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大一统国度,少数民族诗人为元代乐府诗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有雍古族诗人马祖常、答失蛮后裔萨都剌、维吾尔族诗人贯云石、突厥诗人迺贤等。他们参与创作的事实,不仅反映的是少数民族诗人在元代乐府诗创作中的异军突起,更是构成了乐府诗史上一个闪光的亮点。而在题材内容方面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间疾苦为主,形式上以歌行类乐府为主的创作格局,又形成了元代少数民族诗人乐府诗的最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2.
周紫芝是南宋初年有名的诗人,有近二千首诗传世,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乐府诗。他有明确的乐府理论指导创作,从而使其乐府诗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超过当时诗人,在南宋初年诗坛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3.
李益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在大历贞元时期,他写了不少很有社会影响的乐府诗,在唐代乐府诗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然而,就目前李益诗歌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界大都从边塞诗这一题材入手,而对其占有一定数量的乐府诗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文章就李益的乐府诗创作展开论述,首先对李益乐府诗加以整理分类,继而对题材内容、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以评估李益乐府诗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盛唐时期人们对乐府诗旧题目进行了全面拟写,同时又在旧题的基础上衍生出许多新题,从而导致了旧题乐府诗的创作在盛唐再次繁荣.盛唐诗人在创作旧题乐府诗时往往能处理好继承与变革的关系,因而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旧题乐府诗的创作之所以在盛唐时期走向繁荣,主要是由于人们把乐府诗看作"诗之一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元代的乐府诗,无论是旧题乐府还是新题乐府,大都是可以配乐而唱的。在"乐府音节,自宋已失其传,生今之世,无复能辨之者"的文化背景下,元代乐府诗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成为了乐府诗史上的一个奇迹。元代乐府诗所配唱之乐,主要是诗人们(含坊间乐工)创制的"今曲"。因而,"今之曲歌于古,犹古之曲也,古之词歌于今,犹今之词也",就成为了当时诗人们的共识。在这种乐府观念的指导下,元代诗人们无论是于乐府诗还是古诗,大都称之为"歌",即认为其都是可配乐而唱的。于是,元代乐府诗可入乐而歌的现实,与盛行于当时的散曲、杂剧、词体艺术等互相融合,从而构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音乐文学王国"。  相似文献   

6.
本文列举了鲍照多首诗歌以及其他诗人对他的评价,说明了鲍照对中国古代乐府诗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诗人。鲍照的作品中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在南朝乐府中独树一帜。据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统计,鲍照现存的乐府诗共有86首,无论是从诗歌的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鲍照的乐府诗在南朝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夫之曾誉他为"乐府狮象"。文章结合鲍照的生平对其乐府诗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并进一步总结出艺术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冯霞 《林区教学》2008,(11):29-30
首先从盛唐的社会环境写起,因为一个诗人的成功与否总是和他的生活环境与他的处事态度分不开的,接下来写他的志向抱负、天赋以及他"将复古道、舍我其谁",要革新唐代诗风的决心。这些就是李白乐府诗成就的前提。从五个方面介绍李白乐府诗的艺术成就,意在说明李白的乐府诗是艺术成就极高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乐府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中国诗歌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乐府诗中有很多关于民风民俗的描绘,而中唐乐府诗作为乐府诗史上的高峰之一,自然也有很多描绘风俗的佳作。中唐乐府诗中民俗题材的诗作主要有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游艺民俗、民俗观念六大类。这些类别的乐府诗体现出了对风俗本身的描绘更加细致、深层次挖掘主人公的民俗心理、转换观察视角使旧题焕发新意等特点。中唐乐府诗中民俗题材的作品之所以有这些特点与唐代的政治经济、前人的文化积淀、中唐乐府诗人的革新创作理念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列举了鲍照多首诗歌以及其他诗人对他的评价,说明了鲍照对中国古代乐府诗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刘禹锡的乐府诗在他的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独特的一生中,作为诗人,他的乐府诗创作吸收了民间诗歌的特点和风格;在继承前人相关的艺术成果的基础上,他以个人特有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才能,在中唐的诗歌的创作中而卓然成为一家。  相似文献   

12.
孟郊是唐代诗人中的乐府大家,这既可从他的乐府诗数量、乐府诗占其作品总数的比例及其关心新题乐府创作的程度等方面得到验证;亦可从其乐府佳篇名句对后世的影响、对乐府传统体式的革新、对陈旧乐府题材的补充、大量增加乐府诗中的议论、乐府手法对其他诗体的渗透和促使本人诗歌风格多样化等成就中看出.  相似文献   

13.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38-141
刘禹锡乐府诗多产生于其贬谪连州、朗州、夔州、和州、苏州等地期间。乐府诗题的命名,诗中对当地自然、风俗的描绘及诗歌语言对当地方言的借用,均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刘禹锡乐府诗这一特色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长期被贬在外使其有了接触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机会;被贬后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觉进行乐府诗创作的观念;继盛唐之后的中唐人以创新的精神积极主动地追求新变;盛唐边塞诗对异域风情的描绘引起诗人的猎奇心情。  相似文献   

14.
《襄阳乐》是很受唐代诗人重视的南朝清商西曲歌之一。终唐之世,拟作乐府诗的主题多以表现“游女”这一襄阳的特殊民间风情为主,总体风格也多表现为绮丽的宫体诗风。此外,在古乐府诗创作兴盛的盛唐,拟作《襄阳乐》的数量却不及中唐以降拟作该乐府诗的数量,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恰恰表现出中晚唐文人在经历社会动乱之后的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5.
鲍熙是晋宋时期最具创新精神的诗人,他尝试把写人叙事的乐府诗发展成为一种直接表达情感、叙写遭遇,且有极强音乐性的新诗体。他的乐府诗虽采用旧题,但并不完全模拟古意,而是注入更多自己的内容。他还大胆自制新题并在形式上大力开拓创新七言和杂言诗。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的乐府诗在他的诗改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独特的一生中,作为诗人,他的乐府诗创作吸收了民间诗歌的特点和风格;在继承前人相关的艺术成果的基础上,他以个人特有的艺术修养和学才能,在中唐的诗歌的创作中而卓然成为一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曹植的乐府诗,继承并融合了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古诗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貌,有着强烈的抒情性,充分展露了诗人感宕慷慨、悲愤抑郁的情怀,直接抒发了诗人的主体情志。在曹植手里,乐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陆机的拟古乐府诗虽在诗歌内容上受到乐府旧题的限定,但在诗歌艺术形式上表现出自觉的创新意识,这就是引赋入乐府,在传统乐府诗的内容形式基础上,建立起了新的诗艺原则,即增加乐府诗的状物功能,使诗人可以更自由地逞弄文才辞采,从而进入相对自由的创作状态;同时,出于对诗中景物描写位置的刻意安排,某些作品已表现出规整的诗歌结构形态。这对宋齐以后的诗风及律体诗的产生都深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明代"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阵营的重要组成成员,作为明中叶闽地阳明心学的主要代表,郑善夫是福建文学发展史上较早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著名诗人。通过分析其乐府诗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及美学追求,不仅可以认识诗人乐府诗创作的儒学品格,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诗歌创作与儒学复兴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建安时曹操创造、奠定了邺城的全新文化内涵,曹丕、曹植及建安诸子继而丰富、升华。南朝诗人对邺城历史文化的典型化描写,凝结为《铜雀台》、《铜雀妓》二题乐府诗中的邺城意象。北朝诗人则力图承继曹魏传统,在邺城重建北方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