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给新闻刊物写稿,以《新闻三昧》最早。起初是由于报社一位老师的推荐,我手头有了一本《新闻三昧》。至于《新闻三昧》编辑部里的人,我是一个也不认识。我边学边写,尝试着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整理成文字,投给《新闻三昧》。在等待了半年多时间、数十次投稿之后,我的文章终于变成了铅字。当然,在这些被发表的铅字中,有好多是经过编辑老师给修改过的。兴奋之余,我将发表过的文章与原稿进行对照,看编辑老师是如何给修改的,以便从中汲取营养,然后再进行总结。之后再写稿,再投稿,用稿率慢慢地也就提高了。  相似文献   

2.
嘿您可别笑我孤陋寡闻。我是天津大港油田井下公司的一名业余通讯员。1995年元月.公司领导为了鼓励我们多写稿、写好稿,特地为我们10名骨干通讯员每人订了一份全年的《新闻三昧》,领导的用心可谓良苦;每年公司的报刊订阅费就那么一点,全国的报刊又那么多,为什么领导独钟情于《新闻三昧》?这足以证明,领导的慧眼不凡,《新闻三昧》的品味不俗。遗憾的是,当时偏偏碰上了我这个不识货的“刺儿头”。我不但不领情,反而说风凉话:“喊,什么‘新闻三味’。八成你们是看中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初学写稿的通讯员,由于不得要领,致使我所写的“小方块”总是石沉大海。一位有写作经验的好友给我拿了几本《新闻三昧》告诉我:“这就是老师,能帮你入写作之门,好好学吧!”从此,我只要一有空余时间就仔细阅读,而且是边读、边想、边琢磨,从中领悟写作技巧。《三昧》中的“佳作赏析”、“践行篇”、“充电乐园”、“灵犀一点”、“笔者自助餐”等  相似文献   

4.
从一个业余通讯员到一名专职记者,这是我从去年5月正式结识《新闻三昧》后走过的路。我要首先向《新闻三昧》道声“谢谢”。去年5月以前,我对自己的出路和新闻爱好产生困惑。是《新闻三昧》刊登的通讯员成才故事感染了我,我把自己的心声、体会写成文后寄给《新闻三昧》。刊发后,我有一种游子找到家的感觉。工作上的不快、人生中的失意随风而逝。在《新闻三昧》老师的扶植下,我先后在该刊发表文章15篇,其中《基层通讯困境面面观》还荣获该刊1999年度  相似文献   

5.
看到贵刊《2000年第1期<新闻三昧>读者意见调查表》后,我不由得产生了想与《新闻三昧》交流并向《新闻三昧》问好的想法及念头。我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我为《新闻三昧》这种做法叫好!《新闻三昧》从栏目设置到文章内容,都办得很好。总的来看,它内容丰富、新鲜、活泼,时效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6.
我是企业报的一名总编辑,也称得上是一位老报人,由于工作的需要,多年来,我手头一直订有十几份省和中央的新闻理论刊物,但我最喜爱读而且获益最多的还是《新闻三昧》。因此。从1984年《新闻三昧》创刊以来,每年我都要装订成册,直到1996年底,在我的书柜里保存着一套完整无缺的《新闻三昧》。今年,我退休后,仍然订阅了一份《新闻三昧》。从我办报多年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新闻三昧》是办得最好的一份新闻理论刊物。《新闻三昧》好就好在指导性很  相似文献   

7.
2000年我在《新闻三昧》的《咬文嚼字》栏目和《编读往来》栏目,共被刊用了11篇稿件。我的写稿体会就是——要看准栏目写稿。一般来说,一张报纸,一份刊物,它里面都分许多栏目,每个栏目里需要哪方面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体裁是什么类型、面向的读者群和  相似文献   

8.
我是三线军工企业的一名党委书记,业余时间也爱爬格子写我的“豆腐块”,主要为中国振华电子集团主办的企业报——《振华报》撰稿。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一本《新闻三昧》杂志,随手翻开一看,便被她那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所吸引,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从1993年起,我便订阅了《新闻三昧》,每期一到手,我都认真阅读,尤其对“评头品足”、“采写经验谈”、“咬文嚼字”、“通讯员园地”和“新闻夜大学,新闻自修辅导”等专栏更是爱不释手。年底又把12本《三昧》精心地装订成册,便于保存,便于时时翻阅。久而久之,我便深深地爱上了《新闻三  相似文献   

9.
我们单位地处于离城市25华里的山区,平时购书不方便,而且新闻报刊、书籍也不会见到很多。因此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大多是靠读《新闻三昧》这本杂志。从1988年来,我坚持阅读《新闻三昧》,仔细琢磨,写作年年有长劲。1993年前,我写稿因缺乏题材,经常做“缺米之炊”。造成稿源少的原因是新闻来源少、品种少,写作手法单一,除了消息外,其它题材便无能为力了。于是在《新闻三昧》栏目里,我选中了“通讯员园地”、“新闻语丝”为主攻方向,结合我石油企  相似文献   

10.
我是《新闻三昧》的一名虔诚的读者、忠诚的作者、忠实的订户,也是一名读着《新闻三昧》走进新闻战线和跨入新世纪的新闻新兵。蛇年是新世纪开局年,也是我的第二个本命年。在百“喜”交集之际,对咱们的娘家(我习惯这么称呼)——《新闻三昧》,我想表达的敬意太多,想说的话语太多……一、对通讯员厚爱有加请看笔者自己制作和“卖弄”的一则“标题新闻”:  相似文献   

