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电视新闻直观、形象和运动的特点,比起其它新闻媒介,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 如何发挥电视新闻的图像优势,增强新闻直观视觉效果,笔者想就此问题谈一点认识。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有位朋友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看”不如“听”。他列举了许多声音画面两张,甚至声画有相悖的事例。这个意见,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如今,一方面许多大台办出了“东方时空”、“黄金时间”等名牌新闻栏目;另一方面传统的图像加解说形式仍占主导地位,尤其是中小台的自办新闻,存在着诸多亟  相似文献   

2.
人们把报纸叫“新闻纸”,认为报纸是向人们传播新闻的最快的工具。其实,这完全是旧观念。自从无线电广播诞生以来,报纸这个“新闻纸”就变为“旧闻纸”了。当代,各国人民了解国内外大事,主要不是靠看报纸,而是靠看电视、听广播了,在我们国家里,电视还不普及,了解国内外大事,大多数人靠听广播,或者说大多数人首先是通过广播来了解国内外大事的。  相似文献   

3.
与报纸、电视的新闻传播手段相比,广播新闻的传播手段相对比较单一,主要靠声音传播信息,也主要靠声音来刺激、吸引受众。这就为广播人提出了一个话题:广播新闻应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一、广播新闻应追求“视觉化” 即通过采访,运用音响和写作艺术,想方设法地获取感性的画面,把听众“带进”新闻现场,唤起其思维和想象,进而形成事物的立体感、画面感和活动感,感知事物形象,从而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博览     
新闻与群众关系如何请看江苏读者调查从一九八三年开始,江苏省新闻学会等单位对全省十三岁以上的有视听能力的城乡居民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综合性的抽样调查。其结果有几点值得注意:广播的普及性高于报纸、电视。有百分之九十四点五八的人听广播,百分之六十四点五四  相似文献   

5.
高旭 《记者摇篮》2012,(8):24-25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个媒体中,报纸是白纸黑字,读者看一遍不懂,可以反复看,直到看懂为止。而广播电视新闻是靠声音传播的(电视虽然有画面,但观众也要靠耳朵去感知新闻的内容),而声音一听而过,转瞬即逝,容不得听众观众去琢磨,去思考,所以广播电视的记者要想让听众观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就必须用一听就懂的语言写新闻。可是,广播电视的记者常常忽视广播电视"听"的这个特点,不讲究口语化,不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新闻,有些话白纸黑字写出来也不见得看  相似文献   

6.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读报、听广播、看电视。像吃饭穿衣一样,我们每天“消费”着大量的新闻。新闻来源于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生活中的喜悦和苦恼、我们对社会的忧虑和思考、我们轻松聊天以及热烈争论的话题又往往来源于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没有报刊、广播、电视——没有新闻,我们的生活会是  相似文献   

7.
李薇 《视听界》2001,(1):23-23
标题是新闻的眼晴,人们往往通过标题去听广播,看电视,阅读报纸,电视新闻大都是短新闻,而且许多是现场短新闻,电视新闻的“新闻眼”需要载体来“凸现”。我认为,这个“载体”,就是标题,标题是揭示主题,展示精神,营造气氛,锁信眼球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实践中,我围绕电社新闻标题“靓”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每天读报纸,听广播和看电视,我都是先看新闻报道。我想,有这种习惯的人大概不在少数。可见,新闻报道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正因为如此,新闻写作的文风对社会的影响想必也是不可低估的。我们现在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弘扬祖国文化”。而新闻写作在弘扬祖国文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不少中小学生写作文时就常常仿用我们广播、电视和报刊上的语言和文字。而语言和文字又是文化的“基因”或“细胞”。由此可见,新闻写作中的那些疵瑕和陈词滥调也可能对社会文化生活有所感染。本文只拟就当前新闻写作中最流行、最时髦的又是最常…  相似文献   

