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一般的记叙文章,大抵写的都是故人、故事、故景、故情、故地.这些叙写自然得有一个最起码的前提,那就是必须源于叙写者的印象与记忆.但是,如何把过往的曾经写好,让它们不但永远印痕着作者的内心,又能强烈地共鸣读者感染受众,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写印象与记忆的问题了.把印象意象起来,你的记叙自然就容易创造出意境,也就诗化起来味道起来了.  相似文献   

2.
所谓"形象",就是记叙类文章所表现、创造出来的生活图景,既指包括自我在内的人物形象,也指写景状物所描绘的景物意象;主要指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中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等。所谓"丰满",就是生动完整、具体可感,能浮现于读者的眼前,激发读者的情感。在记叙文中,怎样达到"形象丰满"的要求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选材恰当而有意趣写人与叙事密不可分。为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首先要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7~9年级的写作要求有一条: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如何联想和想象呢?我认为合情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离不开意象这座思维的桥。所谓意象,指头脑中的客观形象与思想、情趣相融合,而形成一定的思想延伸和情感倾向的印象。简单说,就是蕴涵着情和理的印象。心理学家皮亚杰把认识前奏称为“表象”,认为思维离不开表象,由此及彼的思维纽带就是“表象”,而意象是表象的更深的一个层次,是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思维特征,有些动物会有简单的“意象”,但人类的意象更显丰富、深刻和广阔,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思维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孙豪杰  霍蒙 《时代教育》2009,(8):269-269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是比较文艺的说法,若放在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意象的范畴中来讲,则是指在包含了中国意味内涵,包括国人的思想、审美、传统道德、行为习惯等的中国特色形象.  相似文献   

5.
审题指南针:1.选材新颖,感受独特。写作文其实并不困难,就是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什么是最想说的话呢?应该就是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比如:第一次洗碗,和小朋友开心地玩耍……只要是让你觉得有独特感受的都可以写。2.条理清晰,过程具体。我们首先要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出来,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在记叙这件事情时,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画创作,其实质就是画万象之质,表灵府之旨,是意象创造和笔墨神化的过程。要实现这个创造,画家必须融入自然,热爱生活,通晓物理、画理,精研法度,融情化古,裁出新象。古人把天、地、人的总体关系,归结为"道",建立了强大的意象思维体系和审美体系,确立了"技""道"合一的创作原则和以笔墨结构为核心的意象造型法则。  相似文献   

7.
胡凌 《新读写》2020,(4):32-34
不少同学在进入高中之后,对语文学科的写作要求越来越畏惧。原因也简单,有些同学本来就不太擅长写作,进入高中之后明显感到压力很大。而有些同学原本非常擅长写记叙类文章,但是一听说要写议论文,就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其实,写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尤其是当你把写作和自己的生命成长联系起来的时候,每一次写作就成了一次精神成长的“生日”。  相似文献   

8.
<正>(有资料这样描述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简单地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相结合。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老师创建了意象心理疗法,引导来访者头脑出现画面,了解他们潜意识层面的想法,帮  相似文献   

9.
一、玩中体验作文与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这就有一个课前准备的问题,比如写活动场面的,可事先让学生参观、游览、访问、实践,并且适时地增加活动的难度,创造"偶发的事件",这样就有了鲜活的素材,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因为这是学生临近的体验,印象深。玩中学写,学生活泼好动,玩是他们最大的乐趣,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作文。我听过这样的一节作文课,老师开始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把学生分组,让每组的每名同学到黑板上写一个字,每组要把字连成一句话。学  相似文献   

10.
周珂 《中国教师》2008,(11):55-57
<正>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民族绘画创造源出于"意象"。意象,即主观意念想象。意象造型,就是不拘泥于形似,不模拟自然,而是把自然物象作为传情达意的中介,强调对自然物象内在神韵上的把握。它不  相似文献   

11.
形象与意象     
中师新教材《新闻和写作》第二册的诗歌单元,编著引进了意象这个概念,并把它列为基础知识.但教材对意象阐述显得含糊、矛盾,课文分析和单元练习也多有不当.主要表现如下:解释与定义矛盾.对意象,教材是这样解释和下定义的:“比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所写的‘破旧的老水车’,‘破旧’、‘老’都带有诗人的感情因素,呈现诗人对祖国贫穷、落后的过去的感觉认识.这种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对客观事物的印象,就是诗的意象.”后一句是定义,但前一句的解释似是说“破旧的”、“老”就是诗人对水车的印象,就是意象了.相比之下,朱光潜先生的定义与解释就明确多了,他说:“意象是所知觉的事物在心中所印的影子.比如看见一匹马,心中就有一个马的模样,这就是马的意象.”分类与定义矛盾.教材把意象分为表达颜色、亮度、形态等的视觉意象;表达坚硬、潮湿、寒冷等经验的触觉意象;表达饥渴、恶心、或肌肉与关节的活动与紧张的内部感觉的感觉意象.照此分类,意象就是一种感觉了.诗人艾青倒是认为“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但这种说法,是很有争议的,笔者也认为不妥,意象,总该是一种“象”,至于是怎么样的象,诗人可以凭借视觉、嗅  相似文献   

