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1999年的“两会”是我平生第一次正式上会采访,因而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也许是运气好,正赶上卢跃刚当编辑。他问我:“能不能写一篇《1503亿赤字预算意味什么》?这是报社领导点的题!不行我就另外找人。”跃刚布置工作的方式是“激”,这一激,让我“非干好不可”了。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2002,(6)
2000年底《文摘报》作了一次读 者调查。反馈回来的信息令大家非常吃惊:在各个版面中,理应很有读者缘的“文化广场”读者满意率却最低。于是,领导痛下决心进行改革,决定让我来尝试编辑这个版面。从“卫生保健”到“文化广场”,对于我来说,跨度相当之大,但我欣然接受了。我认为,这既是对我的又一次挑战,又是我遇到的又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3.
四十年前,我刚跨进大学新闻系的教室,一切都很新鲜。第一堂英语课讲的是:“If I Were a freshman again”,译成中文就是:“假如我再是一个大学一年级新生”。我的大学时代虽早已流逝了,但这篇课文使我联想到要写一篇“假如我再从头当编辑”的文章。因为我从事编辑工作已经三十多个春秋了,如今年近花甲,行将退休。老马识途,让我来谈谈怎样从头当好编辑的点滴体会,这对刚踏上编辑岗位的青年同志,也许有一点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如何培养新型军事人才”讨论策划之初,部领导确定由我负责讨论稿的编辑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难得的实践机会。能够较圆满地完成任务,我的体会是处理好这样几个“冷”与“热”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某部一位通讯员将单位领导的一篇理论文章传真发到我手中,一看开头.写了一段300多字的“编者按”,把这篇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提纲挈领地拎出来.强调其观点十分重要云云。这事让我甚是纳闷:写“编者按”完全是编辑的事。通讯员怎么越俎代庖干起编辑的活了?说实话,此举让我大为不悦,这不只是低估了我做编辑的职业道德.也低估了我的智商.  相似文献   

6.
2005年7月7日<文学报>有一篇蒋子龙的文章:<大编辑>.读完之后,我微笑着放下报纸,我还是一个小编辑,一个仅在编辑行业工作两年的青年人.可是,文中提到的那类大编辑,身边却有不少,也结识了不少社外的大编辑.这样的机缘,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半个世纪的文化积累促成的,前辈们的辛勤工作挣下的口碑,让我们得到了快速成长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笔者意外收到某报社寄来的“报喜信”,在信的第一行赫然写道:“首先,祝贺你被评为本报2001年度上半年优秀通讯员!”更令我激动的是,该报社为了“加强联系,沟通感情,鼓励写稿”,“诚邀”我参加“颁奖大会和为期4天的新闻培训班”。遗憾的是,由于单位工作忙,我失去了与编辑老师见面并请教的机会,这让我怅然若失。  相似文献   

8.
“精品”是这样打造的●总编室实习学员孟祥林能到军报系统学习报纸采编流程,进一步提高新闻采写能力,也算了却自己在基层搞新闻报道工作两年的夙愿。分在总编室三版组实习,我更是庆幸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是吗?经过“两关”,凝汇作者和编辑们大量智慧的“样稿”,每天如潮水般涌向总编室,这里为我提供了一个别人看不到的稿件怎样“过关斩将”走上版面的机会,也使我目睹了深受基层官兵喜爱的三版一件件“精品”出炉的全过程。好稿子一路绿灯好稿子编辑愿意编,编起来也轻松愉快。有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一个月前,一名新疆部队的报…  相似文献   

9.
大约是2000年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订阅报刊杂志时,突然发现了这样一个杂志:《中国地市报人》!我感到很欣慰:呀!这是自己的杂志,作为一名小报的编辑记者,多少年来就盼望着有这样一本刊物,一本属于小报编辑记者的“时代杂志”,今天终于看到了这种读物,她开辟了一个专门属于基层新闻工作者的阵地.  相似文献   

10.
周志兵 《传媒》2017,(14):42-42
红都瑞金,凋研采访,学思践悟。2017年全国新闻界夜班编辑江西行,是一次感恩之旅,是一次寻根之旅,更是一次洗涤灵魂的神圣之旅。在我心中,瑞金是红色圣地。此前,虽心向往之,但一直没有机会亲赴实地。这一次,弥补了一个大大的遗憾,让我能够从“心”出发.  相似文献   

