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萍 《考试周刊》2014,(2):187-187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多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细致入微的心灵接触,以人格教育人格,以性情培养性情,以心灵感动心灵。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都是一次心灵雕琢的过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人,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  相似文献   

2.
一、加强信仰教育的重要性 信仰是做为社会主体的人们在心灵意识上信奉和仰慕并长期坚持且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科学的信仰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国家的灵魂,是支撑人的精神世界的力量之源。科学的信仰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信仰是对灵魂的关爱,它是促使人们不断改造精神世界,在思想上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动力源泉,是激发人们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没有信仰的人的灵魂是迷失的灵魂,没有信仰的民族是灵魂迷失的民族。让每个人都有信仰是开发人生潜能的心理基础,人有了信仰,  相似文献   

3.
灵魂工程师的内心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通常被人们看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塑造者,其实,作为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呵护和慰藉。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外公布了一项不大乐观的调查结果 SCL一90心理健康量表对辽宁省  相似文献   

4.
<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意味着,如果教育未能触及学生的灵魂,就不是完美的教育。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追求真、善、美、希望、智慧、爱、责任……帮助学生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是具有多个特长的人。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你自己",从知识中汲取智慧,滋养心灵,建构自己充实的精神家园。学生有了健康的  相似文献   

5.
画家们用色彩的笔锋.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舞蹈家们通过韵律的肢体.给人们带来动觉上的美感;而作为钢琴大师们,则运用一连串唤醒心灵的音符.给人们带来听觉上的享受。钢琴作为一种以弦槌击弦发音的装置,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是因为演奏者赋予了钢琴的生命与灵魂,而这主要来源于对钢琴音色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6.
钢琴是一种能陶冶心灵,使人心旷神怡的乐器,而踏板被人们称为钢琴的灵魂,钢琴家们借此将音乐带入无限的想象空间,使人的思维得以充分延伸,也使人的精神迸发出火花,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7.
每一个人 ,特别是城里的人们 ,当他面对一个杂乱、浑浊、压抑的现实环境时 ,他最渴望的大约是逃到美丽而自由的大自然怀抱中去。即便这逃离变不成事实 ,他的心灵也会向大自然“回归” ,尤其是回到天真无邪的童年记忆中去。在哪里寻找灵魂的慰藉 ,寄托人生的理想呢?这是人的一种脆弱的自救 ,也是人的一种天然本性。鲁迅的短篇小说《社戏》 ,表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心理历程。作品是从看戏切入的 ,故事情节很小、很平常。但鲁迅却从后十年的两次看戏中 ,感受到了沉重如磐石般的现实环境 ,正是这沉重的现实 ,逼迫鲁迅的心灵回到了童年时期 ,回到了…  相似文献   

8.
宋修美 《现代语文》2010,(10):118-119
亚圣孟子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确实如此,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眼神能折射出一个人灵魂的纯净与肮脏,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征服学生的心灵,而征服学生心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感动。感动能够唤醒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震撼人的道德情感,更能促使人的道德升华,它是一种有形而又无形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创造感动,要用感动来征服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教育是人本教育,抓住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感染力和推动力,在教学中给学生多一些的灵魂牵引、心灵导向,充分关注学生情感与兴趣,用心灵去呵护心灵,达到个体生命不断的快乐与激扬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张最伟 《教师》2011,(6):10-11
记得那年"心灵之声"艺术团到学校进行专场演出,全体师生一同观看了残疾人的精彩表演,听到了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生命赞歌,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灵魂的洗礼。残疾演员们那种自强不息、热爱生活、创造生命奇迹的精神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灵,使人反省,  相似文献   

12.
文字的思维令我心灵高雅。文字的思维是属于文学灵魂的。灵魂在,思维就在,而文字思维又不囿于人体有限的空间,可以延伸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或苍茫的宇宙。思维一次次地出走,又一次次地回归,神游万仞,心鹜八极,将我这个初中生小得可怜的视野无限扩大,于是心也跟着开阔,变得比天  相似文献   

13.
张玉林 《中国教师》2010,(Z1):321-321
<正>如果说表扬是抚慰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而有分寸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涤荡心灵,叫人甘愿敞开心扉、诚心接受。因此批评学生一定要讲究艺术,把握好尺度。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表扬是抚慰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而有分寸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涤荡心灵。但在现实的教师批评学生中,许多教师往往会认为批  相似文献   

15.
暗示的力量     
暗示往往是影响心灵的一种最不可低估的力量,它能唤起一个人灵魂中一种无坚不摧的意念,而一个人的行为一旦被自己心灵深处的某种意念所控制,他就会像是一辆驶上高速公路的汽车,风驰电掣般地向前而去……在二十世纪60年代,有一个叫玛丽的小学教师,她就深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表扬是抚慰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百倍,而朋友提醒式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荡涤人的心灵,叫人甘愿敞开心扉、诚心接受。文章就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与"惩罚"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心花     
自然之花,花开艳丽,终究凋落。心灵之花,馨香缭绕,终究永驻。——题记每一朵心花的成长,都是用一个人的灵魂和血液做沃肥的,都饱含着一份份感动。暖暖师生情初中,老师要求我们每周一次  相似文献   

18.
冯春秀 《广西教育》2012,(6):70+83-70,83
文学领域,人们称之为"殿堂",可见其美好、高雅、神圣。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丰富、最美好、最能触及人的灵魂的内容。初中课本选的散文大都是名家名篇,需要用心灵去感受。遗憾的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为了考试,而把这些很能塑造人灵魂的精品肢解。相应地,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忙于考试,这些优美的散文作品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个符号,没有美感可言。  相似文献   

19.
《考试》2008,(6)
议论文三要素中,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则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  相似文献   

20.
肖肃 《华章》2011,(10):55-55
人的面孔表情常常会伪装,而眼睛则不会。眼睛展现出的表情是真实的,它能反映人的全部精神世界,故尔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根据眼睛可以判断一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