12.
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中学作文训练的主要文体,而记叙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又往往是融为一体的。行文中怎样处理好记叙和议论的关系,是作文训练不可忽视的问题。记叙文中的议论应当从记叙的内容中生发出来。有的学生作文时,记一个值得学习的人,还没有把这个人值得学习的地方写明白,就议论起来,给这个人贴上一些诸如“刻苦钻研”、“助人为乐”等标签。这样的议论就象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力量的。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有一段议论:“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段议论文之所以精采,正是在对母亲作了深入的回忆的基础上,在朴实而感人的记叙的基础上展开的。在记叙文中议论还应力求精辟,做到言简意赅。有的学生一议论起来就无休无止,概  相似文献   

13.
表达方式,即说话写作中为了表情达意而使用的或转述事实,或抒发感情,或说明介绍等方式。一般说,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和描写是写人记事的基本表现手法。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断贯串起来,使读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人物、景物等进行细致刻画、生动描摹,使读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从描写对象上分,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景物)描写,  相似文献   

14.
要学好英语,首先的条件就是掌握好英语单词。所谓“掌握”指的是“记忆”和“运用”,光记不会用,就谈不上掌握。现在,许多高中、初中学生记单词还是采取机械的办法,为了记单词而去记单词。怎样才能把记忆单词和运用单词有机地结合起来呢?一、通过记短语、句子来加深单词的印象。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我认为学习英语也应如此。以前,许多学生记单词只是孤立地逐个记忆,如把一个单词连续不断地念上十遍,以为可以掌握了,可过几天就忘得一十二净。我指导学生通过短语、句子来掌握单词,既可加深印象,又可达到运用单词的目的。比如记C…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古诗词中"风雨"意象的抒情意味入手,把诗词"风雨"的自然变化和人心的起伏波动联系起来.把古诗词中常见的"风雨"意象,与社会风雨,人生风雨和人心的风雨联系起来.主要分析"风雨"的组合意象所蕴含的多重审美意蕴.风雨小景可以触发内心的深细情感,也书写着风雨大情,关怀苍生,忧国忧民.同时,在"风雨"意象的"过程审美"中,...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仔细分析一线教师的教案,我们就能发现,教师们对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叙写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的教师认为叙写一个教案只要把教学过程写清楚就可以了,教学目标可有可无;有的教师叙写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毫无关联,教学过程不为教学目标服务;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要求叙写三维教学目标,则每课时必写三维目标,面面俱全,牵强附会,等等.  相似文献   

17.
情绪记忆和孙惠芬小说意象创造关系密切。情绪记忆,是意象创造的资源。她偏于情绪记忆,能记住"感动的情境"与机理,主体情绪时而与意象创造呈现共时性状态。这样的情绪记忆使她擅长在文本中捕捉人物心灵的瞬间,并把微妙作为最崇高的审美追求。小说中的意象多是她情绪记忆的审美对象化,是创作主体与人物主体的精神寄托,是文本欲望世界的敞开,是"乡下人"情绪记忆的回溯与印证。成功的意象创造源于情绪记忆而又超越情绪记忆,在动与静、诗性与哲性、感性与理性、并置与对比中充满张力,又充分统一,体现审美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8.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记忆与印象"作为史铁生的写作之源,经历了极限体验、反思生存、通过写作寻找生存的意义以及把"记忆与印象"作为写作之源的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老舍同志的《济南的冬天》已收入一九八二年秋季使用的初中语文第一册,和朱自清先生的《春》、峻青同志的《海滨仲夏夜》、杨朔同志的《香山红叶》合成一个单元,恰好是各写一个地区的一个季节。构思各不相同,可以说是各篇都是匠心独运。散文的构思总是与作者的观察相关,又由他笔下的记叙(还有写景、抒情等等)体现出来;以老舍同志的这篇散文而言,他客居济南几年,观察到它的冬天有特别的可爱的地方,于是就把这些观察所得,熔铸起来,形诸笔墨。他所观察到的济南之冬,其独特处在于温、晴,在记叙中他首先记述了这个总的印象,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记叙它的温、晴,记叙的笔墨,突出的是:以比较来显示它的温、睛,用比喻来体现它的温、晴。教学本文,似乎就应当抓住它的济南之冬有温晴天气这一散文线索,沿着它的先总写,后分叙的记叙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培养学生观察、记叙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认识作文的真面目 小学阶段的作文,其实应该叫"习作",就是练习写作的意思,只不过我们习惯上称为作文罢了.很多同学都害怕写作文,其实,作文很简单,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象形字——習,瞧,它就是学习的"习"字.这个字的上面是鸟的羽毛,下面是太阳的图案,合起来就表示一只小鸟在太阳下练习飞翔.大家想一想,小鸟学飞有这些特点:不怕失败,多次尝试,有大鸟指导,善于模仿.把这些特点组合起来,你对作文就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啦:作文就需要多次练习;需要模仿;写错了不要紧,写不好更不要紧;不要忽略了老师、家长的指导.怎么样,作文很简单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