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竹与古代文化结有不解之缘。早在人类蒙昧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曾高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弹歌》)。宋代以来,文人雅士就将竹与梅、兰、菊一起尊称为“四君子”,又与松、梅一起合称“岁寒三友”。人们爱竹,不少精练生动的成语也同竹紧密相联。形容男女儿童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可比作“青梅竹马”;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  相似文献   

2.
明代程敏政曾作《岁寒三友图赋》,认为凌霜傲雪的松、竹、梅,坚强挺拔,卓尔不凡。其实,在我国历代诗文中,早已将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我们常说的松,是包括松科松属许多种的总名。如果要指某种松,则必另有其名。中国产的松如红松、油松、马尾松、台湾松(黄  相似文献   

3.
竹子属禾木科竹亚科植物,与梅、松一起被称做“岁寒三友”,又和梅、菊一起被冠以“四君子”的美称。其家族庞大,功用甚多,我国很早的《竹谱》记载30种竹的具体用途。竹子渗透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愈是发展,人们对竹子利用的范畴愈是广泛。中国文化中的竹意象斑斓多彩,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岁寒三友     
<正>【原文】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译文】儿子侍奉父亲,站在庭院前,看见梅树开着花,松树和竹子也长得很茂盛。儿子问:“降霜下雪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剪子包袱锤     
松、柏、竹三人是最要好的朋友 ,平日里就算是吃个馒头也要掰三瓣的。但是 ,有一段时间 ,松和柏却闹到相互间不说话的地步。这样僵持了一个多月 ,两人都憋不住了 ,相约去向竹说个明白 ,让竹给拿个主意。松说 :“竹 ,我有个秘密要告诉你……”柏却抢到了前头 :“竹 ,我爱上了菊 ,可是松却要和我抢 !”竹听了大吃一惊 ,因为竹也很喜欢菊 ,前天刚送给菊一封情书。竹沉默了一阵 ,对松和柏说 :“我们都是最要好的朋友 ,对不对 ?”松和柏齐声道 :“那当然 !”“而且 ,我不想瞒你们 ,我也很喜欢菊。”竹轻轻地、但又很坚定地说。松和柏对视了一眼 ,…  相似文献   

6.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是清代郑燮的咏物诗《竹石》。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因“虚心向上”而深受历代文人画士喜爱。竹诗竹画不可胜数,若论数量之多、格调之高,首推郑燮。  相似文献   

7.
闲谈竹子     
<正>假期无聊,窗前闲坐,又瞥见那一隅翠竹。剑指云霄,摇曳随风。中国画里,窗、竹、月、风,仿佛总是搭配在一起的,正所谓晓风残月、绿竹幽窗。白居易写过“窗竹多好风,檐松有嘉色”的《玩松竹》,一连写了两首仍不畅快,又作《竹窗》诗,云“意取北檐下,窗与竹相当”。文人爱竹,自古盛行,有了竹的陪衬,仿佛大俗也能大雅起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浩如烟海、源远流长的文化宝库中,咏松、竹、梅诗占有很大的比重,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接受这份遗产,吸收其有益的营养,是发展今天社会主义新文化、提高民族自强自信精神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松、竹、梅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写竹的诗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卫风·淇奥》);“(竹擢)(竹擢)竹竿,以钓于淇”(《卫风·竹竿》)。二千五百年以前,孔子就曾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诗经》中虽没有描写梅花的诗句,却有以梅子的坠落比喻青春消逝的《摽有梅》。汉赋中有赋松的篇章,《乐府》中有《梅花落》的曲调。  相似文献   

10.
松、竹、梅号称“岁寒三友”,历代文人雅士赋予竹以深厚的内涵,倾注大量的溢美之词。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诗歌。《诗·卫风·淇奥》中的“绿竹猗猗”、“绿竹青青”,已开始将竹赋予君子的品行。《世说新语》记载,王子猷曾暂寄别人空宅中,便令家人在里边种竹。有人问他:“暂住何烦尔?”王子猷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轼也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又如张九龄的咏竹诗:“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无。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和黄门卢侍郎咏竹》)这种“高节”,切合竹子…  相似文献   

11.
<正>一、试题设计地处福建省三沙湾的竹江岛,四周皆是富饶的滩涂,当地村民以养殖海蛎或采集海蚌贝类为生。在滩涂上有一条蜿蜒3 600多米、时隐时现的“汐路桥”(见图1),连接竹江岛与陆岸村落。“汐路桥”由石条依次铺成,全桥几乎没有桥墩,而是依靠打入滩涂的松木桩来支撑。图2显示12月26日竹江岛的潮高变化。据此回答1~3题。  相似文献   

12.
三友图     
陆抑非 《继续教育与人事》2005,(11):F0004-F0004
在《三友图》中,作者以双钩法画竹,以没骨法画梅.以写意法画松.多种笔法并用,墨色变化丰富,疏密得当,浓淡相宜,画家有意识地将松、竹、梅这“岁寒三友”在画面中辅不居主,让它们前呼后拥、相互穿插、簇拥着一块巨石。巨石以淡墨勾勒皴擦.  相似文献   

13.
郑燮,号板桥,是清朝初年著名的花鸟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中的重要人物,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的成就尤为突出。他一生都在细致地观察竹子,自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他有很多描写竹子的名句,  相似文献   

14.
教学设计理念: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其干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干姿百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在众多的咏竹作品中,郑板桥的咏竹诗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王绩“古意”非泛泛的“托古喻今”,而是诗人借竹、龟、松、凤、桂的兴衰命运,兴寄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忧思和对自我生命存有的独特反思,寄托深远,颇有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王绩“古意”非泛泛的“托古喻今”,而是诗人借竹、龟、松、凤、桂的兴衰命运,兴寄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忧思和对自我生命存有的独特反思,寄托深远,颇有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松、竹、梅,旧时被称为“岁寒三友”。松竹四季常青,霜欺雪压之下仍然昂然挺立,在凛凛寒风之中依然故我;梅能先百花而怒放,在雪中吐蕊。于  相似文献   

19.
玩过竹蜻蜓吗?它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发明。竹蜻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竹柄、二是“翅膀”。玩时,用双手掌夹住竹柄,快速一搓,双手一松,竹蜻蜓就飞向了天空,飞行好一会儿后,才会落下来。很神奇吧!今天就教你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简易、好玩的竹蜻蜓。  相似文献   

20.
古人咏木,除“岁寒三友”之松、竹、梅外,便是杨柳了。植柳、赠柳是古代传统习俗;爱柳、咏柳更是文人共有的审美情趣。 杨柳入诗,早已司空见惯。但在古代诗词中。有时用“杨”,有时用“柳”,有时又并用“杨柳”。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