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争取国际受众的认同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要环节。从概念看,自我维度的认同是人在道德视界中的自我确认;互动维度的认同是个人主体对他人他物产生的认可和归属感。根据这两种不同定义,认同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道德视界中自我确认的形而上的自我认同研究;另一类是在现实世界中制造合意的形而下的社会认同研究。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多视角的认同研究为国际受众认同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源与学术参照。未来认同研究将转向跨学科和跨文化发展,运用大数据、智能技术精化受众调查和实验,以理论研究引领传播实践,让国际受众认同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成为“同路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规律、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性的总结,这有助于我们对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期待转化为有的放矢的行动。本文认为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闻与传播心理的研究内容、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从单一向多元辐射;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的教学、科研逐步走向正轨;新闻与传播心理的研究正从前科学向科学性过渡。  相似文献   

3.
美国东部时间3月7日,著名传播学者卡茨先生(Elihu Katz)正式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嫩伯格学院退休,安嫩伯格学院为此举办了隆重的退休典礼。本文即卡茨先生在典礼上的发言稿译文~1。现年88岁的卡茨是美籍以色列社会学家,他自己更愿意称呼自己为"制度社会学家",却一直致力于传播学的研究,并为传播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研究主要涉及大众媒介的功能与效果、创新与扩散、舆论的动力机制等。他先后任职于芝加哥大学、南加州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和耶路撒冷大学,标题中的"通勤"即经常往返于多地,也寓指他在研究主题上的变化。他的学术成就享誉世界,大部分研究是与其他研究者合作的,其中包括与传播学奠基者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合著的《人际影响》、与莱比锡合著的《意义的输出》、与戴扬合著的《媒介事件》等书,演讲中的"合著"即这个意思。在这次退休演讲中,卡茨总结了其学术生涯的经历、发展与成就。他用两条纵向和一条横向主线将其主要的经历和研究串起来,这两条纵线,一条是"结构"线索,尤其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组织的结构;另一条则是"文化"或更确切地说是"功能"线索,即媒介内容的使用与满足。横向主线则是他接受以色列政府邀请,负责开办全国电视广播服务的实践经历及此后对电视媒介及其效果的研究。在演讲中,卡茨也解释了"通勤"与"合著"如何帮他做到同时处于一个以上的地方的。  相似文献   

4.
谣言的心理学研究探究个人心理等因素在谣言滋生和传播中的影响,谣言的社会学研究强调团体规范、认同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对谣言传播的影响.两者对谣言传播的个体交互性重视不够,网络谣言传播提供了克服这一缺陷的新途径,但是网络传播存在着网民结构不均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闻通讯》2011,(9):64-64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E·M·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涉及众多人物与机构以及若干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以此表明,传播研究如何富有意义地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作者为此追溯了构成人类传播学的整整一个世纪的事件。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2019年的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呼应着新时代的召唤,朝着兼具全球视野和本土特色的方向迈进。传播史研究不仅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更审时度势地考察新近国际、国内因素带来的各种变化,尝试为中国的国际传播走向把脉。理论研究一方面扎根中国田野,阐释和发展中国本土的国际传播思想;另一方面继续积极引介国外及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并与本土国际传播实践相结合。2019年,业界在两大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回应世界范围内技术革新的变局,朝向深度融合的新型对外传播媒体的建设初见成效;二是自说自话的"演讲式"传播方式出现根本性改变,建立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互联互通基础上的"对话式"传播效果凸显。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界似乎对传播研究特别是传媒研究失去了兴趣",社会学门出身的美国传播学人卡茨(E.Katz)曾在《社会学为何抛弃传播》一文中慨叹传媒研究在197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学界的境遇。但检视这段时期《美国社会学评论》(ASR)和《美国社会学杂志》(AJS)这两种美国社会学权威期刊中涉及传媒的论文后可发现,被美国主流社会学界抛弃的传媒研究仅限于那些"向传媒自身提问"的传媒研究而已。这段时期美国主流社会学界的视线并未远离传媒,不过多数时候传媒只是他们解剖社会运动、追踪社会问题和舆论风向的材料来源之一。"向传媒自身提问"的传媒研究在1970年代初期的这两本期刊上曾昙花一现,之后便渐渐绝迹。这既与美国主流社会学界更重视家庭等恒久话题等研究旨趣有关,更与从社会学视角切入的传媒研究难以深挖田野材料、成本高昂等现实困难有关。  相似文献   

8.
新闻心理学与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几乎是与新闻学、传播学的诞生同时期的,但形成学科的年代却因社会条件的制约而有所不同。下面对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作一个简要的回顾与展望。对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的简要回顾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新闻心理学的萌芽阶段早在1918年,中国新闻学的祖师徐宝璜先生在其专著《新闻学大意》①第四章“新闻之精彩”中论述到:“推定最近事实是否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标准,曰新闻之精彩。新闻之精彩者,乃足引起多数人注意某事实之物也。”“新闻学常与心理学发生至深之关系。新闻之…  相似文献   

