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凤凰卫视采访部主任闾丘露薇2001年11月采访美军在阿富汗战事,成为第一位进入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2003年,美伊战争爆发,闾丘露薇又到了伊拉克,不但是进入伊拉克战地的全球华人记者第一人,也是开战之后返回战火巴格达的全球媒体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北京时间20日晚上10点多,战争开始后12小时之际,记者拨通了正在约旦边境的凤凰卫视战地记者闾丘露薇的电话。 闾丘露薇于当地时间17日晚到达约旦边境。根据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的要求,当时所有中国记者都已离开巴格达。当战争开始时,巴格达的中国人已全部撤离。 闾丘露薇所在的地方离巴格达约有二三个小时的车程。这里是荒凉的沙漠地带,  相似文献   

3.
北雁 《青年记者》2003,(5):12-13
伊拉克战争举世瞩目,而作为战地记者的闾丘露薇更是吸引了全球电视观众的目光。一位美国著名传媒的总裁表示,闾丘露薇不仅是实时战地报道全球华人第一位记者,也是开战之后返回战火巴格达的全球媒体第一人。这位英文名字为“rose”(玫瑰)的华人女记者,是一朵名副其实的“战地玫瑰”。  相似文献   

4.
郑宇 《新闻实践》2003,(10):32-34
闾丘露薇,一朵绽放在鲜血与战火中的玫瑰,2003年度传媒界的风云人物。她的战地报道经历,她的情感生活,她成长的心路历程,她记者生涯中的台前幕后,引起同行和受众的关注。9月20日,应浙江电视台影视文化频道和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的邀请,闾丘露薇来到了杭州,作了题为"战地玫瑰之约"的巡回演讲,与读者面对面进行交流,现场回答提问。本刊记者和实习生从新闻和传播专业的角度对她作了采访。记者(以下简称"记"):伊拉克战争以后,新闻界对女性记者在战争报道中的角色转化进行了一些讨论,都把您作为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请问,您对女性记者在战争报道中的角色是怎样看的?闾丘露薇(以下简称"闾丘"):我认为做记者这一行,性别的区别并不大。区别主要来自  相似文献   

5.
今年5月13日《北京青年报》上刊载了一篇该报记者吴菲采访凤凰卫视记者问丘露薇的访问记。闾丘露薇因在3月24日伊拉克战火燃起后突入巴格达而引起万众瞩目,5月1日凤凰卫视的“非典专题·北京一日”中她的身影又出现在北京街头。 “仿佛一夜之间,战场倏忽变换,而闾丘总在前  相似文献   

6.
已经结束的伊拉克战争,就这样草草收兵,比起刚开始时的轰轰烈烈的媒体轰炸来讲,最后的结局是甚至没有谁去关注谁是赢家。但是这场战争至少成就了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连续二十几天的全方位、近乎现场的报道,让人们几乎忘却了这是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杀戮,因为这些更像是记者们追逐的新闻游戏。虽然在最后的强权的屠杀中,记者不幸也成为报道的主角。在战争的硝烟即将散尽的时候,对一位有关战争的女记者的讨论却悄悄地升起了,这个女记者就是闾丘露薇。闾丘露薇冒着生命危险几度出入伊拉克,她那散乱的头发,灰色的脸庞和简练的话语,已经成为凤凰卫…  相似文献   

7.
ROSE,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的英文名字。以前人们习惯称呼她“闾丘”,现在大家更愿意叫她“战地玫瑰”  相似文献   

8.
廖剑华 《新闻三昧》2008,(1):110-112
1996年香港凤凰卫视成立,这是一家以中国香港为基地,以中国内地、全球华人为主要市场的电视台。1997年凤凰卫视开办了时事节目,6月,香港回归前1个月,闾丘露薇加入了香港凤凰卫视。十年来,中国以及世界发生了多少大事: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九八抗洪、中国申奥成功、中国加入WTO、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出访……我们都能在电视上见到闾丘露薇。  相似文献   

9.
“战地玫瑰”——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在全球瞩目的伊拉克战场上,是第一个进入战地的华人女记,并在纷飞的炮火中为世人作实况报道;之后,在北京抗击SARS的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再次看见了她的身影……不管是否危险,哪里有新闻,哪里有重大事件发生,哪里就有闾丘露薇。  相似文献   

10.
沈黎明 《新闻天地》2007,(10):33-36
闾丘露薇,一个很古典很女性化的名字,祥和而婉约,仿佛是上古传说中浸着露珠的一株仙草。然而这位凤凰卫视的女记者、主持人,还有一个非常刚毅的称谓——“战地玫瑰”,这个充满硝烟气息的名字得于伊拉克战争,因为她是全球华人第一位实时战地报道的记者。  相似文献   

