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文学名著的重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实例比较<奥赛罗>四个重译本中译语文化的介入,探讨了重译作品中四个译家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思想以及文学名著重译的翻译倾向,走上一条靠近原著源语文化即侧重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该书以清新恬淡、幽默诙谐的风格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社会和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该书的中译本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存的两个中译本从语言风格、意义表达上与原作存在明显差距,缺少原作的风格和韵味。本文通过对两中译本进行描述性对比研究,探讨了影响译者翻译的历史文化社会因素,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该有更高质量的译本出现,重译林语堂是深入研究林语堂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张屏 《海外英语》2012,(2):259-261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最有影响力的英文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林语堂以精美的英文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了世界。该文试图从地域方言、时间方言及社会方言三方面入手对张振玉译本和郁飞译本进行研究,探讨两位翻译工作者是如何还原原著的语言风格、实现文化的落叶归根的。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结论:文学翻译需要经过分析、传递、重构等过程来实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作者的写作目的、背景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地域、社会环境、人物语言等特征以再现原著所蕴含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4.
张蕾 《学周刊C版》2014,(10):212-213
对翻译标准独到的见解以及精妙绝伦的翻译作品共同造就了林语堂的伟大。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三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有时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标准,而是改编、翻译和再创作的结合体。本文将以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为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论语》过程中是如何彰显自身的译者主体性的。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是与原著的背道而驰,还是对儒家思想更好的诠释?本文将从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结合林语堂翻译标准,对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出现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即主要以源语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通过分析林语堂译著《浮生六记》中林语堂先生对各种文化的处理,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7,(53):93-94
林语堂和辜鸿铭同以英文著述和汉语文化典籍翻译著称。本文以归化和异化理论在语篇和遣词两个层面分析林语堂与辜鸿铭英文著述及英译作品中中国文化负载语汇的处理方式。两相比较,林氏作品的更倾向语篇归化-词语异化,而辜氏作品则更倾向语篇-词语归化。他们在译作上对中国文化负载语汇的处理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对目前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涉及的中国文化负载语汇的英译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曦 《文教资料》2011,(24):38-39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翻译家,向西方翻译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化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他采取了多种翻译方法,成功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本文对目的论的主要原则策略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对林语堂的英文作品翻译策略进行分析,结合其翻译目的,探讨林语堂翻译中体现的目的论原则。  相似文献   

8.
杨希 《文教资料》2014,(6):182-184
文学作品是很有价值的语言文化材料,阿文原著和中文译著对于阿拉伯语的基础教学非常重要。中文译著在大一初学阶段的应用。对刚接触阿语的学生了解阿拉伯国家的文化、历史和文化非常有帮助。阿语原著的应用可以从大二开始,对应大一所学的中文译著,更有助于学生对阿语的掌握,尤其有助于掌握阿语特色词汇的翻译,提高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是学贯东西并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功底与英文造诣极高。由于根深蒂固的东方文化情结,他致力于用英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同时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翻译成生动的语言为西方世界所乐于接受;他的《论翻译》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其独到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视角解读该译作,认为该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高度吻合,译入语读者获得了与原语读者相同的美感体验享受。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英译之<浮生六记>是体现其作为文学文化及语言大师的最见功力之译作.其中,林译本对原著"笑"的翻译处理,体现了性别韵味、简约意味和文化意蕴,很好地保留了原书的风韵,展现了林语堂高超的翻译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方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阐释学滥觞于德、法两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欧美各国迅速传播。阐释学与翻译的联系主要在于如何理解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纯语言差异之外的文化和思维差异,如何比较恰当地理解源语、表达目的语。本文主要从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视域融合三个角度来阐述名著重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指出名著正是在不断地重译中才展现了其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间性强调不同文化的共存及自由平等的交流,是当前全球文化多元发展态势的必然走向。林语堂主要通过翻译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在他的翻译中,文化间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以古典诗歌的翻译为杠杆,探讨林语堂的文化间性观在其翻译中的应用,对于研究翻译的走向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文在概述公示语翻译原则的基础上,依据翻译适应选择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将公示语翻译原则厘定为语言传意性、文化共生性和交际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观,译者的翻译行为是一系列动态的选择过程,译者的任务是顺应目标语读者的时间、语境和语言的结构特征,从而让其译作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林语堂有选择地编译了中国经典作品《论语》,其翻译行为顺应了当时目的语读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及语言特征,成功地实现了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语言随其功能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语言,即语言要适合社会场合———“语域”。译者在翻译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时要做到忠实原著,就必须既把握原著的语言,又把握其语域,这样才能译出得体的译作。  相似文献   

16.
闽籍翻译家林纾、林语堂分别以文化及文明的“引入者”和“输出者”两种不同的角色,致力于他们所处年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民族危难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林纾的翻译救国思想动机,旅居国外的林语堂精通中西文化,形成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和古老智慧的译创思想。由于翻译思想迥异,他们在文化输入与输出、醒民救亡与性灵闲适选题、归化意译与异化美译策略方面存在差异,但林译小说和林语堂译创的英文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内容不但与目的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而且满足目标读者的期待,因而在译入语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目的语社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奇》是林语堂根据中国古典小说编译而成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他从《太平广记》、《清尊录》、《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等古本中选择了20篇有代表性的小说,通过改编、删节、增译等方法将原文本重新改造。林语堂的翻译素以忠实、通顺及和美称誉,但通观《中国传奇》,这一译本较引人注意的恰恰是与原本的“偏离”———误读、伪译比比皆是。实质上造成这种偏离的重要原因当是林语堂把这种编译作为演绎自己思想的重要途径,译作与其思想体系一脉相连。从《中国传奇》里情节、人物形象、众多人物命运的变化中,我们能窥探到语堂先生通过对原小说进行误读、改编、伪译,所表达出的文化追求及审美理想。毋庸讳言,我们在赞誉林氏传播中国文化策略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没有必要回避其编译作品中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远大前程》的中国文学翻译历史已有55年,并以经典文学、儿童文学和戏剧剧本的形式被译介。本文遵循皮姆的翻译史研究方法,通过探究《远大前程》的重译现象的动因,并将重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主要是历史时代因素作用的结果,在上升期的发展主要是文化复兴的推动,平稳期的发展主要是经济意识与文学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重译发展的进程与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的复兴、经济意识与文化意识的共同作用等多重动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再为经典的译著也需要重译,因为重译可以对原著的理解和阐释逐步加深,对原作风格神韵的把握更趋合理,使译文语言更符合当代读者的审美期待。本文拟从翻译美学的视角,针对在翻译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对于审美客体的"审美模糊集"传译失当之处进行观照,来考量重译的必要性,同时反思翻译教学中翻译教学组织者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重要理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译者从译前准备到翻译活动结束一直受到源语以及译语文化规范的制约.文章从预规范、元规范以及操作规范三个方面针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文本选择、文化取向以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提出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受其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