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在王宁汉字构形学的理论基础上,根据现代汉字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到7种构形模式。统计发现,《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2905个汉字中,总理据度为77.13%,也就是说,四分之三强的汉字可以从理据入手,通过形义联系或形音联系使形、音、义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改变汉字学习中死记硬背、顾此失彼的局面,减弱汉字学习的瓶颈。  相似文献   

2.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作为对外汉字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形声字教学,逐渐引起对外汉语教学者和研究者的重视.本文试从形声字结构特征入手,归纳留学生习得形声字的偏误,提出几种对外形声字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汉字从甲骨文到篆书、隶书至今天的简化字,造字的理据和形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构形之初是有理据的,多依据于实现现实的存在.甲骨文时代的象形字其构形与图画意味紧密相连,随着汉字的发展,"隶变"使汉字构形的理据性逐步遭到破坏,但大大提高了汉字的交际职能和写字速度;到现代汉字的理据性则非常复杂,有的字有理据,有的有部分理据,有的则没有.汉字的理据是沟通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我们要尊重历史,立足现代,合理地分析、利用理据,从而更好地利用汉字进行学习与教学.  相似文献   

4.
汉字从甲骨文到篆书、隶书至今天的简化字,造字的理据和形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构形之初是有理据的,多依据于实现现实的存在。甲骨文时代的象形字其构形与图画意味紧密相连,随着汉字的发展,“隶变”使汉字构形的理据性逐步遭到破坏,但大大提高了汉字的交际职能和写字速度;到现代汉字的理据性则非常复杂,有的字有理据,有的有部分理据,有的则没有。汉字的理据是沟通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我们要尊重历史,立足现代,合理地分析、利用理据,从而更好地利用汉字进行学习与教学。  相似文献   

5.
汉字的认读和书写是外国留学生普遍面临的难题。本文选取《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中的"木"部字进行分析,根据汉字意符、声符和记号三种字符的组合,将简化字的构字方式分为六类。通过统计分析,定量计算《大纲》中"木"部汉字的理据度,得出了"木"部字的理据度仅为53.3%这一结论。有理据的汉字宜单独设课教学;半音符半记号字宜采用以声带形的方式进行教学;独体表意字宜采用图示教学法;形声字及半意符半记号字宜按语义分类教学;无理据的记号字应随文识记。  相似文献   

6.
作为汉语的载体,汉字也像西方字母一样,是一套具有形音义的符号系统。然而,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其理据性。"六书"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音义形之间有很强的理据性。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表意文字,具有很强的理据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汉字的形音义之间也发生了变化,导致汉字理据性丧失或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理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汉字理据性的特点为学生讲解汉字,使复杂难学的内容变得简单容易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语言要素教学,对外汉字教学受到汉字课程模式的制约."语文并进"是目前初级阶段对外汉字教学最可行的教学模式.汉字习得"认读先于书写",因此"语文并进"模式中汉字教学"后行",在语法、生词、课文教学完成之后再进入汉字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应根据学生实际汉字能力,遵循汉字结构、音义规律,从教材中提炼出笔画、笔顺、结构等汉字构形知识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8.
从现代汉字构形法入手,以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理论为理据。提出了现代汉字构形法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即从汉英文字构形法的共性开展教学:汉语文字的笔画与英语文字的字母对应教学,汉语文字的部件与英语文字的词根对应教学,汉语文字的整字与英语文字的单词对应教学。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减少英美学习者对汉字的陌生感,降低学习者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形声字教学是一大特色。由于形声字本身表音、表义的不确定性,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形声字对对外汉字教学既有促进作用,也起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应把形声字作为汉字教学的突破口,充分发挥优势,消除学习障碍。同时,结合前人对形声字的研究成果和留学生形声字学习过程中的偏误进行分析,提出形声字教学的一些具体措施,以引起对对外形声字教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字理"是汉字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简单地说就是构字的理据。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我们尽量利用汉字构形的理据,给学生讲清楚所教字的形与音、义之间的关系,就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汉字的构形原理,从而大量地消灭错别字,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研究从汉字学、心理学对汉字教学进行了研究,汉字输入法的研究则集中在其本身的设计和教学上。如何利用汉字输入法帮助留学生进行汉字学习,却很少有人问津。文章通过探索性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了纵横输入法与外国留学生汉字习得的关系:纵横汉字输入法可以帮助留学生学习汉字,在帮助留学生汉字识别和书写方面都具有优势;对于汉字圈与非汉字圈的留学生、不同形体特征的汉字材料、不同汉语等级的留学生等,纵横汉字输入法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实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以形表义具有内在的理据性,字与字之间在构形上又是有联系的。分析构成汉字的笔画、部件、组合规律,归纳其系统性和层次性,在适合的教学阶段加以展示,有助于对外汉字教学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3.
作为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自古以来汉字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鉴于汉字的美学功能,文章将汉字的字音美、汉字的字形美、以及汉字的字意美运用到外国留学生中汉字教学中,以此提高外国留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培养外国留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目标,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推动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  相似文献   

