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西方诠释学中,利科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传统诠释学理论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语义学、精神分析与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成果,以反思作为中心线形成了自己的诠释学思想。从总体上看,利科诠释学思想历经了现象学诠释学、文本诠释学、自我诠释学三个阶段,但这个三阶段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利科诠释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摘要:利科的隐喻研究是其阐释学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一系列相关著述中,隐喻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作为一名阐释学家,利科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包涵了阐释与理解两个方面。在他看来,语言的意义栖息于理解与阐释、误读与意义的再生成这样一个复杂的循环过程之中,隐喻正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隐喻与指称     
隐喻的指称问题是隐喻元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对隐喻指称的本质、结构与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学诠释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向,文学批评对文本理解和意义追寻的行动乃是造成诠释学领域作者、文本和读者间关系变动不居的原因所在.所发生的从传统诠释学向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转变,实则是文本意义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流变过程.当代法国思想家利科的诠释学思想,则为文学批评基于文本与存在的关联走向读者的自我理解提供了一个务实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研究了指称人的动物隐喻的性别歧视方面的问题,旨在突出研讨动物隐喻中性别歧视问题的重要性。基于汉英羊/Sheep、蛇/Snake、虎/Tiger的封闭语料库,研究发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指称人的动物隐喻主要用于表达贬义,表现对人的歧视。基于此发现,可以做出下列结论:1.汉英指称人的动物隐喻的贬义喻指范围基本相同;2.汉英指称人的动物隐喻用于性别歧视,女性喻指范围要比男性喻指范围稍广,女性歧视数量比男性歧视数量多;3.汉英两种语言中,指称人的动物隐喻的同与异,可以用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突显观做出合理的解释。该文研究结果可望对指称人的动物隐喻,特别是动物隐喻中性别歧视的相关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石磊 《中学物理》2011,(3):17-18
1现代诠释学基本观点分析 诠释学是关于文本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旨在解读暗含于文本的意义与探求文本意义的理解.现代诠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在著作《真理与方法》一书中,从哲学的层面阐释了文本意义理解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诠释学领域中,各种诠释学理论相互冲突,方法论与存在论之间的冲突就是其中之一。利科立足西方哲学传统,通过现象学、语义学与反思环节,对诠释学方法论与存在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公断,解答了解释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哲学中的"诠释转向"是一种实践的转向,它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既有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诠释转向,同时也包含了诠释学哲学的语言实践转向。这种实践强调语言的对话活动,通过对话和交流达到"视域融合"。"视域融合"不是融合为一种解释和理解,而是要发现意义的多层次结构。意义的多层次结构是由指称所处的不同语境决定的,在这种意义上讲,语境是通过文本展现出来的指称的总体。而诠释学的任务就是通过揭示文本指称的关联语境,以获得文本的多层次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基督教神学家的斐洛,对《旧约》圣经从叙事的说明转向隐喻的诠释,从而实现了文本字面意义和现实的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调解。他所坚定拥护和实践的隐喻解经法,对诠释学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这种隐喻的解释方法甚至是当代诠释学中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保罗·德曼隐喻认识论的概念阐释和对文本的剖析方法,从理论上对文本隐喻进行分析,阐述文学隐喻的延续性、动态特征和意义的不确定性。文学文本隐喻的延续性是指隐喻机制的状态,是活性的隐喻,概念的对应。隐喻的动态性特征是指概念的转换,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的抽象过程,或指转义过程。此外,在文学文本中,如果隐喻作为能指,文本实际隐喻的意义极可能是不确定的,事实和言语之间没有统一指涉性,那么隐喻就可能破坏文本的主旨结构。  相似文献   

11.
张铃玲 《家教世界》2013,(6):268-269
英语习语是语义学研究中的有趣内容。与此同时,它也是构成词汇的重要部分。概念隐喻是一种思维模式,而且也是英语习语理据的重要类型。通过对隐喻特征进行分析,本文讨论的是习语与隐喻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发现了概念隐喻是理解习语意义的理据基础。  相似文献   

12.
概念隐喻不仅是思维层面的问题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哲学典籍代表含有丰富的隐喻语料。文章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出发点,从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三个层面,以辜正坤的英译本为例探讨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及其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的英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庄子哲学表现出鲜明的隐喻特色,其所采用的“寓言”、“重言”、“卮言”从本质上来说便是一种隐喻言说。庄子运用隐喻言说的根源乃在于其对“道”那种既“不可说”却又“不可不说”之哲学悖论的深刻洞察和成功超越。庄子哲学的隐喻性质,决定了对其文本的解读需要采用直觉而不是逻辑的方法,也决定了庄子文本具有浓厚的诗思融合之特质。  相似文献   

14.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一方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传统,另一方面在批判近代科学理性的同时恢复实践理性的本来面目,因而他的诠释学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哲学的诠释学,或者诠释学的实践哲学。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作为实践哲学,在《真理与方法》中表现为对理解的应用性问题的强调;而在其后期思想中,伽氏试图以诠释学的实践哲学来维护或确立人文科学知识与真理的合法地位,把实践哲学看作具有基础意义的哲学。诠释学的理解本体论离不开语言的对话,对话也是实践哲学的基本条件,因而对话精神是伽达默尔实现诠释学实践哲学理想的有力工具。伽达默尔认为人类未来社会的最终理想就是交谈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以戴维森、塞尔、克里普克和杜米特为代表的后期语言分析哲学用数理逻辑的方法研究日常语言,既重视逻辑分析又重视概念分析。基于后期语言分析哲学的隐喻研究发现,意义辨明论、指称、言语行为理论和概念图式对隐喻的判断、源域和目标域以及概念隐喻的理解与认知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军 《教书育人》2010,(8):85-87
一 引言 长久以来,隐喻一直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借此使所描绘的事物或事件更加鲜活生动。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隐喻逐渐成为哲学、心理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特别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人们不再仅仅将隐喻视为是一种语言装饰手段和语言形式上的修辞,而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至此,隐喻也不再是文学作品的专利,而是包括科技语篇在内的任何语言使用过程中都会出现的概念投射过程。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科技英语词汇隐喻进行研究,同时阐述该种认知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布莱克和戴维森关于隐喻意义是否存在的论争是当代隐喻研究的语义学和语用学路向之争的集中体现。布莱克和戴维森选择以不同的方式来修正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证实理论,不同的意义概念使得他们对这一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尽管在隐喻意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布莱克和戴维森都承认隐喻的整体性、非还原性,这使得他们并肩站在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直至逻辑实证主义的传统修饰性隐喻观的对立面,从而共同推进了当代隐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隐喻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隐喻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而从韩礼德的语法隐喻观可以推出语法隐喻是这种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在句法结构上的不一致性体现,其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之间的转化.本文首先介绍了隐喻和语法隐喻,然后把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结合起来对语法隐喻进行语义分析,以更好地理解语法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隐喻语言是一种非字面的、非逻辑的语言。从本质上讲,它是以一定的语符为载体,在特定语用语境中生成的语义映射。对隐喻指称的研究已实现了由静态语义指称向动态认识论的转变。隐喻指称的价值只有相对于相关语境才能得以实现,其发生、发展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语境对隐喻指称意义的规约主要体现在对其合适意义变量的筛选以及为其内在意向关联构造和指称点的实现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20.
刘侠 《文教资料》2014,(16):46-47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与认知的方式。老子在《道德经》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以构建其哲学思想体系,其英译本备受关注。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道德经》原文本及韦利和辜正坤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探究国学典籍中概念隐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