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与浮》第3课。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一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也是通过做实验来体现的:实验一是取两个杯中的水放在火上烤,发现一杯水中可能有…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与浮>第3课. 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一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李强 《中小学电教》2009,(12):48-50
一、教材内容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下)中《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能很好地激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通过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使沉在水底的小瓶浮起来和使生鸡蛋浮起来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借助漂浮物、改变形状、改变重量、在水中加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动手做”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为了上好这节公开课,笔者精心挑选了一节自以为好上的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历经磨炼后,笔者满心欢喜地正式登台开讲。效果如何呢?请看下面这两个教学片段吧。  相似文献   

5.
一、课前活动激活思维放在水中试一试并把沉的放一堆,浮的活动一:比身高。1号学生和2号学放一堆。生身高不同,1号同学站在讲台上,2号同学生实验。学站在地面上,让学生比一比谁高谁矮,哪个预测错了?你是根据什么预测为什么?接着让这两名同学站起来,并且的?(梳理学生回答板书:大!  相似文献   

6.
教科版《科学》(三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课题。它不但可以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完整探究过程,对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价值很大,而且比较容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真正的科学探究问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尝试打破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大胆猜想、深入探究,使学生思维火花不断进发闪烁,收效远高于预期的效果。现将此课实录与反思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尝试打破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大胆猜想、深入探究。使学生思维火花不断进发闪烁,收效远高于预期的效果。现将此课实录与反思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尝试打破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大胆猜想、深入探究,使学生思维火花不断进发闪烁,收效远高于预期的效果。现将此课实录与反思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了上好这节公开课,笔者精心挑选了一节自以为好上的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历经磨炼后,笔者满心欢喜地正式登台开讲.效果如何呢?请看下面这两个教学片段吧.  相似文献   

12.
本课是《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沉和浮”单元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的秘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物体能在水中浮是因为物体比同体积的水轻,物体在水中沉是因为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建立,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师:这是什么?(师出示马铃薯)生:土豆。师(举起两个马铃薯):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把它们放入水中,大家说说马铃薯是沉还是浮?[引导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猜测,从中获得新的发现]生:两个都会沉。生:两个都会浮。生:大的沉,小的浮。生:大的浮,小的沉。  相似文献   

14.
教学分析 《沉与浮》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在前面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外还有其他的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首先,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的沉浮”,  相似文献   

15.
借助物体在水中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并利用小试管、烧杯、铅粒、品红溶液、球形干燥管、50 mL注射器等材料,可制作两个物体浮与沉实验装置。两个实验装置分别用于物体浮与沉实验、重力与浮力关系模拟演示实验,可直观展示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16.
问题的产生:今天上自然课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同样都是萝卜,但是放到水中的时候,有的浮,有的沉。我们都对这种现象很感兴趣。老师让我们成立个小组,自己研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先进行了讨论,大家的一致意见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从萝卜的来源入手,调查萝卜的来源,决定有两个小组调查:一组:调查沉在水中萝卜的来源。二组:调查浮在水中萝卜的来源。2.是否与萝卜的大小、重量、部位有关系。用萝卜不同的位置再进行一次实验。3.收集资料:物体在水中是浮是沉取决于什么。由家里有电脑的赵彤同学负责。下面就是我们实验…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下册)在教学中不乏精品。下面选取两个教学片断谈点笔者的感受。教学片断一(教师甲):……师:那么,你说说马铃薯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生:盐水比水重,所以马铃薯浮起来了。师:(高兴地)你怎么知道的?生:科技老师告诉我们的。把鸡蛋放在水中是下沉的,把盐放在水里搅拌几下,鸡蛋就慢慢浮起来了。我想,马铃薯在水中也是这样。师:(握着这个同学的手)你真聪明。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生:(一齐)同意。……教学片断二(教师乙):……师:大家的意思是说马铃薯的沉浮与水有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的问…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四单元第九课,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判断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可以改变,并让学生亲自感受浮力。  相似文献   

19.
鄂教版小学自然第一册第12课《沉和浮》的内容是根据《自然教学大纲》总目标“使学生经历一些典型的认识事物的过程”而编排的。沉和浮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地认识与沉和浮有关系的自然事物 ,为学习水的浮力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打下基础。教材的编写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分清哪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沉哪些物体会浮 ,让学生想办法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其在水中的沉浮发生变化 ;第三部分是小船载重的选学内容。教材的编写是以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基础的 ,小学一年…  相似文献   

20.
教学分析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以“固体和液体认识”为基础,围绕“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答案”安排了四组教学活动:想办法使橡皮泥和铝箔浮起来、研究小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探究鸡蛋或土豆浮起来的方法、用沉浮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