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从"三美论"出发,综述了该理论的发展脉络,对许渊冲先生的主要观点利进行了列举和概括,并简述了对卡明斯(e.e.cumings)的经典诗歌Love is more thicker than forget的研究现状。从音美、意美、形美等角度对这首诗及其译文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赏析,并对"三美论"在这首诗中的体现进行了总结概括。有利于读者理解"三美论"在诗歌翻译及赏析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从更深层次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2.
离异家庭是特殊家庭结构的一种,而离异家庭的子女一直是被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之一。父母离异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及行为造成较大影响。目前关于父母离异对子女影响主要有"严重影响论"和"有限影响论"两种观点。"严重影响论"得到了大多数实证研究的证实,但"有限影响论"也为重新理解离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提出了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山脉模型”、“课程与教学论的‘椭圆焦点’模型”、普通课程与教学论和分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圆锥体”堆积模型关系图,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4.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一反《乐记》其"乐者,所以象德"的功能性论见,运用魏晋玄学"校实定名"、"辨名析理"的方法,系统地探讨涉及到了现代音乐审美体验理论中的诸多重要命题,例如音乐的本质、曲调以及"礼乐之情"等艺术本体论上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一套具有深远意义的音乐理论。音乐美学的研究从历史上看,一直存在自律派、他律派等不同观点的争论,而其中对音乐与情感关系探究的争论尤为激烈,它涉及到了音乐的本体、审美、功能、主客体的关系等关键词。《声无哀乐论》中音乐审美的借鉴,对进一步认识音乐美自律视野下的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方学者在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三种观点。一种是以外国的某种模式来评价中国的革命理论与实践经验;另一种是以中国自身的社会发展道路为根据,强调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改造并适应于中国的特点,突出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作用与性质;第三种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发展作为分析的基础,说明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述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第二、三种观点均有部分科学性。从总体上来说,西方学者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还是采取了客观的态度,是尊重事实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通过对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毛泽东思想的命名以及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的探讨,向高校青年学生阐明对于上述问题的较为成熟的见解,以澄清存在于部分学生中的对毛泽东思想的一些模糊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面旗帜,是与马克思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任何企图否定毛泽东思想或给毛泽东思想"改名换姓"的想法都是极其危险和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两论"的理论思想蕴含丰富,影响深远,对于包括生产生活、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等方面在内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都有着普遍的指导价值,本文试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层面分析"两论"对贫富差距、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代价、廉政与腐败等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指导意义:在贫富差距矛盾问题上,应用历史唯物的观点认识贫富差距的现实存在,用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贫富差距矛盾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代价的矛盾问题上,应用实践的观点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用科学发展的观点解决这一矛盾;在廉政与腐败的矛盾问题上,应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把握矛盾的主次方面,同时注意矛盾主次方面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如何突出其价值观、教育观、质量观,是两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笔者讲述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时,主要把握了以下原则从课程重要性上,加深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用及其指导意义的理解;从课程内容上,加深对毛泽东思想涵义和科学体系的理解;从课程讲授方法上,注重论史结合、以论带史、史为论用.  相似文献   

9.
如何从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上,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毛泽东个人的作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之间的关系上,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对于大学生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指称论历来深受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它对帮助我们理解众多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指称论的代表费雷格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符号、涵义和指称,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研究。之后,罗素也提出了摹状词的理论。他们的指称观随之成为学者们讨论指称的依据。但是,弗雷格和罗素对"指称对象不存在"的观点并不特别明确,本文对此作讨论。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公共理论课.本文从学科归属、师资建设、授课方案、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学术界关于这门课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后来的研究者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到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作更加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总结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而作出的深刻思考的理论结晶,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因而她的整个体系都饱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光辉.  相似文献   

13.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 ,我刊特地组织了部分专家学者 ,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体育事业的指导意义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直接转换者.社会主义民族化是社会主义具有现实生命力之所在,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民族化的忠实推动者.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增加人民的福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民族化实现成功转换的根本保证,同时,中国共产党因此而取得任何政治力量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功垂中华.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较早提出和阐述毛泽东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之一,对毛泽东思想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在拨乱反正过程中,他坚决批判各种损害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坚持科学地看待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为维护、恢复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民族立法观是支撑民族立法乃至整个民族法制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立法工作取得的快速发展是坚持科学民族立法观的必然结果。当前指导我国民族立法工作的根本指针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民族立法观。认真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些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民族立法思想对于进一步健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毛泽东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及对西部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的,也是毛泽东和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光辉篇章.坚持公有制和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渐进发展,这是他们共同富裕思想的共同点.在实现富裕的前提、途径和分配上,他们的思想又各有特点.毛泽东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对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这便是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所代表的四个阶段。毛泽东阶段: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邓小平阶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阶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胡锦涛阶段: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我国《防灾减灾法》的制定应该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这一基本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客观实际出发,根据《宪法》、《立法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按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基长要求,创新法规击幛起草机制,完善人大、政府法制机构、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学者或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起草模式。可以考虑由地方先行,先出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防灾减灾综合条例》,取得经验之后,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出面牵头制定出一部全国性的统一而成熟的作为防灾减灾基本法的《防灾减灾法》。  相似文献   

20.
“猫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支持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践及其“猫论”观点、70年代中期旨在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之“全面整顿”实践和理论,是邓小平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起点,是邓小平理论体系萌芽的根本性标志.蕴含于邓小平理论历史起点中的“猫论”,贯穿于邓小平理论整个发展过程和体系结构之中.“猫论”——生产力标准观的借代性指称——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