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上"微"名号: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社区、微电影,"微时代"已然来临。微电影已经成为当下热门词汇,企业宣传推出广告微电影,马英九竞选拍摄宣传微电影,小夫妻婚礼拍摄爱情微电影。微电影,让电影放下身段进入到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来。2011年1月,素有"微影之父"之称的青年导演杨志平率先提出了"微电影"概念,微电影这一新的词汇开始在互联网漫延。  相似文献   

2.
2010年之于媒介发展而言,微博是一个核心词汇,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聚集了7500万用户,使一系列基于"微"的应运在全民范围展开,"微动力、微聚、微评、微讲堂"等等,汇聚成2010年公民参与历史写作的样本,而这一样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公共领域"的意味。微博,使更多的人贡献更多的内容,UGC(用户生成内容)已渐成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技术与内容层面分析了新媒体移动化、交互性对传统广播造成的冲击,通过对新浪微电台和蜻蜓.fm两种广播集成与互动平台的对比分析,探索了广播"微媒体"生存的路径和策略(微平台、微内容和微互动),客观审视了"微媒体"自身的局限,探讨了传统广播"微媒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被广告界称为"内容营销时代"的大潮中,越来越多的文艺形式与广告之间实现了跨界合作,微电影、微小说、微广播剧等无一例外地与广告相融合,它们突破了传统植入式广告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传达方面的限制,将商业广告引入了一个全新境界。而在众多"微时代"的新产物中,微广播剧诞生时间最短(业内将2012年称作"微广播剧元年"~([1])),但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却非常广泛,微广播剧广告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是"故事"。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播已经高度发达,但在媒体巨头的缝隙间,微传播正在渐渐发展,"贾君鹏""犀利哥"等一系列话题的炒热跟微传播有密切关系。本文对微传播的涵义进行了探索,并分析了微传播的7个特征:传播结构规模小、传播效果强、极化与磁化、信息门槛降低、信息有腿、传受轮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6.
数字时代,传统媒体集体发"微"。140个字,使得微博新闻传播迅速、发布便捷;朋友圈,让微信资讯更易于分享、互动性增强。可以说,借助于微博、微信等"微"平台,媒体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譬如: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粉丝2084万;南方都市报,新浪微博粉丝614万;楚天都市报,新浪微博粉丝389万;(数据截至2014年6月5日)但在运营中,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一家媒体的"微"平台,如果播发所在媒体的稿件越多,那么其转发和评论就越少.在影响力榜单上的排名就会下降;反之,一些摘录的心灵鸡汤以及生活常识,更容易提高转发和评论数量,影响力排名也会上升。  相似文献   

7.
今天,网络信息全球化、碎片化,获取信息的渠道无比宽广。有了140字的博客,有了140字的小说,140字的新闻,甚至有了90秒的微电影。有人说,这是"微时代",表达与倾听的门槛双重降低。"微时代"成为一把"双刃剑":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能让我们如此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但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人们也变得日益浮躁。  相似文献   

8.
《传媒》2012,(1):7-7
"微生活,云幸福"3D打造央视网络春晚春节将至,央视网络春晚喊出"微生活,云幸福"的口号,"微"代表新媒体时代产生的"短、平、快"的生活方式,"云"在网络中指的是海量无限。网络春晚将更加关注基层百姓的"微生活",  相似文献   

9.
微服务:开创图书馆服务的“蓝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服务对于图书馆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具有个性化、差异化、贴近读者、面向未来等"蓝海"特质。微服务可以围绕某个个体、某个专题、某个载体或某个特定群体展开。创新微服务理念、创造微阅读氛围、创建微内容平台,是微服务实现的必然途径。图书馆服务应树立"读者第一"的理念,多渠道、多角度地实施诸如微服务等贴近读者的举措,开创自由、共享、开放的"蓝海"。  相似文献   

