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演义>在现代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改)写(翻)译本是吉川英治的<三国志>.本文聚焦其中的关羽形象,探讨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接受,指出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以"情"取代"志",以对既逝美好事物的感叹取代对未来理想的追求.而结合对日本古典文学的深入考察可知,其根源是日本文学的表现悲美传统.  相似文献   

2.
《教师》2009,(16)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当时鉴人名士许劭评价说:"曹操是治国之贤臣,乱世之奸雄."这里仅就曹操"治国之贤臣"方面,作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3.
<史记>中人定胜天的英雄史观,纪传体的叙事方法,略貌取神、定而有变的人物塑造,以及壮美的悲剧艺术风格等,对<三国演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有姓氏可查的人物就有九百八十位之多,其中知识分子的数量占的比重虽无确切估算.但居其他人物之冠是毫无疑义的.而且如毛宗岗所说:"三国人才之盛,写来各个出色",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褚、典韦,下至冈行间而贻笑知古的蒋干,无不各极其志.莺视小说巾人物形象的刻化,并加以细致的分析,是毛宗岗评价<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中的曹操是卓越的政治家、出色的军事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他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清代宫廷大戏<鼎峙春秋>则抹杀了曹操的一切功绩,对他的罪过浓墨重彩、大加挞伐,还把他打入地狱,让他备受酷刑和煎熬.之所以如此,因为在于:<三国志>与<鼎峙春秋>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不同,"反三国"倾向对<鼎峙春秋>有重大影响,<三国演义>为<鼎峙春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赤壁之战为例,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巧妙地改变了描写的侧重点,在战争的细节描写上轻吴重蜀,把赤壁之战的大部分功劳归给刘备君臣,从而贬低了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吴军.从情节上看,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里的赤壁一战中,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军的主要情节描写有舌战群儒等六处,而对吴军的主要情节描写只有群英会等三处.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中国影响最广泛的小说之一,它的影响无疑来自有效的传播,比如戏曲、评书等.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手段的加入,<三国演义>的传播有了本质变化,这不仅是传播速度远非戏剧、评书所能比,更重要的是它将经典的<三国演义>变成了非经典的"三国演义",这是消费社会文化逻辑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三国志玉玺传>是明末清初一部以三国历史为题材的弹词.现存有乾隆元年至二十年间的抄本.这部抄本是根据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情节演绎而来.这部弹词在关羽形象的塑造上,除了依据历史和小说中的战将故事,也加入了人情和神话的叙事.  相似文献   

9.
唐怿民 《职业技术》2007,(12):28-29
本文通过剖析<三国演义>中各个封建统治集团的"民生"理念,揭露封建统治者残暴、虚伪的本质,阐述了封建乱世民无生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演义》号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三国志演义》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物、故事之“奇”;2)文章之“奇”。《三国志演义》之“奇”的形成,与史传、平话的遗传、传统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及罗贯中本人政治理想的制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央十台有个很火爆的栏目,叫<百家讲坛>."明星学者"易中天、于丹等等皆诞生于此,一跃成为大众眼中炙手可热的红人.说不清是<百家讲坛>成就了学术明星.还是学术明星捧红了<百家讲坛>,总之,<百家讲坛>给大学教授们提供了展示"文本细读"成果的舞台--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易中天解读<三国演义>;于丹解读<论语>;阎崇年解读<明亡清兴六十年>……一时间,全国兴起了"红学热…"三国热""国学热"……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最末三卷书(相当于毛本最后16回书)对三国归于一统这一历史趋势所揭示的艺术深度,以及罗贯中对这一历史趋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活动说明 学生小学学过<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初高中将要学习<三国演义>中的<孔明挥泪斩马谡><群英会蒋干中计><杨修之死>和杜牧的<赤壁>诗等,涉及三国的文学作品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曹操的<龟虽寿><短歌行>,曹植的<七步诗>等,许多京剧剧目也取材于三国,生活中的一些语言,如成语、歇后语、俗语也出自三国故事.可见<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使用的是语文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95回"武侯弹琴退仲达".教完本课后,学生不可能对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及<三国演义>有较全面的了解,于是我们推荐学生广泛阅读<三国演义>,通过上网阅读,下载有关三国资料,请教家长、老师等方式,获得更多有关三国的知识.于是,以这篇课文为一个点引发开去,设计了一堂语文实践活动课--"畅游三国城".  相似文献   

14.
张德彝一生8次出国,他勤于笔耕,详述海外之"奇",从<航海述奇>到<再述奇>、<三述奇>,直至<八述奇>,在近代士人日记中并不多见.他的"述奇"日记记载了他在西方之见闻以及他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与看法,涉及科技文明、社会制度、风俗民情等方面,内容颇为丰富.受各种因素所限,张德彝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看法在一些方面可能存在偏差,甚或谬误之处.尽管如此,他的"述奇"日记为后人留下了关于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珍贵史料,在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上还是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以两大战役为转折点,为刘蜀集团的兴衰历程勾画出一条"马鞍型"生命曲线.<三国演义>的布局特点在于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人物线索贯穿全篇,突出表现一个态势、两次转折和三大阶段,显示出一种严整而流畅的结构艺术之美;情节因素与非情节因素的交织,"断"与"连"的更替,显示出一种灵动而巧妙的结构艺术之美.这体现出作者较为进步的历史观、值得称道的美学思想和精湛深邃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6.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因为人们的喜爱,伴随着名著<三国演义>,出现了太多与之相关的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喝酒--不怕睑红""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歇后语,不都是那些"替古人担忧"的<三国>迷创编的吗?前人能编,我的学生(正在读<三国>)就不能编吗?  相似文献   

17.
开学初,我向学生布置一个课外作业,结合从名著<三国演义>中选的课文<失街亭>,阅读<三国演义>,从中积累一些富有生命力的词语,如成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看谁积累得多,期中考试后,我们进行比赛.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们掀起了学"三国"的热潮.他们课间讨论,课后查找资料,收获是很大的.学生通过读<三国演义>,查找有关三国方面的资料,对中国的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了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后汉书><三国志>同作为"前四史"之一,到底孰优孰劣,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文章围绕这个争论,主要勾勒了从明朝至当代<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的历史.明朝是<后汉书><三国志>优劣之争的开始.<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清朝、20世纪20-40年代,而当下对二书的比较研究则不免有些后劲不足.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传递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而<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典著作.因此,从文化空缺和文化不对称现象两个方面探讨<三国演义>俄文翻译中文化的有效传递,是为了向俄语读者更好地展现<三国演义>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帮助其读懂这部作品,从而促进两国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黎红霞 《文教资料》2008,(18):15-17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天命观的分析,以加深对<三国演义>创作主旨的理解,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历史发展、社会兴衰、人生命运等重要问题的认知与阐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