永丰乡人。他从23岁在朱仁宗庆历二年 (1042年)与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同登进士及第后,历任地方和中央官职,一直到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升任尚书左丞兼枢密院事、右仆射兼中书尚书,当了宰相,掌握全国行政大权为止,先后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任职,是一位终生从政的封建官吏。他从政稳重、精明、廉正。虽然没有王安石那种大胆的改革精神,但也是一位忠君爱国、廉洁正直和富于远见的著名贤相。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称他:“赵郡苏公,道德博闻,号称贤相,立朝一节,终始不亏。”  相似文献   

14.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15.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一起读。(生读“元日”)师:知道“元日”指的是一年中的哪一天?生:正月初一。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大年初一”。)  相似文献   

16.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苏轼)“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韩愈)“年小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的确,人都必须学而知之,读书是求知的必由之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7.
一、与语文有关的试题 例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18.
宋诗四首     
宋诗四首支佩尧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①。遥知不是雪②,为有暗香来③。〔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二十一岁中进士。在任江浙诸省地方官吏时,就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能。宋神宗时,任宰相,积极...  相似文献   

19.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题记  相似文献   

20.
[赏析]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政论揭露时弊,简练有力;诗歌道劲峭拔,颇多佳作。他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居住在长洲(今江苏苏州)的方惟深久仰王安石诗名,常登门拜见,呈上诗集,以求指教。方惟深有《方秘校集》十卷,其诗很受王安石赏识。方惟深有一首《舟下建溪》是描写旅途夜泊的七言绝句。诗中选用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绘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诗人精心选材,巧妙构思,虽是信笔直书,却使人感到如临其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