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八世纪后期,在欧洲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这便是感伤主义文学,其鼻祖为英国的作家斯泰恩。1768年他出版了《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也叫《感伤的旅行》),“感伤主义”一词便来源于此。当时古典主义正在消亡,许多作家,诸如英国的汤姆生、法国的卢梭、德国的歌德等竞相仿效,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运用感伤主义的手法。自此,在欧洲文坛上形成了一股潮流。  相似文献   

2.
王薇 《考试周刊》2011,(82):38-39
德国当代作家博托.施特劳斯的短篇小说《献词》描述了一个在孤独中找寻自我、建立自我的典型的"新感伤主义"文学主人公形象。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该篇作品,探讨德国上世纪70年代末新感伤主义文学的特征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苗文晟 《海外英语》2011,(9):305-306
斯托夫人所著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19世纪中期废奴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真实无情地揭露了南方奴隶制度的残暴与罪恶,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极高的文学价值。那么,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么小说的成功问世?小说本身又蕴藏着怎样的文学感染力?该文从"感伤"这一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答案:与创作原动力联结在一起的,正是作者心中亘古的感伤情怀;而作品本身表现出的感伤痕迹,又贯于作品始末,激荡人心。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因感伤来,携感伤去"的惊世之作。  相似文献   

4.
宋玉开创的“悲秋”、“伤春”的文学主题,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传统。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诗赋多危苦之词、哀怨之情,其对宋玉感伤主义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是非常显著和深刻的.因此,对两者的渊源关东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感伤主义文学传统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理查生是18世纪家庭小说的代表人物,以其作品《帕米拉》和《克拉丽莎》最为著名.他的小说多关注平民百姓,特别是中下层女性的婚姻、家庭问题,将婚姻自主与中产阶级温和的道德说教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模式.他独特的、以描写个人生活和情感、心理变化的书信体的叙述方式,更为其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中充满感伤的情绪,被称为“感伤小说”,理查生也因此是最早将感伤主义文学引入美国,乃至欧洲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特点,对18世纪及后世的英国和欧洲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6.
一1768年,罗伦斯·斯泰恩的杰作《感伤的旅行》以一种在情感和知觉上对经验世界的独特的把握照亮了人类精神世界。这本描写约力克旅程中和他的心灵中那些不同于理查逊所表现的敏感性的小说,被斯泰恩冠以“感伤”一词恰如其份地表达出来,因而成为十八世纪这一奇特的文学现象的概括。英国感伤诗的产生大约在蒲伯之后直到十八世纪末。这一时期,英国经历了历史上伟大的巨变——工业革命,从一个拥有许多小城市和农业人口  相似文献   

7.
“感伤主义”在中国小说从晚清到五四这一时间链条上形成了一条虽曲折但脉络清晰的轨迹。与西方相似,在“中国感伤主义小说”与“小说叙事形式嬗变”之间也客观存在着某种内在、互动的关联,晚清至“五四”的感伤主义小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小说叙事形式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作为中国小说“感伤主义”长链上相互联结的重要三环,吴趼人的《恨海》,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碎簪记》以及郁达夫1927年前的中短篇小说,贯穿了中国小说叙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整个过程。出于情感表达的内在需要,它们在运用各种现代叙事技巧上经历了由拙笨到自如的艰辛历程。感伤主义小说与其他小说类型一道,促成了中国小说叙事形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白居易与李商隐代表的感伤主义文学倾向及二者的异同特征,并指出这种感伤特质为以“婉约而感伤”特征的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奔流不息。欧洲大地蓬勃开展的启蒙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启蒙文学发展到十八世纪中后期,无论是哲学观点还是文艺创作,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英国文学史上的启蒙运动到此进入第三阶段,感伤主义文学(sentimentalism)逐步成长起来,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批作家充满激情地描写生活,直面现实,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作品。在感伤主义这个忧伤的文学领域里,墓园诗派又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10.
以哲学美学和心理美学为理论依据,研究评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感伤主义情感,着重分析了感伤主义文学所蕴含的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审美特点,指出了感伤情感与"哀"、"怨"、"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的区别与联系,总结了感伤主义文学产生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全篇立论对文学创作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白居易与李商隐代表的感伤主义文学倾向及二者的异同特征,并指出这种感伤特质为以“婉约而感伤”特征的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18世纪30年代起的古典主义到该世纪末的感伤主义,俄罗斯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直到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的兴起,俄罗斯文学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兴起,首当其冲应该提及的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从他的作品开始,俄罗斯文坛上逐渐出现反映现实,描写现实的文学,揭露社会矛盾,洞察人性。此段时期的作品也由此拉开了俄罗斯文学史"黄金时代"的序幕。普希金最早开始揭露现实社会,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作品是《别尔金小说集》,《驿站长》是此篇散文小说集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篇。  相似文献   