9.
左康华 《东南传播》2011,(3):103-105
儒学是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时间跨度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学术思想派别.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儒学的成功可视为传播上的成功."学在王官"的背景下,孔子以私学作为承载其传播意图的实现途径,结合了言传身教以及编辑典籍这两种传播方式,切合了当时的传播现实,取得了最佳的传播效果.私学不但使儒学成为了当时社会知识阶层共同的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10.
互动,顾名思义,指的是两个物体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从两个构成的字来说,从社会学角度归纳起来,“互动”就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而日常中的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等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行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何可  林宇阳  张毅  蔡爽 《传媒观察》2023,(3):97-104
当前,国际传播正处于从过去基于大众媒体的自上而下范式,向以全球一体化互联网为基础、自下而上全局性范式转变的关键时刻。无论是从世界格局演变、传播业态发展,还是中国国际传播实践来看,我们都迎来了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时机。回顾2022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迎来井喷式增长。围绕国际传播基础理论创新、国际传播范式转变、话语权与国家形象研究、媒介渠道延展策略以及国际传播海外研究等议题,形成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对2011年度,关于传播效果研究的综述。传播效果研究是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在2011年,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成果颇丰。笔者认为,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综述可以分两个角度来梳理,一是影响传播效果的角度,包括对新媒体的传播效果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传播效果的研究、不同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之间关系研究以及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的研究;二是受传播效果影响的角度,包括营销与传播效果的跨学科研究,传播效果与形象建构研究这两个角度。  相似文献   

13.
严怡宁 《新闻知识》2006,(11):29-31
随着研究视野的开阔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扩大,近年来国际新闻传播研究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科新兴的研究领域。那么目前该研究领域呈现何种态势和特点?本文以2005年CSSCI收录的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新闻界》以及《新闻记者》的全年论文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这一研究领域的状况。一、西方发达国家仍是主要研究对象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新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领先和影响,目前的国际新闻传播研究较多集中于对西方国家新闻传播活动的梳理分析以及借鉴。主要话题有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现象学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引入促使了发展传播学向以参与式传播为中心的多元范式转型。随着资助主体及其关注重心的改变,发展传播学的研究焦点逐渐从个体变革转向社会变革,从信息扩散转向公民参与,从国家、国际转到社区,权力问题突显并日益中心化,发展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呈现出多元策略聚合的态势。在此背景下,行动研究应成为当下中国发展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取向。  相似文献   

15.
刘敬 《东南传播》2021,(8):127-130
结合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中对仪式的有关研究,借鉴维克多·特纳提出的"类阈限"理论提炼出了微信类仪式传播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微信空间中类仪式传播的分类和特点、功能与属性.根据微信用户对互动仪式参与意愿的高低和参与仪式后造成的影响是建设性还是破坏性两个变量区分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类仪式,最后提炼了微信类仪式传播的四种基本功能并指出了其功能的同一性即仪式的凝聚功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回顾传播研究本土化问题发展史、提问方式和本土化标准,本文试图将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话语中的学术问题从政治问题中剥离开,在学术层面上勾勒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背后的两对张力(应用与理论的张力、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张力),并进一步提出进行本土化研究的四个行动路径.本文认为,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概念不应是单数而是复数,不应简单追求一个统一标准,而应提倡多个标准的竞争与对话.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取向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对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自主性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认为,包括新闻传播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自主性要求学者通过独立和反思性的研究,定义自身角色,承担道德和政治义务,以提出真问题、提供理解洞见的方式生产并推动学科的知识积累,并以此建构起与其他实践领域的合理关系.论文从问题意识的角度指出,自丰性研究要求新闻传播学者对自身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以及渗透在研究对象、知识工具和学科建制背后的各种价值,做彻底的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何芳明 《新闻战线》2022,(11):86-88
提升国际传播力是讲好中国故事、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内陆城市可积极借力海外社交媒体,拓展国际传播渠道,通过聚焦城域特色、借用他者讲述、强化互动分享等具体实践,探索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国际传播效果的路径,努力扩大国际朋友圈。  相似文献   

19.
雷蒙·威廉斯作为英国文化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在传播领域同样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威廉斯传播思想的主要特色,即对经验主义传播模式的借鉴和超越、文化研究和社会研究的基础作用以及文学批评的根基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文章指出,威廉斯早期的文学研究、文化研究和社会研究对传播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而使他的传播理论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传播研究》1974年创刊于美国,是国际传播学界公认的实证性的SSCI期刊。文章选取了五个分析视角对其刊载的10年论文进行系统研究后得知:传播研究总体呈现多元化、多极化、规范化的趋势;美国仍是实证研究的重镇,但其他国家论文量也呈增加趋势;世界传播研究的主力军都在大学,但作者地域分布不平衡;作者合著不再局限于师生和同事,正在向跨校、跨国方向延伸;传播效果与受众研究占较大比重,但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健康传播、政治传播和家庭传播研究也占相当分量;传播理论的创新已经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甚至有一半论文没有涉及和运用理论;过分沉溺于现象分析和数据解读的传播研究,有可能陷入见物不见人、见树不见林的困境。《传播研究》期刊所呈现的真实镜像,很值得中国传播学界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