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初期,法国视德国为在欧洲大陆的主要对手和唯一潜在威胁,肢解德国成为法国上下的共识,法国对德国政策就是它的对外政策。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法国逐渐软化其对德国的强硬政策,容忍德国在经济上、政治上以至在军事上重新崛起,基本上实现了法德和解。第四共和国政府对德跨出了由肢解到和解的关键一步,和解的基本实现,为后来法德的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础。50年代末,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将法德关系推向全面合作的新阶段。战后法国对德政策,大致经历了肢解——和解——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萨尔问题是在法国全面肢解德国的政策失败后凸显出来的,是二战后法德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牵扯到法德和解的各个环节。法国在大的国际局势的变动下,不断改变自己对德政策的立场,直到最终放弃萨尔,实现与德和解。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初期,法国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并保障自身的长久安全,一度坚持肢解和削弱德国的政策,但1947年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法国开始逐步实行与德和解政策,使欧洲共同体逐步得以建立。法国对德政策的这一根本变化,既与美苏冷战的背景有关,也是法德两国政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法国希望在德国法占区进行一场有效的教育改革,以实现对德国的"再教育"。在这一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德国青少年摆脱了战后的迷茫,获得了接触法国文化的机会,并且在对历史和未来的认识上与法国达成了共识。法德在历史教科书编写等问题上形成了合作,为法德的历史和解与携手共进做出了人才与教育方面的铺垫。  相似文献   

5.
欧洲联合的基础和前提是法国与德国的和解。联邦德国的第一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紧紧抓住这一德国发展和欧洲联合的关键问题,结合当时法德的具体情况和国际局势的发展演变,适时地制订和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策略,促进了法德的和解,为欧洲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势力均衡政策是英国传统的、历时最久的外交政策。1.含义:势力均衡政策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先后经历了联合抗法(拿破仑战争时期组织反法同盟打败法国)→联合败俄(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法国打败俄国)→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联合法俄击败德国)→扶德抑法(“一战”后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从政治、经济方面对德国加以扶植)→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纵容德国法西…  相似文献   

7.
法国和德国作为欧洲大国,曾因争夺疆土和欧洲大陆霸权不断发生战争,积怨很深,给两国及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战后,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两国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法德两国实现了和解,并且在法德轴心的基础上促进了欧洲的联合.  相似文献   

8.
在近现代史上,法德两国可谓世仇宿敌。从1792年普鲁士大举入侵法国、干涉法国大革命算起,150多年间,法德多次兵戎相见,尤其是1870年普法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法国遭受深重灾难,两国矛盾似乎永远难以化解。但是二战结束以后,两国迅速走向和解:合作,同时推动西欧联合,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中学历史教材对战后法德合作,共同推动西欧一体化的过程介绍得非常详细,但对两国为什么能够走向和解却几乎没有涉及。  相似文献   

9.
对德政策在战后苏联对外政策中占居重要地位。它不仅涉及苏联与两个德国的关系,而且与整个东西方关系息息相关。对这样一个巨大而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无疑对我们研究当代国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战后苏联对德政策的历史,首先需要了解战后德国问题产生的根源。苏美英三国战时曾就肢解德国的问题进行过多次双边和三边磋商。出于担心德国东山再起,三国在原則上一致同意战后对德国实行肢解,但是在具体肢解方案上存在深刻分歧。雅尔塔会议后,希特勒败局已定,反法  相似文献   

10.
梁占军 《历史教学》2006,2(5):33-38
1933年7月英、法、德、意四国"谅解与合作公约"的缔结,是希特勒上台后欧洲大国间第一次外交互动的产物.英国出于挽救裁军大会的考虑,对意大利倡议的"四国公约"极力推崇,并在协调法德分歧、促成公约的缔结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虽然"四国公约"最终因法德两国政府拒绝批准而成为一纸空文,但英国在"四国公约"问题上的表现,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德国纳粹势力上台初期,英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即力图通过促成普遍裁军来实现欧洲大国间的和解,从而避免可能的战争风险.  相似文献   