11.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名排长走上团新闻干事的工作岗位。在此之前,我是一个不知“五个W”为何物的“门外汉”,对新闻这个高深莫测的神秘殿堂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在到了这个位子上,心里确实有点发怵。“既然组织上选择了我,就应该干出点名堂来。”我如是想。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军报第七届新闻函授学习,捧起《新闻写作学简明教程》、《新闻与成才》等教材一点一点地啃,并主动向编辑、老新闻干事请教,发现新闻线索及时进行采访,晚上加班加点赶写稿件,也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然而半年过去了,寄给编辑的百余篇稿件都…  相似文献   

12.
尊敬的编辑先生: 您好! 一个偶尔的机会,我在央视10套看到“讲述”节目后,就被“讲述”的故事牵动了心。“讲述”的故事好看、好听,那些故事既有传奇色彩,又像是身边发生的事,而且故事的结构摆布、思想的提炼、内在的张力等等方面,既给人新闻写作思路的启迪,又让人从中感悟到人生中某些道理。遗憾的是:我对整个“讲述”栏目几乎一无所知,我很想了解“讲述”栏目从开播到今天的整个历程,我想“讲述”的历程一定充满故事。您能帮忙把他们的故事展示给我们及与我有着同样心理的读者吗?谨候!东楚晚报 孔晓红 2002年7月20日。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当面聆听编辑老师指教的机会少而又少,因此,我总结出了“偷艺”的方法。每次发表了文章,我都要拿出原底稿与之仔细对照,找出被编辑增删换改之处,仔细琢磨修改的原因。比较以后,我既惊叹编辑“神斧”的功力,又为自己文笔的拙劣而惭愧。我1994年6月24日发表在华北石油报上的(老太太盼望大蒲  相似文献   

14.
在“记住2008”年终特刊中,后4个版的年终特稿被定位为深度报道,思考挖掘年度新闻事件的核心本质及其深远影响,稿件篇幅长、质量要求高,有幸承担其中两个版面的编辑工作,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和学习机会。由于版面编辑职责所限,平时多牵绊于日常工作报道的编辑工作,此次初体验特稿编辑并对比其规律特点,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5.
大约是5月中旬的一天.副总编周志春把一组报道(四篇)交给我,让我看一看,他曾请一位编辑代他看看.谈谈感觉。半小时后.编辑把原稿退给了他。志春说:“我想.一组稿件.记者肯定是下了功夫的.里面就真的设东西啦?”我问:“你想让我做什么?”“你看一看.它是应该枪毙的稿件吗?如果不是.你帮忙编辑一下。另外我想通过这件事.或许可以在编辑问题上形成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我很高兴。记者会刚刚开过.记者们给编辑部提了些意见.多是关于用件编辑问题的。会后.我写了点东西.希望问题能够很快解决。但现在看.我性急了些。记者…  相似文献   

16.
祝贺与建议     
今天来参加这个会,非常高兴。中国编辑学会,是全国编辑行业的最高学术团体,是“编辑之家”。我作为一名从大学毕业即开始从事编辑工作的出版工作者,现在虽然离开了具体的编辑岗位,但我一直很怀念那段生动、难忘的编辑岁月。感谢学会邀请我参加这次大会,有机会向许多老朋友、编辑界的老前辈学习.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  相似文献   

17.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18.
当编辑、作记者的,尤其是“大编辑”、“大记者”,都会有人向你讨“点子,要“主意”。到下边采访,通讯员、新闻爱好者前呼后应、谦恭谨肃地向“老师”请教。就连我这个涉足新闻界刚几年的“小记者”外出,也总有那么几个通讯员“李老师长李老师短”的讨几个“点子”,提供点“线索”。回京后,“求教信”也“紧追不舍”。前不久,一位地市报的副总编、两鬓斑斑的老编辑竟然也来信,让我帮他想“点子”,以便为中央新闻单  相似文献   

19.
有一次,与几位青年编辑交谈,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编辑.能否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事后,这个题目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促使我开始回忆我的编辑生涯,试图能从切身编辑实践中概括出几条来。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方觉得有点眉目,才拿起笔来写这篇文章,题目就叫《做个好编辑的一二三四》,即一“职”、二“像”、三“心”、四“会”,期望对青年编辑能有所启示。一“职”:多编好书多编好书,是一个编辑的主要“职责”,也可以说是一种“天职”,必须永记  相似文献   

20.
立足编辑本职岗位,我认为让版面“秀”起来,让标题“跳”起来,应该是编辑工作的一个着力点和基本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