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这两方面的统一,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训练与感悟有机结合。优化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且有效的实践活动中“感悟”“训练”——感悟体现人文性,训练体现工具性。教师钻研教材,找准适合学生“感悟”与“训练”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2.
宋洁 《语文天地》2009,(5):24-2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有机统一。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真正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以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认读、概括、感悟、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曹红霞 《考试周刊》2009,(10):62-62
“训练”在1990年前后一度是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词,然而进入21世纪,“感悟”成为热点,“训练”一词几乎成为语文教学的忌讳。近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则提出:“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立身之本。其实,语文教学应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训练体现工具性,感悟体现人文性。两者不可偏废,应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运用语文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还说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写”的实践是多么重要呀通过学习新标准,我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了大量“写”的实践,学生受益颇深。一、克服教学中只感悟不写的弊端。课堂上,不少教师将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而忽略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很少…  相似文献   

5.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一直存在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钟摆”现象。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但是近年来,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强化人文性的感悟,把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情感意蕴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唯一或主要的工作,淡化了工具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力度,将“学会”窄化为“读懂”。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抓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突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本文拟以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几种类型的句子训练为例,对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两性”统一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在重视工具性的同时,要充分体现人文韵味。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需求。语文教学充分体现人文韵味的策略是: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挖掘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内涵,积极指导学生的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8.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学任务的前提,所以必须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准确体现两者的统一就要把它们看作是不可偏废的整体,寓教于文,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与文本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更能通过阅读感悟文本及相关活动,增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才真正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结合点,突出这一“基本特点”,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障。笔者在参加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  相似文献   

10.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训练”与“感悟”是落实语文学习中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途径,因此,只强调“训练”或“感悟”而丢弃另一方都会有失偏颇。“训练”使之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化则更熟。这反映了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至于“训练”在先,还是“感悟”在先,要视学生、教材、教师以及具体的教学侧重点来决定。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条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巢宗祺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这一理念,而且应该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一、“语文素养”概念的界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素养”的提法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思想品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语文素养”等。其中“语文素养”一词出现…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无非是促进学生对语文工具的掌握和人文素养的养成。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无论是听说读写工具的掌握.还是道德修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都不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的“接受”过程所能奏效的。语文工具的掌握需要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体验与感悟.所谓“熟能生巧”的“巧”,就是体验与感悟的结果。人文素养的形成.要靠熏陶、感染,是学生自己体验与感悟的结果。毫无疑问.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由讲授性教学转向体验性教学。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无论是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还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都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最佳的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笔者从转换学生生动的生活经验,丰富个性化的感悟这个角度做了些实践。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它发挥出语文育人的巨大作用.为此,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语文素养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大性质。“训练”——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感悟”——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 ,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然而 ,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 ,在处理“训练”与“感悟”关系的问题上 ,却普遍存在着两个偏向 ,把两者机械地割裂开来 ,致使阅读教学始终未能走出费时低效的怪圈。只有克服这两个偏向 ,正确处理两个教学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以“训练”与“感悟”为两轴的横向坐…  相似文献   

16.
何瑞周 《宁夏教育》2008,(12):34-35
从本质上说,语文谋程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语言文字和精神思想的统一,而精神和思想蕴涵于语言和文字之中。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把语文教学单纯看作考试的技能训练,就违背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宗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范例”,努力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平台,在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的同时,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性质虽然已经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确定,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并不意味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唯一一种正确的形态,或者要在一堂课中两者并重。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因课而异”,抛开工具人文之争,不求一堂课的面面俱到,而要着眼于整个学习阶段,既注重语言能力培养, 重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同步发展,又注重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健康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指出,在具体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非壁垒分明,遥如两极。  相似文献   

18.
“训练”曾经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独霸天下几十年,然而由于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了“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却是“感悟、体验、领悟”等说法,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三维目标的落实,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的教师认为“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惟一目的,课堂上很少进行,甚至不再进行“训练”,认为它是“工具性”的化身,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相左,与感悟、体验对立。正因为如此,课程实验中出现了另一种倾向: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偏重人文内涵的开掘,…  相似文献   

19.
朱瑛 《辽宁教育》2010,(11):28-29
“训练”,曾经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独霸天下几十年。然而,由于《语文课程标准》刻意回避“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是“感悟、体验、领悟”等说法,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三维目标的落实,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的教师认为“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语言的理解、积累、感悟和运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巧妙地将训练性阅读教学与运用性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训练教学走向运用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一、训练阅读教学的课堂分析训练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根据教师的预设,围绕问题展开理解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