11.
"二战"史观教育是当代德国历史和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二战"史观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末遭遇危机,在60年代德国政治家、知识精英、司法机构、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并在70年代产生了积极效果.德国"二战"史观教育变革的基础,是德国社会对"二战"历史的全面反思和社会政治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战后法德和解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和德国作为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两大主角,历来就互为世仇。从十九世纪晚期开始,‘“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国人和德国人三次兵戎相见,浴血残杀。相互之间的敌意和不信任……根深蒂固,无法消除。”①然而,二战结束后不到二十年内,法德两国却成功地消除了历史积怨,实现了和解。对于两国和解的原因,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曾经论及,他说“由于阿登纳的坚韧不拔,由于他鼓起了象舒曼和戴高乐这样的关键人物的信心,以及由于苏联威胁所引起的新的紧迫感,两国的和解终于进入坦途。”O显然,尼克松是过高地估计了杰出历史人物在…  相似文献   

13.
首先请看两个例子。 例一:(2008年高考全国卷1·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  相似文献   

14.
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是北约最严重的发展危机,联邦德国在危机的处理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首先,联邦德国没有同意法国提出的进行法德合作以执行独立政策的要求.避免了北约内部分裂为法德、美英两个集团;第二,在北大西洋公约有效期只有3年的情况下,如果联邦德国当时选择的不是美国而是法国,北约可能崩溃;第三,联邦德国同情、支持法国改革北约的要求,签订带有保留条款的德法合作条约.如果不是这样,法国将可能完全退出北约;第四,联邦德国与法国签订的法国部队驻德章程,使法国能够经常保持同北约军事上的实质联系;第五,如果不是联邦德国适时采取有利于北约团结及使法国维持与北约事实上的军事联系的政策,就会大大削弱北约在两极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首先请看两个例子。 例一:(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21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  相似文献   

16.
1933年7月英、法、德、意四国“谅解与合作公约”的缔结,是希特勒上台后欧洲大国间第一次外交互动的产物。英国出于挽救裁军大会的考虑,对意大利倡议的“四国公约”极力推崇,并在协调法德分歧、促成公约的缔结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虽然“四国公约”最终因法德两国政府拒绝批准而成为一纸空文,但英国在“四国公约”问题上的表现,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德国纳粹势力上台初期,英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即力图通过促成普遍裁军来实现欧洲大国间的和解,从而避免可能的战争风险。  相似文献   

17.
《舒曼计划》、欧洲煤钢条约组织与早期西欧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时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为应变提出了著名的《舒曼计划》,并随后建立了欧洲煤钢条约组织,以此为契机,法国和德国以经济领域中的基础工业为突破口,走上了政治和解、经济一体化之路。《舒曼计划》、欧洲煤钢条约组织是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发掘,从这个计划与组织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看出早期西欧一体化进程的主要特点:1.早期西欧的一体化是西西关系与东西关系发展、演变的产物,它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2.法、德和解、合作是早期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基石;3.基础工业的一体化是早期西欧一体化进程的突破口,然后逐步纵深发展,滚动式前进。  相似文献   

18.
德国魏玛时期外交上的一大特征,即为持续十年的对苏合作政策.它形成于1922年4月德苏签订拉巴洛条约,故称拉巴洛政策.它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德国迅速摆脱困境和苏俄的巩固加强,而且沉重打击了协约国尤其法国的霸权,引起整个西方极度惊恐及对“德苏联盟”的日益担忧.因而是战后欧洲国际局势发展变化中不容忽视的一大转折.值得重视的是,德国为何竞违背战胜国的意愿,最先与新生苏俄迅速缔约修好?它又是怎样实现从积极反苏到与苏合作这一根本转变的?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及拉巴洛政策形成的影响意义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意志第二帝国实现了统一,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由此发生了变化,法国成为德国无法和解的国家。为了孤立法国,保护德国的安全,避免因为恐惧和嫉妒加上仇恨而出现的包围性联盟,俾斯麦从德国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出发制定了积极有效的东方政策。  相似文献   

20.
王国范 《红领巾》2005,(6):112-113
1935年,为了对付来自德国的挑战,英、法两国采取了不同的对德政策.由于对德政策的分歧,英、法在如何处理意大利对外侵略的问题上互不配合,有名无实的对意制裁又把意大利赶入了德国怀抱,使欧洲局势更加恶化,并最终把世界再次推入大战的深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