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建国以来,随着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工作的开展,近代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立的阶段也开始了比较系统的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就目前近代文学研究状况来看,在整个文学史研究中,仍属最薄弱的环节.今天,借黄遵宪研究学术交流会召开的机会,就近代文学研究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作为最早以"史"出现的两部主要属于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史专著,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和《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建构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尽管其文学史观明显受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影响,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立不倚的学术品格和无征不信的严谨学风,又使其在许多方面超越了胡著,得出许多创见,并以其长久的学术生命力或明或暗地参与了与其后逐渐建构起来的近代文学史的对话,为推进近代文学研究走向深入、全面和公正,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3.
据我所知,80年代以前的高等院校中文系,一般是不开设“中国近代文学史”课程的,这个方面的内容往往是放在“中国文学史”课的清代文学部分讲讲,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式地提一提。80年代初期开始,才有为数不多的高校专门开设“中国近代文学史”课,始有《中国近代文学史》之类的教材问世。但长期以来,还没有一部很好的近代文学作品选与文学史教材相配套,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有鉴于此,较早在华中师大中文系讲授中国近代文学的丘铸昌、程翔章先生,早就想编选一部既适合老师教又适合学生学的近代文学作品选。经过多年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湖湘文化研究堪称近年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典范.在湖湘文化研究日益深入的今天,研究湖湘哲学与历史的学术著作不断涌现,近代湖湘文学研究则相对薄弱.孙海洋<湖南近代文学史>是湖南近代文学研究开创性的论著,刘再华<近代经学与文学>对湖南文学的论述亦颇多新见.但对于湖南近代诗歌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则当以萧晓阳<湖湘诗派研究>为胜.  相似文献   

5.
胡全章 《中文自学指导》2010,(4):66-71,F0003
卢冀野《近代中国文学讲话》是与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同期出现的近代文学史著作,其对近代作家的取舍范围和学术立场与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和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长编稿本》均有较大差异,其对近现代诗文创作的演变轨迹和存在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近代戏曲演变过程及成败得失的梳理与评析则具有开拓意义。然而,这部具有独立学术品格的文学史著作,却长期以来湮没无闻,原因主要在于卢冀野的文学观念和学术立场与彼时及当下的主流学界存在较大分歧。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逐一评价五部冲国近代文学史之后,指出它们虽然水平不一,但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历程中,都有所突破,且各具特色.它们都分别反映了6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成就,为我国的近代文学教学和研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文学,就它的总体上说,是与封建社会的文学不同的、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的文学.作为中国近代早期即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是否也同样发生了质的变化呢?有的同志着眼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和资本主义的意识特征,认为只有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改良维新的社会思潮开始形成的时期,中国文学才发生了与封建社会文学不同的性质上的变化.一九二九年出版的我国较早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史专著《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就是以康梁维新变法时期作为封建社会文学与近代文学的分野的.  相似文献   

8.
近代,是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己的时代,近代词历史性地成为了这个时代心灵表现的深度、广度和力度的代表性文体,向来被誉为中国词史的“中兴期”和“高潮期”,与宋词前后辉映,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一部中国近代词史的专史或教程来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笔者有鉴于此,积极思考并着手写作《中国近代词史》,又配合管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复合体系”在中文系高年级开设“中国近代词史”课程,同时,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文学史方法论”、“重写文学史”的研究和讨论的不断深入,笔者将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引入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教学和写作,大大改进了学生对于近代词史乃至文学史的体认,取得了可喜的实效,其中,“文学史原生态”的方法论对于“中国近代词史”的教学和写作的意义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是先秦至近代的文学,按文学史的发展分为为四段,即:先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元文学;明清及近代文学。这门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各个阶段作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以及文学史发展的系统讲授,使学生初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和重要的文学现象,获得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在本论文中,笔者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自己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通过自己的探究去体悟,从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在整个中国文学中 ,都是一个薄弱环节 ,较好的、较全面的作品选本更少。为了给学生和普通读者提供学习的资料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程翔章老师经过多年努力 ,选注了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最近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作品选是为高等院校中文本科学生开设的“中国近代文学史”课程编撰的一部配套教材 ,也可供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阅读参考。它具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选篇恰当、合理、体裁全面。该书选编了近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作家的代表作品 ,且诗歌、词、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体裁兼…  相似文献   

