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文 《新闻与写作》2005,(10):38-38
所谓多面式报道是指在一篇稿件中反映多方面的情况,改变传统的单一方面的报道。而单一方面报道,写成绩便连篇好话,写批评就一片“指责”,写揭露又一无是处。总之,非坏即好,非好即坏。有时提倡既报“喜”又报“忧”.也是报这个单位的“喜”,又报那个单位的“忧”。在一篇稿件里报道一个单位或一个人,就很难看到既有“喜”又有“忧”了。多面式报道却做到“喜忧”同报。  相似文献   

2.
某报总编辑Z日前突然接到某省某市市委书记S打来的一个长途电话。通话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却颇有立此存照的必要。事情是由一篇批评报道引起的。本来舆论监督就很难,批评报道一发表,总有人打电话来提出这样那样的意见,可是这个电话却非同寻常,S书记一上来就口气不凡,自报官衔,大有以势压人之意:“你是××报总编辑吗?我是××市市委书记,我姓×,我的名字叫×××,你听清楚了吗?” Z总编接这样的电话多了,但S书记这样的口吻  相似文献   

3.
新闻文体写作创新之三:多面式报道。 这种多面式报道是在一篇稿件中反映多方面的情况,改变传统的单一方面的报道。所谓单一方面报道,写成绩便连篇好话,写批评就一片“指责”,写揭露又一无是处。总之,非坏即好,非好即坏。有时提倡既报“喜”又报“忧”,也是报这个单位的“喜”,又报那个单位的“忧”。在一篇稿件里报道一个单位或一个人,就很难看到既有“喜”又有“忧”了。多面式报道却做到“喜忧”同报。请看新华社1988年8月14日播发的一条消息,报道歹徒闯进广西大学行凶的事件,既写了该校副校长面对歹徒行凶而逃离现场…  相似文献   

4.
2001年11月2日的《中国纪检监 察报》二版,刊登了编者写的一篇点评《一篇来稿引起的思考》,对一篇来稿报道中暴露的形式主义倾向提出质疑。这无疑是一次及时的可贵的“新闻警示”。来稿报道了湖南省衡东县乡镇干部争当“民事调解员、科技指导员、农产品销售员”的情况。文中说: “衡东县在鼓励乡镇干部争当‘三大员’过程中,实施跟踪  相似文献   

5.
新闻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担负着联系职工、宣传职工、教育职工、动员职工重要任务的企业报同样也不能忽视批评报道。但是翻开林林总总的企业报,“莺歌燕舞”、“歌功颂德”一类的报道充斥版面,却很少有“暴露问题”、“督促整改”方面的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6.
侯杰 《新闻界》2000,(4):59-59
批评报道作为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在已被广泛采用 ,并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但是 ,批评报道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 ,它披露的正是一些人最不愿看到的 ,所以它所受到的阻力和压力比别类报道要大得多 ,这就使得一些批评报道刚刚报了开头 ,在事情的真相还没有挖出 ,事件的处理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就不了了之。笔者在一些新闻媒体尤其是地方性的新闻媒体上就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批评报道发出后达到了引起重视、解决问题、以此为诫的目的 ,那么这个批评报道 ,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 ,在新闻实践中 ,往往可能有这样一些因…  相似文献   

7.
韦名 《新闻三昧》2003,(8):31-31
笔者曾几度参加省级“两会”报道,并多次受省人大、省政协表扬。下面,笔者就地方工人报如何参与“两会”报道谈几点体会。善于取舍。地方工人报,由于受人力和版面等的影响,在宣传力度和报道的数量上无疑与地方日报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工人报记者要在众多的“两会”消息中有所取合,有所为有所不为。2000年《南方工报》的“两会”的人大报道只发稿6篇。这6篇报道没有一篇是会议消息,也没报道人代会开幕闭幕,只选择了国企改革、职工、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我报在开展批评报道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先后有言论、通讯、消息三篇稿件在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分获一、二、三等奖。下面,谈谈自己对企业报如何开展批评报道的浅见。一、企业报开展批评报道的难度。批评报道对于身处企业的企业报来讲是难上加难。因为,他所批评的单位、人和事都在本企业,他们同报社以及编辑记者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被批评单位同是企业的中层机构,对报社工作有很多制约。被批评单位的主管厂级领导,同时也是报社的上级。因此,上  相似文献   

9.
侯杰 《新闻知识》2001,(1):20-21
时下,批评报道作为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已被广泛接纳和采用,并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但是,批评报道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它披露的正是一些人最不愿看到的,所以它所受到的阻力和压力比别类报道要大得多,这就使得一些批评报道刚刚报了开头,在事情的真相还没有挖出,事件的处理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就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如果批评报道发出后达到了引起重视、解决问题、以此为诫的目的,那么就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批评报道。但是,在新闻实践中,往往可能有这样一些因素影响着批评报道的正常完成:被批评对象通过…  相似文献   

10.
开展批评报道,搞好舆论监督是实行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报纸具有战斗力的具体体现。但是,开展批评报道又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特别是企业报,其读者对象大都在身边、周围或本系统内,批评报道稍有不慎,就会立即引起强烈反响,甚至造成矛盾。作为全国企业报20佳的《中国三峡工程报》这两年在开展舆论监督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我们认为只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会把批评报道开展得更好。  相似文献   

