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每年高考之后,总有命题者或评论者以各种方式来阐述高考作文的命题理念,那就是:不在审题上难为考生,让考生有话说,有东西写.可不知道有没有想过,我们的考生有什么话要说,你想要学生说什么话;或者说现在的学生有什么东西好写,你又期望学生写出什么.  相似文献   

2.
薛涌 《中学教育》2007,(8):31-31
作文是高考中最能反映考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且反映了其人生态度和理想,甚至考生可借此表现年轻的生命历程。作文题目出得好,就能让考生把自己的生活写出来。如果让我来命题的话,我马上会想到两个题目:第一,你是如何帮助别人特别是陌生人的?你从帮助别人的经验中学到了什么?第二,你见到过社会上的什么不义?你是怎么努力去消除这种不义的?在这种努力中你有什么人生收获?  相似文献   

3.
高考作文在命题过程中存在一些难以两全的矛盾,在实践中不能只注意问题的一面而忽视问题的另一面。具体而言,高考作文命题应当贴近现实,不过不是命题者的现实而是考生的现实;在"虚"与"实"的矛盾中,命题取向均应有一定的限度;高考命题在开放与限制方面也不能走向极端,在实践中应倾向于在"写什么"上限制多一些而在"怎么写"上多一点开放;高考作文命题在外在要求与内在要求上应倾向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高考命题如何引领作文教学?据《光明日报》载,近日一批专家学者聚集一起,就高考作文命题进行了探讨,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北京高考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漆永祥认为有决心扭转高考作文中的不良风气,对于假大空作文,不审题立意随便写什么都好的作文,以及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文,将在今后的高考阅卷中决不手软地打低分。"现行的某些要求不但没有激活考生的创意,反而压制了考生的个性,使优秀考生噤若寒蝉,不敢、不能也不愿表现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北京教育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大规模分省命题的第三年,含全国卷在内,一共推出了17套高考语试题,自然也就有17道高考作题目问世。三年的自主命题,似乎摸到了路子找到了感觉,今年的题目多元与开放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前两年.其巨大的包容性.要写什么都可以拐到题意上去,无论什么地点、时间、人物、事件、领域.都可以绕出一个光明的尾巴、辉煌的结局、理想的未来,从而体现高深的立意、独到的见解。如果硬是求真求实、发自内心,比如上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考生要写出自己对异性同学的真情实感,写出欲望的冲动,这样犯傻遭致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恐怕这次高考就要栽在这篇作上了。  相似文献   

6.
2007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试题一反常态.丢掉一直叫好的话题作文命题方式.而回归到全命题作文.让广大考生高兴得手舞足蹈。——《提篮春光看妈妈》,题目是不是太简单了?不少走出考场的学生这样嘀咕着。在当晚的电视节目里.我们又看到许多考生美滋滋地告诉记者说:“母爱是伟大的,我觉得今年高考作文挺好写。”真的好写吗?冷静地思索一番,你会看出这道试题平凡中的不平凡,它是有难度的。  相似文献   

7.
作是高考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不仅表现了语能力,而且反映着考生的人生态度、思想智慧、感情和意志,这些都是一个年轻人日后成功的关键。我们的高考作应该怎样命题呢?旅美学薛涌认为好的作题应该满足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第一,给考生以充分的机会写自己的生活,看看他们是怎样克服困难,面对挑战,怎样帮助别人,对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评价作文命题的优缺点,要遵循命题原则和考生作文答题的实际多角度评判,不可从单一角度主观断言。下面以“高考作文命题应遵循的原则”为标尺将三地高考作文题作一比较。原则一:把作文题目出在考生的心坎上,让考生有文可作,有真情实感可表达。作文命题只有贴近考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考生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有文可作。作文内容所表现的“人、事、物、景、情、感、论、理”是生活阅历和思维力所能及的内容,有利于快出佳作多出佳作出好佳作。明眼人不难看出,北京卷的《转折》最贴近考生的实际,因为高考无疑是人生的一次…  相似文献   

9.
2014年高考18套作文试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命题形式上看,这18套作文试题不约而同地全部采用“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考生在立意与选材方面,都有极高的自由度,便于尽情发挥。在文体要求上,江西卷与湖南卷明确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其他省份一般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相似文献   

