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婆婆走了,住进医院仅两个多小时。她走得很安静,额角的皱纹舒展开来,留给亲人和朋友的是一张安详平和的脸。一直紧闭的嘴微微张开了,俯首贴近她,也许你还会听到一句从她心里呕出的温情的话,伴着她眼角那最后一滴无声的泪……很长一段时间,电话里传来的总是勉强抑制得住和抑制不住的哭声,戈扬阿姨一声:“又走了一个”的失声痛哭使手拿听筒的我爱人泣不  相似文献   

2.
一宝珍来找我,我知道有事,没想到是这回事。她找一个当兵的对象,见一面就走了。然后那男的就给她写了一封信,表示同意相处下去。宝珍是我的小学同学,她长得很漂亮,也很能干,在农村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男方的母亲非常愿意,男的也就同意了。宝珍来是为了让我给她回信,她小学还没毕业,不会写信。  相似文献   

3.
一宝珍来找我,我知道有事,没想到是这回事.她找一个当兵的对象,见一面就走了.然后那男的就给她写了一封信,表示同意相处下去.宝珍是我的小学同学,她长得很漂亮,也很能干,在农村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男方的母亲非常愿意,男的也就同意了.宝珍来是为了让我给她回信,她小学还没毕业,不会写信.  相似文献   

4.
京报四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新闻记者》2001,(7):25-27
一、《北京青年报》怎么了 ?我的一个朋友过去是铁杆的《北京青年报》读者 ,但是 ,去年开始 ,她不订北京青年报了 ,主要原因是广告太多。有趣的是 ,广告多反而提高了她的阅读速度 ,过去薄报时代 ,她需要花挺多时间看报 ,而现在进入了厚报时代 ,她倒是可以跳读了 ,理由很简单 ,她不看这些广告。这个朋友同时也是《环球时报》的忠实购买者 ,但是 ,最近她也不买了 ,理由类似 ,就是《环球时报》改版后 ,广告多了 ,内容少了。我注意到 ,她是一个网络迷 ,所以也许网络是她抛弃报纸的一个原因。对比《北京青年报》和《环球时报》是很有意思的 ,《北…  相似文献   

5.
人狗情难言     
我住在郊外,周末时喜欢出去走走。上周发现了一个热闹场所,车来车往,人流不息,很是吓人。走近看了,发现这是个狗市,规模相当的大。天安门广场大吧?到这狗市走一圈,你会发现这里不比广场小多少。在狗市有幸第一次见到了数目如此众多的狗。据说不少城里的明星也经常开着车前来选狗。用不了多久,这里的狗市就会名满四方了。  相似文献   

6.
赵婕  辛渺 《出版参考》2005,(4):39-39
一周之内,路子找理由大老远和我连续见了三次面。每次见面,她都穿了漂亮的新衣服,我忍不住称赞她。每次她都很兴奋地问:“真的吗?真的很漂亮吗?”最后,她告诉我,这三套衣服,是她和他最近三次见面时候穿的。我也非常高兴,很喜欢她这样子呈现在她所爱的人面前。我也是这样,和自己喜欢的人见面的次数有限,所以,我每次见他所穿的衣服一定记得穿给路子看看。这是我们之间特殊的分享方式,除了述说那些细节,还要彼此帮忙留存一些印象。路子对我说:“你知道吗,  相似文献   

7.
朗朗还小,我做不到用严厉的语言去劝服她。在采访中,我常有这样的困惑:本来想对倾诉者说点什么,可惜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其实我也懂,人在成长当中,总是会走一点弯路的。只是,我不愿意她们为此付出太沉重的代价。在2006年的最后一天,朗朗到报社来找我,希望我能给她一些好的建议。这之前,我们有过很多次通话。她的  相似文献   

8.
1985年8月30日,有个同志告诉我,他一个邻居叫寇贞娟,年轻时收养了两个孤儿,如今都已长大成才了,一个是研究生,一个是工程师,事迹很感人,就是没人去写。我一听就坐不住了,问明地址,就去找寇贞娟。门开了,接待我的是一位表情冷淡的妇女。这就是寇贞娟。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没点人情味”。她得知我来意后,说什么也不让采访,并告诉我,前年河南日报一位记者来采访都被她给打发走了。听后,我心里很矛盾,又想走,又不愿失去这次采访的机会。就在我为难之时,她收养的两个儿子和  相似文献   

9.
艾丰 《青年记者》2000,(5):23-24
粗略地翻阅了这本书,又简单地了解了作者的经历,我心中油然生出一种赞赏之感。的确,这是一位相当优秀的新闻界年轻同行。也许,我应该先转抄几段作者的自述:“儿时,我就梦想当一名女记者。那时我住在南方一个省城的军营里,那里有住阿姨是记者,很令人瞩目,大人们对她非常敬重,因为她写了很多斥恶扬善的文章,还为许多  相似文献   

10.
蓉儿 《湖北档案》2006,(8):31-31
近几日,我的心绪烦乱极了.看着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的心痛如刀绞. 父亲去世已半年了,和父亲相伴近30年的母亲从此再没有露过一丝笑容.她下班后总爱独自呆在卧室里.我很爱父亲,也深知父母在这风风雨雨中的相濡以沫、恩恩爱爱,因此在父亲去世的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绕过有关父亲的话题,惟恐自己不经意碰破母亲心灵的伤口.但是沉默也不是办法,"这样下去,她挺不了多久的!"大姨和小姑常常焦急地提醒我.  相似文献   