10.
周连山 《新闻世界》2012,(9):208-209
"微时代"的到来给媒体摄影记者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以分析"微时代"的特质为切入点,结合新闻摄影的特点及摄影记者的工作性质,探讨"微时代"摄影记者面对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杨梦蕾 《新闻世界》2013,(11):108-109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微博的推出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本文通过分析"微"时代中网络媒体的现状和特点来探究如何在"微"时代环境下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  相似文献   

12.
周萍 《大观周刊》2012,(2):19-19
微博改变着社会生态,同时也挑战着社会管理,并倒逼政府转型。官方显然已经意识到微博的巨大影响力,各地政府大举进军"微世界"。微博的开通,令一大批官员从语态到心态都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改变,开始学习政府应如何跟民众平等、坦诚的沟通,敦促其回归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为官本色。这些参与微博的"微博控"官员,正成为新时代执政理念的践行者。微博问政,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群众路线"的体现,微博打开官民沟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体的"微观世界",媒介生产与消费也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娱乐与体验越来越具有即时性,这便是所谓的"微时代"(微信息、微社区、微媒体)。它给主流媒体的生产方式、推广模式、营利方式都带来了变化。微博这一网络媒体全新的信息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两年"微博"用户激增以及"微新闻"的流行,国内的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大多数人为"新闻3.0"时代的到来集体雀跃之际,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种新的媒介形态也夹杂着大众传播立场所谓的负效应。本文通过对"微新闻"的诸种负效应进行解析,进而提出微新闻的改进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朱可江 《新闻前哨》2013,(12):41-41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传媒的格局和传播形态,以微博为代表的"微评论",推动着纸质媒体改变表达方式。从2012年开始,《三峡日报》在一版开设"三峡微评"专栏,对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作出迅速反应,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语言简洁、情理交融,起到了微言大义,引领舆论的特殊功效,可谓小中见大。"三峡微评"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6.
实践证明,微信就像一张连接听众的传播网,为广播传播互动打开了一扇窗。尤其对广播评论来说,微信的进入,一改以往"本台评论、本台短评、编后话"等比较单一的式样,随之而来的是丰富多彩的"草根评论、官方微言、网络时评、微辩论、微广播、微声音"等新形态。微信不仅改变了广播评论的生产流程,也带来了广播评论传统文风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微内容"传播作为Web2.0的典型应用,正在显示着它独特的传播价值和影响力。本文试从社会学角度对"微内容"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还原出"微内容"传播的本质特征,并对其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记者:您曾经这样感叹当下"微"的力量,"微博、微信息、微志愿、微公益、微支付、微贷款、微支付、微讲堂、微表达等微动力,以微小之力,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小而美的力量,正是我期待微博能带给我们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前哨》2012,(8):7-7
杨国炜王小杨在2012年第7期《中国记者》撰文,在微博全新的交互模式面前,传统网络评论的舆论引导功能或有可能面临弱化,但曾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品牌栏目——"红辣椒评论"频道却在评论内容建设、作者队伍培养、栏目优化设置以及整合传播渠道等方面走出了独具魅力的道路。1.评论内容建设立足优质原创,倡导思维视角多元当下微博主导的"微传播"诸多弊病凸显已经不容忽视,这些弊病主要表现:原创性不足,复制转载现象严重;碎片化表达,信息过于琐碎;只言片语式速读,易令人情绪化;名人微博反复渲染,更易生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网络评论稿件发布要坚持"三审制",严格保证文章质量与结构合理,提升稿件质量,同时对一些重点题材,在理性声音不缺位的同时,鼓励"百家争鸣",给有观点有思想的作者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20.
传统媒体转型实施两年多,成功者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木桶理论和产能过剩的影响所致。 自2014年转型工作开始,绝大多数传统媒体依据木桶容积取决于最短板子的理论只是围绕着自己的"短板"发力:报纸时效性差,各报纷纷上微博、微信、客户端,试图通过"两微一端"改善报媒的传播性能;电视用户黏性弱,电视台就在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端口打转,同时谋求通过扫描二维码和"两微一端""套牢"观众。结果却是这些努力全部落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