10.
周宏 《中文自修》2005,(4):12-14
高考作文的评价,历来是考生关注的焦点。评价标准的变革,和命题思路、命题形式的改革一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命题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想考什么,即你想要测试学生对什么东西的掌握,我们估且以A来表示;二是用什么来考,即你设置了一个什么样的题目,通过这个题目可以测试到你想要测试的东西,我们估且用B来表示;第三是你实际上考了什么,即学生实际上是运用了什么知识和素养才得出了答案,估且用C来表示。考试命题的难处就在ABC关系的处理上。  相似文献   

12.
薛川东 《中国考试》2000,(10):18-19
一考前,总有一些考生千方百计找“名师”,希望“名师”能押上作文题,哪怕押上类型、范围也好。更多的考生则是针对历年试卷的作文题型进行“备考”。怎么“备”?少不了要“背”它几篇范文。辛辛苦苦,都是希望到考试时能以现成的东西——自己的或他人的——应对那道神秘的高考作文题。其实,高考命题并不神秘,它早已通过《考试说明》把考试的目的、范围、要求公之于众。作文题也无甚秘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划分考生语文成绩和决定考生高考成败的关键。通过对高考作文命题的研究,能够为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支持,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本文以适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省份近几年作文命题为例,结合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特点,思考怎样进一步优化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4.
史峰 《辽宁教育》2014,(10):85-86
高考作文的目标应是“检验学生的作文水平”,带着这样的目标命题高考作文,就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易懂、轻松、少束缚”的写作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吐露心声,展现才华,尽显自己的文字驾驭能力,以有效完成高考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检阅目标。2014年的诸多高考作文题目却偏离了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易懂、轻松、少束缚”的命题原则,出现了故作高深的哲学化走向,不是以“善待”考生为根本,而是以“为难”考生为能事。一些作文题更是以“哲学”为题,“化易为难”地给考生设置了许多写作障碍,这让高考作文更显“诡异艰险”,考生大感“舞文不从容,弄墨不悦心”。  相似文献   

15.
袁东升 《现代语文》2007,(1):116-117
话题作文从1999年闪亮登场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全国高考作文连续七年都采用话题作文的考查形式,高考单独命题的省市也绝大部分要求考生写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三自”(自由命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较之传统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更有利于发挥考生的写作特长。这是话题作文的长处。但是,话题作文的易宿构、不利于客观公正地评分等弊端也在几年后暴露无遗。于是,人们便寻找一种新的作文考查形式,力求使考生作文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  相似文献   

16.
高考作文命题的第一原则应是以人为本。从人本立场出发,注重哲理思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注重哲理语境下,湖南省今年的高考作文算是一则典型案例。题目要求考生根据“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两句诗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相似文献   

17.
“灵动”与“沉稳”,是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主题。这两个词,对于今后的考生来说,亦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一、文体的沉稳与灵动这几年,高考作文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长,自由地选择文体。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进步。但是,“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在文体的把握上,每一个考生都要既沉着,又稳重。在我们江苏省,历来都要求考生写什么必须是什么,写什么必须像什么;决不容许在一篇800余字的高考作文中,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杂乱使用,搞成一个“大杂烩”。从总体上说,高考作文的文体一般分为两类——记叙  相似文献   

18.
1.审题一定要把握住话题解析的导向性,揣摩命题者想让你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因为虽说符合话题即可,但事实上每个命题者都会将自己的价值倾向暴露在对话题的解析中,近四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如此,所以考生无十足把握,绝不可轻易地反弹琵琶,最好是顺着命题者的思维走。  相似文献   

19.
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是探寻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契合。对于千差万别的考生来说,写作统一的作文题,本身就带有对考生个性的限制,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过去的命题,往往把限制推向极端,变成了主题的严酷封闭,强行规定惟一合法的主题,这既扼杀考生个性,也窒息了多元话语空间,与高考检验考生素质的目标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20.
陈刚 《新课程研究》2009,(11):182-184
高考作文命题内容仍有局限,视野也不够开阔,有意逃避现实深层问题,蹈空务虚;不少材料不合生活的逻辑,本身缺乏信度,甚至存在知识性错误;命题未能面向全体考生,扫清审题障碍,致使考生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猜测题意上;高考作文的命题技术不成熟,导致猜题押题,增加了应试的博弈性和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