11.
关于《环球绿色行》这部书的内容,我想用不着说什么,因为有些朋友已经读了,有些朋友以后也有机会读这部书。现在我想说说这本书有什么特点,和别的书有什么不同。说三点: 首先,有人同我这本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我说是“走”出来的。从1980年我调到北京自然博物馆创办《大自然》杂志开始,到去年带领大学生绿色营去西藏,我整整走了十八年。我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学问家,但我有自己的特点。可能是从记者生涯到科普作家,我强调调查研究,强调第一手资料,强调亲身体验。在西双版纳采访野象,我一定要看到野象;在梵净山采访黔金丝猴,我一定要看到黔金丝猴;在神农架采访药用植物,我一定要药农带我采到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金钗石斛。看到它们是很短、也许只是瞬间的事情,但达到目的却是  相似文献   

12.
一周之内,路子找理由大老远和我连续见了三次面.每次见面,她都穿了漂亮的新衣服,我忍不住称赞她.每次她都很兴奋地问:"真的吗?真的很漂亮吗?"最后,她告诉我,这三套衣服,是她和他最近三次见面时候穿的.我也非常高兴,很喜欢她这样子呈现在她所爱的人面前.  相似文献   

13.
旧宫大火过后一个月,当时我正在《工人日报》实习,农民工周刊的编辑老师问我敢不敢去旧宫看看,调查一下那里农民工的情况.尽管之前也做过采访报道,然而做调查性报道还是我学习新闻以来第一次.也许是出于对调查性报道的好奇,也许是老师激将起了作用.我说,"怎么不敢?虽然我是女生,但还是很勇敢的.不就去趟郊区么,走!"去之前,我还特地乔装打扮一番,扮作进城务工人员.  相似文献   

14.
威武的面具     
看美剧《傲骨贤妻》,没看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初级律师Alicia永远板着一张“扑克牌脸”,调查员Kalinda的面孔像戴着一副铁面具。也许因为这是一部职场剧?  相似文献   

15.
姥姥的蚊帐     
1962年,我妈第一次走出小乡村,背着被褥卷,也许还拎了一土布袋热红薯,搭汽车,转火车,再汽车,从河南出发,去武汉上大学。半个月之后,她写信给她的妈、我的姥姥:"同学们都有蚊帐,我没有。"姥姥回信:"蚊帐是什么?"我妈详详细细写给她:"一种很稀很稀  相似文献   

16.
过去,我以为人物新闻一定是新闻人物所创造,而新闻人物必定是名人,或起码得有件惊天动地的事迹.可在近期的采访实践中,有点意外的发现,很值得琢磨。今年开春的一天,我在刘庄采访,碰见好多外村的人来刘庄奶粉厂交奶.其中有个中年人带的奶没验上,我问他倒底咋不合格。他说:“这姑娘眼里不下沙,她说不合格,比仪器还准哩,(?)头.”说着,不好意思地骑上车子走了. 我似乎觉察到这里有一种不寻常的“新闻征兆”.于是就找来收奶员  相似文献   

17.
应天常 《现代传播》2001,(2):130-132
巴金先生在他的《真话集》里说到一件令他心酸的事情:他的小孙女打碎了一件物品,大人要她认错,孩子流着泪说:“我……通过这件事……深刻地认识到……”巴金先生说,听一个小学生也这么样说话感到“很难过、很悲凉”。 他也许想到,打上阶级斗争印记的陈词滥调竟可以传宗接代。 在中国,语言一直被看作是整合全民思想和行动的手段──赋予特定内涵的语汇概念成为亿万人的“思维工具”,这就比较容易将不同的思维纳入同一条思想轨道,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很高明的。但是这也是利弊互见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文件语言、…  相似文献   

18.
徐斌 《新闻实践》2006,(1):F0003-F0003
这篇小文见刊之时,正是家家户户团聚,忙着累着喜着乐着准备过年的时候。但是,照片中这位哭泣的小女孩也许就没那么幸福,她是一名江西的“留守”儿童,她的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因为不舍得买一张车票,她父母很可能又选择不回家过年。  相似文献   

19.
忠告抄袭者     
我母亲曾经同情过街上被打的小偷,直到最近她的钱被几个小偷合伙偷去了,她才开始恨起小偷来。有趣的是,我对文抄公的看法似乎也走了这么一条曲线。过去,我也曾经有点同情文章抄袭者,因为一个人没有思想,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已经是够苦闷的一件事了,何况他们还要偷偷摸摸,秘不示人,抄抄写写,也不容易。现在知道抄袭者们已经“现代化”了,有了复印机和电脑,报上说有些人还赖此发了点财。但是抄我的文章大约是发不了什么财,因为我目前写的大多是学术文章,它们对临阵磨论的评职称者也许还有些用处。最近,在不经意间,我看见东北…  相似文献   

20.
刘翔不跑了,你失望吗?我的女友MAY一定很失望。很久之前,她就兴高采烈,在MSN上问我Athletics Final是啥意思?确认是“田径决赛”之后又问我:是不是刘翔那一场?我两眼一摸黑地说:应该是吧……国家体育场就是鸟巢吗?这个我很有把握,答:是的。她把方方面面都问清楚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