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这里讲的儒家主要是指先秦儒家。先秦诸子在“以其道易天下”的同时,差不多都有一套改造人、培养人的理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人生理想(理想人格)就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圣人成为统治者,就能施行王道,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内圣之学(也可称之为“成人”之学,或关于理想人格的学  相似文献   

2.
郭店楚筒《唐虞之道》中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筒是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的儒家学的观点。这些作的作距孔子不远。是最接近孔子的学的述。其中《唐虞之道》对禅让制有详细的论述。而其论述。与孔子至为一致。在原始儒家看来,尧、舜的最精华、最核心的问题是禅让。而不是传子。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在于尧舜把利天下看作是第一位的。而不自利用。把利天下看作第一位才能正世。所以。原始儒家认为在政治制度上实行禅让。才是实现圣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大同”终极理想的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3.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懦。他和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对孔子的思想都作了重大的发展。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孔子的继承者,因而中国古代素有“孔孟之道”的称谓。苟子的学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他虽属儒家,但“儒而不纯”,是一个集百家之大成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懦家的…  相似文献   

4.
一、课文悟读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可文章却写得…  相似文献   

5.
孟轲之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的门人 ,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权威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 ,在战国各派纷争中独树一帜。战国时期 ,数雄并起 ,各诸候国都在寻求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发展 ,以求独霸中原 ,与此同时 ,“士”人代表各自的阶层、立场 ,对政治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或著书立说 ,或周游列国 ,寻求诸侯国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曾游梁 ,说惠王 ,不能用 ,乃见齐宣王 ,宣王尊之 ,但终不见用 ,归而著书立说 ,述孔子之意。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 ,是孔子学说的发展。他主张“王道” ,行“仁政…  相似文献   

6.
喜欢孟子的人都津津乐道于孟子的论辩艺术。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诸侯王推崇的是富国强兵之术,讲“仁政”的儒家学说试图大行天下,无异于缘木求鱼。但孟子的学说在当时之所以还能成为一门显要的学问,与其说是因为儒家学说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与贼     
《少年读者》2009,(1):7-7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  相似文献   

8.
孟子     
【作者】《孟子》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由孟轲及其学生记述。孟轲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相似文献   

9.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孟子》是继《论语》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它是孟子停止政治活动之后,和他的学生公孙丑、万章等人追忆议论时事政治的笔录。全书共七篇,内容主要是记述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孟子生活在阶级矛盾急剧转变的战国时代,列国诸侯正在变法图强,合纵连衡,争地争城,杀人盈野,生灵涂炭。孟子继承发扬孔子的社会政治观,“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乃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赵岐《孟子题辞》)。他积极宣扬仁政、王道,提倡爱民、勤民,主张减轻民负,呼吁恢复井田;他排斥杨朱的“为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而后孟子又一次推进了儒家学说的发展,孟子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性善论"。他这一理论观点成为了儒家学派发展的一个思想基础。通过阅读《孟子》这一书,本文将从孟子主张的性善论角度来论述人性本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2.
郭强 《文教资料》2013,(24):64-65
儒家思想在古代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儒家的继承者,孟子则积极深化并推动了孔子学说的发展,且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与延伸,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孔子地位,同时也使儒家学派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至圣孔子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自汉以来,他的学说成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亚圣孟子孔子学说的正宗继承者。《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14.
孔子、孟子同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后世也将孔孟并称,然而考察《论语》和《孟子》,我们却发现孔孟有很多不同之处:孔子将政治理想摆在自己人生价值的首位,而孟子则有更多的人生追求;孔子无法忘怀于政治,孟子则寄情于“大丈夫”人格;孔子谨小慎微,孟子则狂放豁达;孔子因理想与现实的不和谐而矛盾,孟子则执着于人格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儒家与墨家同为先秦显学。《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显学》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  相似文献   

16.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7.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8.
儒家创始人孔子服膺文、武、周公等前圣对礼乐社会的构建,以西周礼乐文明为基础创建了儒家学派。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又因为服膺孔子及其思想,于是进一步继承发展儒家学说。通过对法律和军事等刚性思想因素在先秦儒家学说中的变化可以看出,孔、孟、荀创立和发展儒家学说的过程就是一个彰显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重要性的过程。没有自信,就不可能继承;没有继承,就难以创新;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继承是一种思想学说存续的前提,结合时代需求进行的创新则为思想学说发展所必须。  相似文献   

19.
杨朱学说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之说,从先秦开始被扭曲,或被人指责为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或将之与道家学说联系起来.本文通过分析先秦典籍和<列子·杨朱篇>的有关记载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杨朱学说"为我"的宗旨是一种社会理想--为人、为天下,天下大治.但这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在当时不可能实现,并分析了其消亡及被扭曲了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以肯定《礼记·礼运》中论大同的一段话确实是孔子本人的言论。将“大同”思想与那些可以确证是孔子言论的内容如《论语》等比较,可以看出,它不可能是孔子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之说,打着孔子的招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它应该是儒家弟子将墨家思想引入儒家学说的产物,其产生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孟子生活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