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们知道,“字”的基本含义是指文字、名字(表字)等概念,本来与婚嫁之类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它们之间却偏偏扯上了关系,“字”被用来表示许嫁(有时也表示出嫁)之意,如人们常说的“待字闺中”、“妙龄待字”等。那么,“字”为什么会被赋予许嫁之意呢?换言之,许嫁缘何也被称为“字”呢?这恐怕要从“字”的本义说起。  相似文献   

2.
释“师”     
吉霞 《寻根》2009,(2):88-89
师,甲骨文写作8、8,罗振玉、商承祚等学者将该字隶定为“师”字,这是无异议的。但是,造字者为何将“师”字写成这样?其解释五花八门,但终不能服人。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相似文献   

4.
天真如我     
随亦 《大理文化》2014,(4):28-32
一冬季阴天的食堂里仅开了两三盏灯显得有些黯淡,又适逢周日,刚过了午饭时间,食堂里一个学生都没有.窗口里打饭的服务员们也不见了踪影。食堂的四周被窗口包围着,在食堂中央均匀地分布着八个承重的柱子,柱子上面挂着宣传画.上面用黑色行书写成的“德”、“学”、“哲”、“思”等字,字下面配上几竖行的小注释。注释的旁边还画了水墨丹青,可见这是一个非常注重文化修养的学校。  相似文献   

5.
郑慧生 《寻根》2012,(5):4-7
商代甲骨文中有“我”字,写作督。此字从戈,戈像一支长矛;长戈上张挂着一面旗子,那就是“我”字。“我”字像长矛和旗子,标示着那是一个武装集团。远古时代的氏族单位都有武装,一个武装的氏族单位就是“我”。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荀子,也被人们称为“孙卿子”。这个“孙卿子”,既不是官名、爵位。也不是号、字,那么它究竟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汉宣帝的名字叫刘询,为了避皇帝的讳,当时人就把“荀”改成了与之谐音的“孙”,荀子自此之后也就称为“孙卿子”了。  相似文献   

7.
《易系辞》云:“易者象也”——卦象、爻象、物象,“象”是《周易》文本的第一元素。伏羲博取万象以画卦,圣人立象以尽意,学人披象以解义,“象”是通向“易旨”的唯一路径。其禽兽类物象——“虎”居第一:一卦辞、四爻辞、一传辞中,皆涉“虎象”,且蕴含有精深的“义理”。  相似文献   

8.
天道与自由:申述天道自由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劉軍寧 《中国文化》2006,6(1):49-62
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中國的思想傳統,那一定是“道”;如果用 兩個字來概括,那一定是“天道”。天道者,華夏傳統之大端也。  相似文献   

9.
吴安臣 《大理文化》2012,(10):38-42
那些死亡的景象像冬眠后突然苏醒的蛇倏然间就侵入了我的脑海。朋友莫名被害,更是让这毒蛇的液混进了我的脑海。想破脑袋也许你都无法明白:那翩跹的蝴蝶竟然是一个男儿的化身。死亡的“场”如此强大,影响着每一个与那些死亡相关的人,让他们在无尽的哀思中掉进梦魇。  相似文献   

10.
足疗的历史     
王海 《寻根》2008,(4):103-105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足”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足”字,《说文解字》解释说,“人之足也。在体下。从口止。”可见,“足”字是由“口”和“止”二字组成的会意字。清代学者段玉裁注释说:“口,犹人也。举口以包足已上者也。”对于“止”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口止为足。”原来,早在我们的祖先眼中,  相似文献   