13.
感伤主义强调通过对人的感情活动的描写袁现人性与现实的矛盾,借以打动读者,唤起他们对苦难者的同情。读者对不同的感伤作品有着不同的体会,此不同恰恰反映出不同感伤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伤效果的差异。通过评析《田纳西的伙伴》与《万卡》两篇小说中不同的感伤效果,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的欣赏与评价感伤作品。  相似文献   

14.
宋玉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伤春"与"悲秋"主题,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传统。他在《九辩》中用"悲哉"来表达秋的季节感,被誉为"千古悲秋之祖",影响了中国历代的文人骚客。不仅如此,宋玉的"悲秋"思想也原原本本地传到日本,在日本文坛生根发芽开花,其影响在日本汉诗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诗人雪莱说:“最甜美的诗歌往往就是述说最忧伤的思想”。我们由此可知,这位最具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何等地倾心于感伤之美。中西文学史上,都有源远流长有感伤主义传统,而尤以中国更甚,因为中国的诗学现象里,有许许多多的写忧愁哀怨的,以《诗经·蒹葭》中对“在水一方”的“佳人”的企慕未遂的感伤开始,经屈原的《离骚》,魏时的建安文学,唐代李商隐的爱情诗,宋代苏轼的悼亡诗,金人元遗山的《摸鱼儿》,元朝的纳兰性德,清代的《红楼梦》,20年代的卢隐,到现代的生活世界和芝  相似文献   

16.
感伤主义与现代主义是欧洲两个不同时代的两种不同思潮,但两者在文学的主观性与内倾化、形象的怪异性与扭曲性、艺术的创新性与实验性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相同与相似特性。两个文学思潮的这种相同与相似特性绝非文学发展中的偶然巧合,其后有着深层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因由。现代主义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相同与相似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感伤主义的一种精神与文化回归。  相似文献   

17.
论五四文学感伤色彩的文化定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文学的感伤色彩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消沉失意不同,与西方近代文学中的纯粹个人的感伤也不同,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也不是同步的,它根源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列强瓜分蚕食中国所生发出的强烈的社会理想,他们身陷绝望之境而不绝望,感伤就是他们在泥沼中昂起头颅的文学写照  相似文献   

18.
英国诗歌大家托马斯·格雷属于感伤主义诗人,具有古典主义的特点,被视为浪漫派的先驱。其代表作《墓园哀歌》一诗流传深远,堪称英国18世纪感伤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该诗以意象深远,结构精巧,感情真挚,风格高雅等特点闻名于世。在措辞、韵律、意象等方面展现出无穷的诗美。  相似文献   

19.
在18世纪经济迅猛发展的英国,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影响到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构建,感伤主义思潮随之出现。感伤主义文学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作家理查生和斯特恩深受当时诸多哲学家、伦理学家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在其代表作中或树立伦理道德典范,或剖析传递伦理道德观,劝善读者,成就了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20.
旅行具有经典的象征意义,身体的旅行其实也是精神的旅行。美国旅行文学与美国梦的追寻紧密相连,故此美国旅行文学的经典主题源自现实中追求美国梦的经典表现。从"兔子系列"中主人公的逃离——回归之旅到《在路上》中主人公的迷失——流浪——幻灭之旅,再到《山水无尽》中的发现新世界之旅,美国旅行文学,不论何种主题,从正反两面为后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为重塑虔诚美国梦、构建健康的美国文化提供着永不衰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