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认知思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英语植物词汇的隐喻认知意义,总结归纳出植物隐喻的三种基本形式:名词隐喻、动词隐喻和名词转动词隐喻,说明了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来自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过程,反映了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隐喻的定义,俄、汉语与自然现象名词搭配的动词隐喻及其异同等四个方面,对俄汉语与自然现象名词搭配的动词隐喻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俄汉语的区别,俄汉两民族的不同认知方式,以及与表示自然现象的名词搭配的动词隐喻理据性,以便今后更加准确地掌握和使用此类词汇,促进俄语学习者的俄式语言思维,提高俄语动词隐喻形式使用的准确性,同时对更深层地研究俄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也为今后研究俄汉的文化差异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修辞手段,更是认知手段。由于学龄前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儿歌中大量使用了隐喻,以便让学龄前儿童利用有限的词汇量通过他们熟悉的已知事物来认知他们不熟悉的事物。又由于学龄前儿童掌握的词汇不够,掌握的词汇又以实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具体的名词居多,因而决定了儿歌中的隐喻多为名词型隐喻,形容词型、动词型隐喻较少,副词性、介词性隐喻鲜见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隐喻首先是一种语言现象,属于语言学研究的修辞范畴,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名词型、动词型、形容词型、副词型;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博喻与延喻.隐喻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和方法,属于思维范畴.根据源域的不同,可分为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根据隐喻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分为相似性隐喻和创造性隐喻.  相似文献   

5.
名词动用这一语言现象是指把名词临时用作动词,执行动词的句法功能。文章试图从认知语义学关注的几种认知操作模式(转喻、隐喻和概念整合)入手,建立统一的认知机制分析框架,揭示这几种认知操作模式的相互作用在名词动用产生和理解过程中的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6.
隐喻这一认知模式广泛地应用于科技英语语词的生成过程之中。隐喻性思维在构词法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创生了更多鲜活的科技词汇,极大地丰富了科技英语的词汇量;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形式,以其言简意赅的结构和严密的内部组织把更多的信息浓缩在一起;动词、形容词和小句的名词化,强化了叙事的过程性,从而凸显了科技英语语词的客观性、正式性和信息高度密集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杜玉生 《培训与研究》2009,26(1):120-124
名词化现象是英语正式语体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英语书面语篇的共同的非标记形式。名词化结构的中心词往往是由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或转化而来,意义抽象,因而在理解和翻译时不宜把握。本文从英语历史发展、人类认知心理、思维方式及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四个方面分析名词化现象的成因,并根据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详细阐释名词化的表现形式,最后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探究名词化现象的汉译途径。  相似文献   

8.
英语名词化现象及其汉译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化现象是英语正式语体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英语书面语篇的共同的非标记形式。名词化结构的中心词往往是由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或转化而来,意义抽象,因而在理解和翻译时不宜把握。本文从英语历史发展、人类认知心理、思维方式及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四个方面分析名词化现象的成因,并根据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详细阐释名词化的表现形式,最后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探究名词化现象的汉译途径。  相似文献   

9.
浅谈语法隐喻及其实际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振彬 《培训与研究》2005,22(5):99-101
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人们可以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句子转化为词组。这种变化被称作语法隐喻。Halliday(1985)指出,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语法隐喻方式有助于意义的有效识解,有利于认知效果的获得,它增强了语篇的语义联系和关联度。  相似文献   

10.
宋雪莹 《考试周刊》2013,(46):18-19
认知隐喻观认为,人的思维是隐喻的,隐喻是人的基本认知手段。本文从认知隐喻观角度考察儿歌中的隐喻。得出的结论是,隐喻在儿歌中大量存在,儿童的思维是隐喻的。因为儿童的泛灵心理,儿歌充满拟人隐喻,又因为幼儿所掌握的词汇量不够,词类单一,所以儿歌中的隐喻多为名词性隐喻和动词性隐喻。  相似文献   

11.
隐喻转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转喻和隐喻是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的表达上。名词动用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创新。用认知语言学关于言语行为转喻的观点研究名词动用现象,可以得出名词动用实质是言语行为转喻。  相似文献   

12.
部分日趋式微的中国古典名词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美感来源的核心机制在于"陌生化".就认知思维而言,自然事物类古典名词主要涉及"隐喻"思维,月令时间类古典名词主要涉及"转喻"思维,颜色类古典名词则涉及这两种认知思维.它们为日常语言系统提供了丰厚的语言资源和文化养料,为审美主体提供了关注万物、感受自然的切口.  相似文献   

13.
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对俄汉语表上义垂直方向类的运动动词进行分析。隐喻不仅在思维和行为中无处不在,更体现在语言中,作为俄语最大词类之一的动词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4.
王芳 《考试周刊》2011,(54):35-36
名词动用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使语言表达言简意赅,凝练生动。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背景下,用原型范畴论和隐喻转喻理论解释名词动用产生机制的认知思维,并列举了名词动用的名词来源类别,以促进名词动用的使用,增强语言表达力。  相似文献   

15.
一、名词化的定义所谓名词化,指一系列动词、形容词词组或句子经过转化,在功能上用作名词或名词性句法结构的过程。名词化作为隐喻思维的体现,其实质是用一种语法类别去代替另一种语法类别,这在各种语言中都有很明显的表现。正如韩礼德所说:"名词化是语法隐喻最主要的来源。"  相似文献   

16.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学术书评中的语法隐喻是实现书评语篇本质属性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对比发现,英语书评中语法隐喻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具体体现在动词隐喻为名词这一类语法隐喻上.造成这一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英汉语的动词结构差异造成的,汉语中能够被隐喻为名词的动词总数明显低于英语;二是因为英语具有"名词优势",而汉语倾向于"以动词为中心".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考察了英汉语言中食物名词概念隐喻的异同,并阐述产生异同的认知原因。研究结果显示,英汉两种语言共享了食物名词概念的大部分隐喻投射,而各自特有少部分投射,反映了两个民族在主体体验及思维上存在的同一性及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的表达上。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关于言语行为转喻的观点,研究名词动用现象。本文认为,名词动用实质是言语行为转喻。  相似文献   

19.
韩礼德指出名词化是创造隐喻最有力的方式,名词化把本采表示过程或属性的动词,动词词组或形容词、形容词词组或小句转化为名词或名词词组,改变了本来的表达方式,产生了与本来意义不同的新的意义导致了隐喻式的产生.但同时也为正确充分理解其本来意义带来了障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英语名词转换成动词使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特征,揭示了词义扩展的心理基础和语义特征,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意义生成和引申规律的能力,对语言教学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