11.
来函照登     
《新闻记者》编辑部: 贵刊第5期发表了陈谈强同志对我去年在贵刊“记者的报告”栏的一篇消息的批评文章《也谈<三次冲击>引来的冲击波》,我就此作几点答复: 一、我写的是消息,不是论文,因而欢迎对消息报道的准确性提出批评,可是批评文章说:“陈力丹忠实于意见书的主旨”,即承认我没有歪曲当时评报者的意见。批评文章一开始就说:“陈力丹同志是借新华社这篇评述新闻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波浪冲击中前进》发表后,报社内部评报栏的‘一份份批评性的评报意见书’来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1月2日的《中国纪检监察报》二版,刊登了编者写的一篇点评:《一篇来稿引起的思考》,对一篇来稿报道中暴露的形式主义倾向提出质疑。这无疑是一次及时的可贵的“新闻警示”。来稿报道了湖南省衡东县乡镇干部争当“民事调解员、科技指导员、农产品销售员”的情况。文中说:“衡东县在鼓励乡镇干部争当‘三大员’过程中,实施跟踪监督机制,避免活动流于形式。明确规定乡镇干部每月人均进村不得少于23天,住宿不少于13天,每人走访不得少于100家农户。”编者对此提出四点质疑,然后指  相似文献   

13.
从事新闻批评报道的同志,深感批评难,促使被批评的人和事得到处理更难。从人民日报去年全年和今年1至6月一至四版批评稿及其反应的分析,也证实了这点。人民日报一至四版,一年半共发批评稿187篇,平均每月10篇,比各中央级和省市级机关报刊登的要多,这说明人民日报开展批评是比较经常的。批评后有处理结果的报道,计31起,占187篇的16.5%。由于有些批评稿是泛指的,不要求批评者公开答复;有些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说,报纸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那么什么是企业报的特色呢?我们从实践中有此以下思考的和体会。首先,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要结合企业实际,有针对地回答职工提出的问题,起到解疑答惑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职工感到报纸与他们息息相关。例如,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时,有个别人把我们批判方励之等人的言论,说成是听不进不同意见。这显然是一种糊涂认识。针对这个糊涂认识,我们写了篇评论员文章,说明了马列主义是真理,不怕批评的,也是批评不倒的。我们批判方励之等人,是为了安定团结,是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通讯员队伍建设是办好报纸的基础建设。企业报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花大气力抓好这项工作。一、厂报必须有一支稳定的通讯员队伍。所谓企业报的特色,主要是结合企业实际,面向职工,贴近职工,满足职工的合理需求,使职工喜闻乐见。要做到这一点,仅凭企业报的专职编采人员深入采访调查,精心谋划编排是不够的。因为目前大多数企业报专职编采人员较少。如我们《庆华报》只有三四个人,应付日常工作就够紧张的了,的确难以全面和准确用掌握全厂方方面面的情况。所以,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通讯员队伍。这样就扩大了厂报的视野,延长了厂报的触角。不但可以扩大报道面,丰富报纸内容,而且可以通过他们及时了解掌握职工的所思、所需、所好,并体现在报纸的编  相似文献   

16.
企业通讯员被称作企业报编辑的“腿”,是办好企业报的基础。通讯员队伍庞大,来稿就多,就能从中觅到好文章;队伍小、来稿少、文章水平低,企业报要想办好就很困难。武汉石化报办报18年来,一直花大力气抓通讯员队伍建设,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通讯员队伍,保证了企业报丰富的稿源和灵敏的信息。注重培训,帮助通讯员掌握新闻写作能力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中心,这决定了企业报办报人员少而精,稿源更多地依赖活跃在生产一线的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及家属。随着改革的深入,武汉石化人员越来越精简,职工已由5000余人减至3000余人。伴随而来的是每个人的工作压力越…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作为一张县报如何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笔者认为创造一种比较好的环境和条件至关重要,而这又需要报社自身从多方而作出努力。一、批评必须完全准确,批评错了报社要勇于作自我批评。新闻报道讲求真实。批评性报道特别要注意这一点,不仅基本的新闻事实不能有差错,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要讲究准确性,来不得半点含糊。一次,我们报纸刊载了一篇读者来  相似文献   

18.
抓改革的“热”点,触及批评这个“难”点,无疑难度大,且有风险。去年,我写了一篇批评报道《安平县医院医德何在》,报道了一位喝农药中毒的农妇20分钟后送往安平县医院,因为该院医疗设备失修、值班医生看闲书等一系列失职行为而贻误了抢救时机,使一个有救的患者命丧黄泉(详见9月10日河北工人报一版)。  相似文献   

19.
两个青年人微笑着向对方伸出手去,瓦连里·扎帕良诺夫和斯拉夫卡·安东诺娃就这样相识了。他俩是保加利亚读者最多、最有影响的《工人事业报》举办的两次创作竞赛的获胜者。扎帕良诺夫毕业于普罗夫迪夫农学院,在州报工作了6年。他读了《工人事业报》将通过竞赛挑选该报农业部工作人员的报道后,决定试一试。根据竞赛的条件,11人提交了以前发表过的文章、特写和报道。经报社权威人士评议,3人被允许参加下轮竞赛。这些权威人士组成一个委员会,给竞赛者出题。参赛者用3个小时,就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材料写一篇评论。第二天,  相似文献   

20.
县(市)报同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批评报道是项棘手的工作。面对这个难题,我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改进批评报道,以提高报纸的指导性和战斗性。由于诸方面的因素,有的报社制订报道计划时,不列批评报道;有的报纸版面上,看不到批评报道;有的业务研讨活动,不探讨批评报道。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以为,一是外部环境。有些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不习惯不适应批评报道,存有不怕通报,就怕登报的思想。于是说情、设置障碍、无理取闹等等相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