11.
阿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史家。他很早就开始搜 集和研究近现代的文学资料。他编纂的多种近代文学史资料和专著为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史上具有筚路蓝缕之功。本文试图就阿英对近代文学研究所做的巨大贡献和他研究近代文学的特点作一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交流中国近代文学教学、科研的成果与经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共同发起的全国首次近代文学学术讨论会,于十月十四日至二十日在河南省开封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四十个高等院校、科研、新闻出版单位的专家、教授、教学和科研工作者、编辑人员共七十人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向大会提交了研究论文四十多篇.这些论文涉及了中国近代文艺思潮,近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近代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近代少数民族文学,日本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随着西方文学作品和文艺美学思想的翻译和介绍,既促进了中西文学的交流,引起了我国近代文学审美观念的变革,也推动着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探讨这种方法的产生和特点,对于加深理解我国近代文学的性质,对于更好地借鉴外来文化,开展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加速当代文艺学科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比较方法,是在中国近代社会和时代审美意识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鸦片战争,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一批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纷纷寻求救亡图存的方略,并从实践中认识到,中国要变革自强,不能只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单纯仿效西方的物质文明,还必须从政治思想上唤醒民众、启迪民智.这样他们从初期热衷于翻译介绍西方历史和自然科学资料,转而大量翻译西方的哲学和文学方面的书籍.19世纪末,由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人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是  相似文献   

14.
据我所知,华南师大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室是高等学校中为数极少的近代文学专业研究室.早在十几年以前,他们就编写过中国近代文学讲义.嗣后,又相继出版过《龚自珍研究》、《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黄遵宪诗选》,以及《中国近代文学评林》丛刊等多种有关中国近代文学论著.大约是五、六年前,他们接受了国家教委的委托,从事列入国家教委“七五”规划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编写工作.最近,这部由该室管林教授、钟贤培教授主编,由其他几位同志共同参与编写的,被列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已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我想,这无论对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建设,还是对于近代文学学术界,都应当说是一件值得祝贺的喜事.拜读这部中国近代文学史新著,我以为这是一部颇富特色的著作.举其大端,约有三项.第一,是其体例的创新.任何一部著作的体例,都首先是著作者对于研究对象的认知体系和取舍框架,同时,对于读者也是一种相应的传播体系和认知框架.我国的文学史著作,从1904年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讲义本)问世以来,各种文学史相继出版,据陈玉堂《中国文学史旧版书目提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的近代巨变造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中国近代文学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近代新变;近代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近代文学都有过渡性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严复与近代中国文学变革》一书结合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发展变迁,考察了严复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严复与近代文学变革之间复杂的关系。作者认为:无论是理论上的"自洽",还是表面上的"悖离",抑或实际过程中的"推动",严复与近代文学变革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方面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在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之际为救亡图存所做的艰苦努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近代文学从传统向现代嬗变的艰难轨迹。该书是对严复研究的深化和超越,提供了认识立体可感的严复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梁启超倡导翻译、实践翻译文学、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评介及其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等方面论述其对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和翻译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工业社会的发展,文学的研究本身也产生了新的诉求,新文学的现代化既有思想启蒙的历史要求,也有文学市场的需求,更有审美向度的追求。在今天的文学研究中,我们必须正视历史功利性文学、现代都市通俗小说、"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一起构成了新文学史上多边对峙的文学空间。本论文从选题到构思都是依照这一文学史整合的思路,把在90年代以前政治革命和文化启蒙文学史范型内隶属于"近代文学"的苏曼殊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大历史背景中,勾勒出其思想中体现的轮廓清晰的两面性,以"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为理论依据,定位苏曼殊在文学历史中的坐标,考察和阐释苏曼殊的翻译和创作在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审美转换之初的重要驿站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出现了若干热点话题,如现代文学史在时间上向当代文学与近代、古代文学的贯通,现代文学是否应该纳入通俗文学、古诗词创作、以及海外华文文学进行横向开拓等问题。对这些重要问题进行脉络上的梳理与学理上的探讨之后,可以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在纵向时间贯穿方面的关键不是无限延长其时间长度,而是凝聚目光,回到现代文学自身上来;在横向空间拓展方面的关键,也不是层层增加研究内容的宽度,而是在多重视野的参照下强化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度;在文学史向学术史提升方面的关键,是不断提升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含量,更加历史地看待现代文学,并由此获取现代文学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近代文学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必须加强现代文学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和限定性,同等重视政治与文学两个方面的信息源,并注意区别其它历史阶段文学史的教学,从而改进近代文学教学不尽人意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