11.
自己九年来只所以能坚持当一名业余通迅员,关键是《新闻知识》等刊物和报纸给了我精神食粮——知识、信心和力量。一是老师指导。新闻也是一门学问,要多写稿,写好稿,就需有老师当向导。多年来我在白费订阅《新闻知识》、《延安日报》等报刊杂志的基础上,1992年度又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个刚开始做新闻宣传工作没两年的基层业余通讯员,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对新闻写作一知半解,仅凭着一股年轻人的热情和干劲,便不停地写,其结果是屡投屡败,一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苦闷异常,烦躁不安,甚至怀疑自己不是写作这块料!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厂政工干事送我几本《新闻三昧》。我如饥似渴地仔细阅读,《新闻三昧》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写作之路,使我受益匪浅。自与《新闻三昧》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我与她的感情加深了。我每月都怀着焦急的心情等待她的到来,收到后又迫不及待地细读。《采写经验谈》教会我许多写作技巧;《采访生活》了解了精品、名篇的作者不懈追求的精神;听到《通讯员园地》各路写作人才在此交流、沟通、畅所欲  相似文献   

13.
各行各业,有各行各业的责任;各种工作也有各种工作的责任。近日,在我局一公司召开宣传报道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一名获奖作者说:“写稿是一种责任。”我很赞成这种讲法。我每期读着公司奖给我的《新闻三昧》,看到既有从发生战事的国家历尽艰辛、危险发回的稿件,也有从抗击“非典”一线以及各个方面扎扎实实地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产业工会主席,因经常去县总工会办事,有幸读到《新闻三昧》。久而久之,《新闻三昧》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新闻三昧〉时,那新颖、别致的封面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把上面刊登的文章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让人耳目一新。以后,我每期必看。我感到它有六个特点:一是版面、栏目设计形式活泼、新颖:二是文章内容真实,贴近读者;三是上下结合,即有决策层领导的意见,又有基层的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战线》上,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由于酷爱《新闻与写作》,对《新闻世界》中的《新闻通讯》《新闻三昧》,缺乏《新闻探索》和《新闻研究》,为了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在《中国记者》老师们的帮助指导下,我考上了《国际新闻界》著名的《新闻大学》。在培养《记者摇篮》的大学里,我系统地学习了《新闻知识》《新闻采编》《新闻学论集》《新闻传播》《新闻业务选编》《广播业务》《电视业务》《新闻广播电  相似文献   

16.
张全铭 《新闻三昧》2005,(12):30-30
1993年的一天,仍是采煤工的我,偶尔参加一次矿上召开的基层区队通讯员例会,宣传部门的同志一边讲述着从事新闻工作的艰辛、作用和自豪,一边让兼职通讯葡传阅着数量并不多的《新闻三昧》。初次与《三昧》“亲吻”,就让我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早在高中一年级我就想成为一名新闻工作。一个因素是语老师把宣传工作这一政治“武器”夸得锐不可挡;另一个原因恐怕是已在“海”畅游多年的舅舅留下的基因吧。  相似文献   

17.
名人与标题     
前言我和《新闻三昧》结了不解之缘。自1984年起,我就为她撰稿,先后写了《标题一得录》、《标题求疵录》、《标题对比录》。《标题一得录》1991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到去年底已第四次印刷了,这与《新闻三昧》主编的支持、读者的鼓励是分不开的。最近,《新闻三昧》又约我再写一个系列。我勉为其难,推出第四个专题——《标题趣闻录》,这是对前“三录”的补充。《趣闻录》是根据从书刊上搜集到的材料编写而成的,主要内容包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战线》上,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由于酷爱《新闻与写作》,对《新闻世界》中的《新闻通讯》《新闻三昧》,缺乏《新闻探索》和《新闻研究》,为了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在《中国记者》老师们的帮助指导下,我考上了《国际新闻界》著名的《新闻大学》。在培养《记者摇篮》的大学里,我系统地学习了《新闻知识》《新闻采编》《新闻学论集》《新闻传播》《新闻业务选编》《广播业务》《电视业务》《新闻广播电视研究》和《对外报道业务》,进行了《新闻学探讨与争鸣》。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新闻与成才》杂志社当一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情系《新闻三昧》牛跟尚我是新闻爱好者,收藏和品阅新闻书刊是我工作之余的一大快事。旧书摊,是我双休日坐20多公里路程的公汽到市里观光的最佳“胜景”。经长期与摊主的“贸易”,我收藏了200多本新闻旧书刊。在这些书刊中,我对《新闻三昧》一往情深,情有独钟!我发觉她是咱通讯员的良师益友,是惟一为厂矿、企业职工报刊和广大  相似文献   

20.
在辞旧迎新之际,我想借贵刊一角,谈谈我与《新闻三昧》十年的深情,以表笔者对它的一番感激之情。当然也感谢编辑教师为我们办了这么一本好杂志,且越办越好。生活中的“朋友”。我是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新闻三昧》相识的,读文科又喜好文字的我一下子跟《新闻三昧》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我们再没有分离过。我视它为“老师”,更把它当作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尽管这十年来我搬了好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