11.
刘伟 《寻根》2008,(2):23-26
作为中国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天”的含义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提出了多种说法。但“天”字的最初内涵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的“若”字大致有十三四种词义,主要有选择、顺从、如此、好象等义。从《说文》:“若,择菜也”分析,“选择”是其初意。但在一些殷周金文及早期古文献里出现的“若”字,无论用上述哪一种词义解释,都很牵强。如果我们观察甲骨文、金文中的“若”字,此种解释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对早期汉语中的“若”字初意作一探索,恳请指正。一、“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汉字不仅是古代语言的形象化,具有同时性、同质性,而且它的文字体系是把创立文字以前的传承原封不动的集约在字形中。有时神话式的传说也被原封不动的字形化,如早骨文中般始祖王亥便是以鸟形神话的形式来表示的。“若”字在甲骨文作“(?)”形,似一长发者跪在地上,仰望上天,双手举起,作祈求状。会文增口伦“(?)”形。品字在甲骨文、金文作“(?)”形,日本学者白川静认为“(?)”即载书的器具,代表祷词或祈祷文,这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文字。商周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信仰的最高神是上帝。上帝又有帝、天、皇天、吴天等种种称呼,上帝是主宰天国和人间的至高无上的宇宙大神,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水旱丰  相似文献   

13.
吴正格 《寻根》2012,(2):54-56
“粥”的本字是“鬻”。字中的“鬲”,为最原始的煮粥器,是猿类进化为人类的物象标志。“粥”置“鬲”上,兹证是野蛮到文明的食象标志。人以口喝粥,“人”加“口”就成了“史”。因而,这一碗粥里就装得下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4.
舒芜 《中国文化》2009,(1):87-89
重看邵燕祥先生文集《捕捉那蝴蝶》,中有《说“没意思”》一篇,这个题目就使我一惊:“没意思”三个字,不是亡友荒芜最后岁月里经常挂在口头,好象一个大黑洞,否定了一切的吗?  相似文献   

15.
耿莹 《世界文化》2006,(1):41-41
在非洲尼日尔有一棵国人视为珍宝的“神树”,它是全世界惟一一棵在比例为1:1000000地图上标出的树,因其生长在尼日尔阿加德兹省寸草不生的特内雷地区,因而得名“特内雷之树”。“特内雷之树”历经风暴的侵袭,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傲然挺立了一百八十多年,为了吸取养料和水分,它的  相似文献   

16.
邢晋 《世界文化》2011,(10):55-56,73
当今社会,我们总是会在画家的头衔前面加上“职业”两个字。也正如称号一样,现在的大部分画家就是以绘画为职业的,而业余画家很少能跻身艺术家之列。其实中国自宋朝之后,由于受到文人画思想的影响,大多名垂画史的画家几乎都是官员、名流,“非职业的”,在他们眼里职业画家只能算是“匠人”。恰巧有这么两位外国人,郎世宁和卢梭,也很非职业,而且有些“不务正业”。  相似文献   

17.
释"如"     
吉霞 《寻根》2007,(6):54-55
如,甲骨文写作 《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认为,“如”是“女”字的后出分化字。“女”,甲骨文写作“孝”,《说文》:“女,妇人也,象形。”此说流传甚广。《甲骨文字典》对女字的解释为:“象屈膝交手之人形。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手为其于内居处之常见姿态,故取以为女性之特征,以别于力田之为男性特征也。”  相似文献   

18.
岳洪彬 《寻根》2012,(4):62-63
“鲜”,会意字,从鱼、从羊。“鱼”表类属,“羊”表味美。这是字典上的解释。在我们现代语言中,鲜字常被解释为“新鲜的”“鲜艳的”“少见的”“鲜美的”等意。至于鲜字的来历,则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9.
说素质教育,让人不能不说的是育人者的素质。说育人者的素质,让人不能不说的是择业动机。那些站在讲台上的人,是将“教师”二字当成事业呢,还是仅仅是一只饭碗?  相似文献   

20.
说"碗"     
李佳 《华夏文化》2011,(1):25-26
碗何以得名?我们查阅了以下几种字词典中的释义:《汉语大词典》:“一种口大底小的食器。一般是圆形的。”《辞源》:“圆形敞口的食器。本作‘梳’、‘盘’。”《汉语大字典》:“盛饮食的器具。”读罢这些说解,我们会想,难道是由于碗的口径呈圆形所以我们名之曰“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