9.
打开报纸或看电视、听广播、看网络,很多新闻让人看了感觉很假,也有很多新闻惹来官司,还有些新闻让人看或听了觉得很乏味,这些所谓的新闻给受众带来的不是益处,而是不良影响或误导。那么,受众最终回报给发布此新闻媒体的是“不买账”。这说到底这是个人才问题,本质是新闻人的核心素质问题。在这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除具备最基本的通话、短信功能外,逐渐被赋予游戏、上网、收发邮件、阅读新闻、阅读小说、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媒体功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被人们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与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1.
勤于思考 得到一张好的新闻图片,需要摄影记者的生活积累和观察思考。摄影记者养成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和读书读杂志的习惯,必然触及思想情感,脑子里爆发问题,随时都会像一个全副武装的“猎人”,在瞄准和捕捉突如其来的“猎物”。  相似文献   

12.
勤奋出高产     
我是解放军报新闻函授的第七届学员。去年2月由一名排长走上宣传干事的工作岗位。从1988年8月到去年底,我先后被《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成才》、《前进报》等报刊、电台采用稿件170余篇。有的同志问我为啥上搞多?我的体会是,没有别的窍门和捷径,主要是靠勤奋。一、勤学。日常生活中,我养成了一种好习惯,不管忙闲,即使回家探亲,每天总要看报纸,听广播或看电视,学习时事政治,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关精神,研究预测近期新闻报道的题材、主题,以及各新闻单位用稿的特点、要求。特别是每期的《新闻与成…  相似文献   

13.
辛文 《新闻窗》2005,(6):50-51
“细节决定成败。”新闻宣传报道亦然。常年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时发现我们这三大传播媒体不乏细节疏漏之处,乃至犯一些低级错误。试举例言之:  相似文献   

14.
拜读了贵珍同志《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深思再三,对此观点也不敢苟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是新闻界公认的。这就是说,别人做的新闻事实,通过记者和传播手段(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告诉读者,听  相似文献   

15.
广播新闻要通俗易懂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已近三十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收到一些朋友寄来的稿件的复印件,其开头三个字是“本报讯”,显然作者的初衷是为报纸写新闻。报纸上的新闻是依靠人们的视觉来接收的,而广播新闻则诉诸人们的听觉。由于接收新闻的器官不同,广播新闻必须顺应人们的听觉习惯。在漏听之后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又如,看报纸时可以边看边查字典,而听广播就不能这样,听广播不像看报纸,必须识字.而广播听众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受众面比较广。这就向广播新闻的作者提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对记者这一行业一直很向往。当我在电视里、报纸上、广播中听到、看到感人的报道,便会由衷地佩服被老百姓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们。他们的作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人们心中产生凝聚力,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多、最新的信息。随着自己进入新闻单位从事档案工作,读的、看的、听的多了以后,便渐渐变换了看新闻的角度,开始用档案人的眼睛看新闻。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忠实的广播听众、电视观众,我几乎没有一天不听广播不看电视。逐渐地对播音产生了一些想法。播音应是和听众观众的对话李瑞环同志讲得好;“广播电视节目……只有吸引人,才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播音怎样吸引人?我觉得根本的是不能从自我出发,而要从受众的需要出发。心  相似文献   

18.
姜薇 《中国广播》2006,(7):25-27
当人们还在回味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固有模式带来的冲击时,一场由手机带来的媒体变革正在兴起,一项由手机媒体化带来的移动业务模式转型正在悄然到来——用手机可以听广播、看小说、读新闻、看电视……手机的“信息”功能已经超越“通信”功能,开始扮演传播信息和文化娱乐的新角色。  相似文献   

19.
博览     
新闻与群众关系如何请看江苏读者调查从一九八三年开始,江苏省新闻学会等单位对全省十三岁以上的有视听能力的城乡居民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综合性的抽样调查。其结果有几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0.
谢力 《新闻通讯》2013,(6):40-42
这是个媒介融合的时代,电视可以读,广播可以看,报纸可以听。作为与新闻期刊“沾亲带故”的文摘期刊,保持其“精髓”不变的基础上,讲究优势的深度融合,给期刊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