14.
研究学习策略改进汉字教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从考察外国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入手,提出了改进汉字教学方法、提高汉字教学效率的设想,主要思路有:重视汉字语素义的教学,优先考虑声旁系联,突出形、音、义关联、规律归纳和汉字应用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字研究的历史并不长,"现代汉字"这个术语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我们这里定义的现代汉字是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用字。近年来对于现代汉字的研究逐步深入,涉及方方面面。但对于现代汉字的类型研究似乎比较少见,本文结合现代汉字的教学实践,对现代汉字的类型提出拙见来探讨这个问题。现代汉字是经过规范化和整理的汉字,对它的研究应着重于现状。所以现代汉字的分类研究就要分别从字形、字音、字义、字频四个方面入手考察。  相似文献   

16.
汉字的形义关系是由汉字的表义性质决定的。汉字采用的是记录语义的方式,造字之初,根据语义来构造字形,形义关系完全一致。但汉字本身及其所记录的汉语语词的发展变化,使汉字的形义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影响了对汉字性质的认识,影响了对汉字与汉语关系的解释。本文从造字时代的汉字构形、汉字应用中的特殊现象、字形与语义的变化三个方面阐述汉字的形义关系及其演变,以探讨汉字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预科教学中,汉语强化教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汉语强化教学中,汉字是亟待突破的一个难题,尤其是针对非汉文化圈国家的留学生,如何帮助这部分学生高效习得汉字对于汉语预科教学具有突破性的意义。针对非汉文化圈国家的留学生所面临的汉字学习难问题,本文将根据已有的教学理论和探索实践,提出几点针对汉字教学模式的改革,帮助留学生尽快度过汉字学习的困难阶段,从而将汉字的学习转化成一种自然的习得。  相似文献   

18.
文字历来被认为是依附于语言的。本文试图从文字对语言的反作用上分析汉字对汉语特点的影响,认为汉字对汉语的词汇、语法、修辞、语音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汉字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它忠实地记录了汉语,还在于它对汉语发展的影响和规约作用。它适合了汉语的表意性,又加强了汉语的表意性;记录了汉语的无形态。  相似文献   

19.
汉字是汉语语法学的最小单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先从两个方面论证汉字是汉语语法的最小单位:一、汉字(基本上)等同于汉语语素;二、研究清楚了汉语词组里汉字与汉字的结构关系,也就基本上搞清了汉语的所有语法关系。并且通过汉语中对外教学的实例,进一步论证了汉字在汉语语法学里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汉字的系统性与汉字认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有其自身的系统性。探求汉字的系统性,并力所能及地对其加以利用,在汉字认知上具有显而易见的意义。汉字的偏旁不但具有构形的功能,而且具有表示音义的功能,因而合体汉字偏旁之间不仅有外部结构关系,也有内部结构关系。汉字的系统性体现在形、音、义3个方面,汉字的字形系统因外在的形体联系而形成,汉字的读音系统因内在的读音联系而形成,汉字的意义系统因内在的意义联系而形成。汉字虽然繁难,但认知得法也可以化难为易,至少可以减轻难度,提高效率。所谓得法,就是了解汉字内在的系统性,然后循着汉字的系统性去进行认知。为了减轻汉字认知的难度,提高汉字认知的效率,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其一,以必要的汉字的理论知识为指导,提高学习者汉字认知能力;其二,以偏旁为纲,把一个个汉字放到整个系统中去学习,力求取得纲举目张的效果;其三,通过结构分析和字族字系联来培养汉字系统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