11.
年初,央视知名记者柴静讲述十年记者历程的随笔集《看见》受到市场热捧,100多万册的销售量被称作出版界的“泰囧奇迹”。因为新书热卖,她的采访风格、采访方式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凤凰卫视知名记者闾丘露薇发表长篇微博《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对柴静的采访理念提出质疑。闾丘露薇所提倡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置身事外”式的采访,抑或柴静践行的“全情投入”式的采访,实际上反映了不同职业环境中记者的自我认知和身份定位差异,也凸显了新闻改革背景下新闻价值观念、新闻操作理念的多元化与相互碰撞。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世界》2004,(1):22-23
“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9日正式揭幕.30位入围候选人名单当中凤凰卫视记闾丘露薇成为传媒人物的候选人.此次中国青年年度人物评选采用专家评选和公众投票的方式.评出励志人物、财富人物、体育人物等9个奖项,中国载人航天第一人杨利伟、首位登上珠穆朗玛峰汉族女性梁群和凤凰卫视的战地女记闾丘露薇等30人入选候选人的名单.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赵勇则勉励青年人要向这些青年的榜样人物学习。“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人物评选”的最终结果将在2004年3月揭晓。作为传媒人物候选人.我们自然把目光对准了闾丘露薇——这位被人称为“战地玫瑰”的女记。  相似文献   

13.
读上海6月14日出版的《劳动报》,被一版的一篇长稿所吸引,题为《闾丘露薇:走出没有阳光的‘情人世界’》,一是闾丘露薇是最近两年两场大战争中的出名女记者,原籍上海;二是闾丘乃本校校友,读的是哲学,干的是新闻,常常有关她的材料总要认真看看,因为与自己研  相似文献   

14.
个人博客——记者的又一阵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历了互联网“博客元年”的2005年之后,博客(Blog或Weblog)已经成为广大网民所熟悉并拥有使用的一种新的网络形式。在国内新闻界,博客不仅作为一种记者表达个人思想的空间,而且成为了他们新闻报道的辅助性手段。今年“两会”报道中也掀起了记者个人博客热。其中央视部分记者“两会”期间在新浪和搜狐网开设个人博客。如王小丫的“小丫跑两会”、柴静的“柴静两会观察”、崔永元的“小崔会客”、马斌的“马斌读两会”和撒贝宁“小撒探会”等,同时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谢亚芳、闾丘露薇也在凤凰网开设了博客,并特别设立两会专题,其中吴小…  相似文献   

15.
她是美伊战争打响后第一批进入巴格达的记者中,惟一采访到战后第一批逃离伊拉克难民的记者,又是进入战火中的阿富汗的第一位华人女记者,更是进入伊拉克战地的中国记者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凤凰卫视一直把直播重大新闻事件作为扩大影响,吸引观众的手段。由于注重新闻的时效性,追求独家新闻,善于发挥记的潜力,为记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因此它吸引了众多高素质的、勇敢的前线新闻工作,如巴格达硝烟中的闾丘露薇,以及报道2004年9月1日至3日发生在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市的人质事件的卢宇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卢宇光是此次报道俄罗斯人质解救事件中  相似文献   

17.
曾听一位台湾的大厨说,香油是好东西,好吃不贵,用对了,别有滋味,用不对,便会满盘皆输.看看周遭事物,用这个道理解释通俗易懂.一场伊拉克战争,让大家认识了行走在烽火前线的战地玫瑰——闾丘露薇.别斯兰人质事件,让人们记住了伴随着子弹的“嗖嗖”声做现场报道的卢宇光.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以其独有的魅力,在新老媒体混战的格局中独占一块高地.而现场报道的记者,也自然成为这块高地上最耀眼的旗手.  相似文献   

18.
舒亭 《新闻爱好者》2003,(10):24-25
校园里开始打工生涯闾丘露薇于1969年出生在上海。在她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由奶奶带着她一起生活。没有父母的呵护,闾丘露薇从小就自立自强。1988年,她以高分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充满激情的大学生活让她变得开朗了许多。可不久,她就感受到了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她不得不出去打工挣钱,以减轻奶奶的负担。颇费了一番周折,闾丘露薇才在一家外企找了一份钟点工。她一边竭尽全力地做好工作,一边分秒必争地学习。往往一天下来,她累得浑身都散架了。不久,闾丘露薇又在复旦大学附近的蓝心咖啡屋找到了一份做招待员的工作。来喝咖啡的客人…  相似文献   

19.
3月26日,《华商报》特派记者胡国庆随同科威特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团进入伊拉克,深入到英美联军和伊军刚刚恶战过的伊南部城市乌姆盖斯尔市塞夫万镇采访。这是继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等人之后,成为第三批深入到伊拉克战区采访的中国记者。《华商报》另一位特派记者张宏伟继续留守科威特。目前,两名特派战地记者已发回大量现场报道稿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女性记者的两难境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足球宝贝”李响,到“战地玫瑰”闾丘露薇,到“非典英雄”柴静,提起这些曾经名噪一时的成功记者,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她们的性别。她们的女性身份使得人们以不同的视角去猜测、审视她们的成功。在男性话语霸权的大背景下,女记者的成功往往负载着沉重的压力和历史的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